文/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慧茹
長期以來,鄉村社區堅持社區治理和基層黨建相結合,堅持黨建引領、為國為民、協同治理多元化,推動社區治理從點狀治理向網格化治理方向轉變并取得了成效。基層黨建搭建互聯網平臺、聯動基層群眾、多元組織、完善制度建設來引領和推動社區治理的良性發展。本文通過對黨建引領推進農村社區的有序發展的研究,讓鄉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成為社區治理核心競爭方向,創新社區治理方式并提升服務質量,積極探索鄉村社區治理現代化模式,優化城鄉區治理經驗,將鄉村基層治理升格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含義。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指的是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引領基層黨建工作,群眾踴躍參與社區治理,協調改善社區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的新格局要求必須堅持以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為核心陣地,以政府協助治理、居民多樣化需求為引導,由最終實時調整社區治理創新模式。一方面,鄉村社區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掌舵,發揮其政治組織優勢,推動城鄉社區治理體系現代化,提升其現代化治理能力;另一方面,打破傳統管理模式僵局,形成以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核心,聯合其他社區組織、群眾、團體、志愿者團隊共同參與到多元共治網絡體系中的模式,以點帶面,層層篩選,提升社區治理服務質量,精準滿足社區居民需求,向服務型社區組織轉變;同時又能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多元主體的潛在動力,賦權增能調動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塑造社區認同感和凝聚力。
(二)當前鄉村社區實行社區治理模式。當前鄉村社區實行“1223模式”,即鄉村社區將堅持以黨建引領放于首位,實行“一聯動二分包兩成立三推進”措施,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結對共建,優秀黨員發揮先鋒示范作用,構建“黨建+N”服務模式,凝聚群眾共同參與鄉村社區治理。
“一聯動”是指主體單位聯動共建,積極聯動扶貧辦、大數據中心和交通運輸局等單位,分包鄉村社區片區,實地考察,統籌共建,選拔黨組黨群議事會,為深化社區治理打下基礎。“二分包”是指社區責任和管理實行網格化分包,構建數據化電子網格管理模式,并篩選出典范黨員。“兩成立”是指同時成立黨支部和黨群議事會,致力于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科技支撐”的長效服務體系。“三推進”是指疫情防控、改善服務、優化環境三方面共同推進,即推進疫情防控,守好防疫安全線。疫情防控期間,黨群議事會成員積極幫助鄉村社區做好宣傳引導、排查登記等工作,組織村委組委志愿值班,免費咨詢,發揮模范作用,承擔起小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守門員”職業,加強基層防控力量,建立核酸檢測便民服務站,提供線上預約服務,筑牢小區安全墻;推進小區物業改善提升,社區干部聯合黨群議事會成員,積極做好社區治理現代化政策宣傳工作,尋求村民住戶改善建議;優化小區環境,完善鄉村小區公共服務配套措施,規范公共服務功能分區,聯動志愿服務作為補充服務,由黨群議事會組織加強法律法規和業務知識培訓,充分發揮其監督作用。
(三)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二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隨著社區的不斷發展,居民多樣性增加,由于鄉村社區的居民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理解程度也大不相同,各種社會矛盾凸顯,社區群眾參與度低,社區治理難度加大,即使基層黨建網格化體系不斷完善,但是并未能充分發揮社區的公共服務功能,缺乏公眾參與度和創新性。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基層黨建像航船的方向盤,能夠引領社區管理能力提升,并且顧全大局、抓住重點,提供理論支撐;而社區治理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實踐黨建機制,創新公共服務模式。針對解決基層問題,化解基層矛盾,實現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的良性互動,是新時代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關鍵所在。
(一)多元主體權責關系不明確。由于各主體在利益、價值、理念、職責與義務等方面存在差異,在多元化處理社區治理事務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沖突,社區治理主體之間聯系不夠緊密,尤其以青年為主的社區和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差別比較大。青年社區專注于提升自身的經濟能力,不關注社區參與;而老年社區老年人智能化應用程度低,思想觀念與社區治理現代化脫節,再加上社區治理宣傳不夠通俗易懂,導致各主體權責關系混亂,參與度低。上級黨組織包攬大權導致基層黨組織的責任重而能力弱,難以作為,權責界限模糊不清致使基層黨建轉型困難。
(二)基層黨員思維固化,人文關懷不夠。一方面,鄉村社區黨組織機構對人才的選拔方式和選拔模式缺乏創新,在待遇和激勵方面欠缺,導致人才流失嚴重,不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吸引高學歷人才參與到基層中;另一方面,黨組織中的老黨員思想觀念固化守舊,未能構建社區治理培訓長效機制,關于社區治理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參與度不高。社區治理中一味強調黨員為民服務卻忽視了對黨內員工的關懷,導致基層黨員心理不平衡。與此同時,社區治理中未選樹優秀典型,未能及時篩選出模范社區以及社會組織團體以引導其他社區組織進行政對標,更忽視了社區社會組織的規范管理,社區社會組織運行規范制度不夠完善,多方監督不力。
(三)社區治理資源配置不合理。鄉村社區治理過程中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支持,而從民間組織募捐、社區盈利和非營利組織支持的資金相對較少,其他渠道的資金更加微乎其微,社區資源配置有限,基礎設施和社區居民需求不匹配,社區治理調整不夠靈活,導致缺乏提供專業服務的人才,難以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居民需求。鄉村社區治理過程中需要多方聯動,相互配合,除了政府以及地方黨組織等自上而下的統籌領導者,更需要基層自發組織的力量加以凝聚和鞏固。而社區基層缺乏精神和物質獎勵機制,缺乏全能社區工作者、專業化的社區治理人才以及村民喜聞樂見的接地氣的基層志愿者。針對特殊群體,如敬老院等高需求群體,需要社區用特殊方式引入具備專業技能的社工團隊協調糾紛,解決矛盾,改善社區治理環境,凝聚社區治理力量。
(一)明確權責權限,優化治理結構。鄉村社區推進社區治理減負增效,除了切實履行各級黨組織的工作職責以外,還要優化賦權分解權責匹配機制,將政權下放到黨群服務中心,并且把行政村原有的黨群服務、便民服務、綜合治理等各個中心整合到總體服務中心來,更大限度地發揮資源聚集效應,加強自身引導能力,為提升專業化工作技能付諸實踐;要積極拓展培訓渠道和培訓力度,學以致用,打造專業化黨群工作者;合理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以便于協助規范黨組織功能分區,責任層層落實;堅持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協調完善,民主管理,服務群眾和互見共享四大機制,增強農村社區治理能力,實現社區黨組織帶動規劃社區治理以達到共享資源、環境改善、共商決策的融合局面。
(二)提升服務,健全激勵機制。為了深化合作,提升社區多元化凝聚力,進一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社區治理局面,優化服務項目,提升社區服務質量,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要提供居民喜聞樂見的社區服務,完善社區公共服務設施,根據小區不同群眾和服務的項目,組織志愿服務、網絡服務、上門服務等內容,建全扶貧幫困載體的促進慈善、公益事業機制,為社區居民提供滿意服務。宣傳方式和文案宜采用動畫插圖、文藝表演等通俗易懂又吸引眼球的方式進行。同時,基層黨組織定期對社會組織參與者的實踐能力結果進行監督和考核,完善獎懲措施,并且明確各組織參與社區治理的標準和要求,發揮社區規劃專業人才的作用,廣泛吸納居民群眾參與,科學確定社區發展項目、建設任務和資源需求。探索建立基層政府面向城鄉社區的治理資源統籌機制,進一步清理規范基層政府各職能部門在社區設立的工作機構和加掛的各種牌子,精簡社區會議和工作臺賬,全面清理基層政府各職能部門要求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出具的各類證明,實行基層政府統一對鄉村社區工作進行綜合考核評比,通過贏得各級部門的支持,共同創建社區治理活動空間,拓寬社區治理渠道,調動參與度。
(三)網格化管理,打造“互聯網+”智慧社區。第一,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美篇推廣、抖音直播等網絡工具建設社區專屬的互動賬號,通過接地氣的宣傳模式與社區載體積極互動,觸發聯動效果,實現多元化聯合治理。第二,搭建網格化管理平臺,通過大數據模式統計分析街道社區的治理狀況,及時反饋問題,總結經驗教訓,創建迅速反應機制,實現信息共享,實現社區專業人員上門服務群眾,填補基層管理空白,提升基層服務效能。第三,實行“三級治理”網格管理,按照“街道化界、規模適度、無縫覆蓋、方便群眾”的原則,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以區級為主導、街道為網格、社區樓棟為載體的網格治理模式,加速推進社區治理服務向最基層延伸,全面激活社區治理服務末梢神經,使社區治理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居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四)聯動志愿服務,提升服務水平。第一,黨群服務中心要通過公平公正的競爭方式,選拔出綜合素質符合社區治理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加強社區治理干部和基層黨建干部建設,強化業務能力、思想政治和理論知識的培訓教育,建立健全培訓長效機制,并通過精神獎勵和物質鼓勵激發基層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熱情,打造一支有能力、高素質、能解決問題的骨干隊伍。第二,鄉村社區居民、管理委員會、物業公司、黨群服務中心以及其他組織的人員可以直接參與志愿者團隊,自下而上發揮多元治理作用,同時也能滿足居民個性化需求,為社區治理分擔壓力,精準解決問題。第三,創新建設信息共享平臺,以提高居民“自治”能力,根據鄉村特殊的公共服務體系架構,創新多種形式的村民參與方式,增強多元黏性,堅持“社區小事,足不出戶,大家共擔,共商共贏”的鄉村區域特色工作方法,正面引導宣傳智慧社區建設,用小網格管理編織大平臺文明共創局面,以實際行動做出成效,讓村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到鄉村社區治理在推動服務質量、提升幸福度方面的努力。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生問題,社區治理也在轉變服務方式,社區治理的最終受益者是每一個社區居民,每一個社區居民在社區治理中都應當以“主人翁”的態度積極參與,而不是將社區治理僅僅看成是政府自上而下管理的模式。社區治理參與者應當提升自我管理服務水平,發動群眾相互監督;鄉村網格化管理應當以貼近民生為主,發揮公共服務的優勢,實現人民群眾幸福安康,推進城鄉一體化示范區自治、法治、德治。
綜上所述,在鄉村社區治理過程中,應當繼續推動基層黨群服務中心職能下沉,推動黨員干部發揮先進模范作用,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中心,將封閉式功能轉變為開放式功能,由單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向多元社區主體協同共治模式轉化。在鄉村治理網格化管理中,基層黨群服務中心、政府部門、新居民自治組織應平等參與,充分調動社區志愿者團隊、物業公司、管委會、居委會以及自治組織等的積極性,實時反饋問題,解決矛盾,形成人人自愿參與志愿服務、互相幫助的良好局面,降低服務成本,提升服務質量,以達到協同共治的效果。因此,國家層面要大力支持鄉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發展,提升管理,實現政府、企業、居民三者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