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贛南日報社 陳起鋒
檔案的價值在于利用。進入5G時代,信息流通速度加快,傳統的檔案管理方式難以滿足日益緊迫的檔案利用需求,如何借助電子化、信息化的東風將館藏檔案用好用“活”是檔案管理工作的關鍵,也是新時期檔案工作者面臨的考驗。
“活”的意義在于讓檔案資源如同人的生命周期一樣,全過程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釋放出強大生機活力,要推進檔案管理工作全流程創新,讓館藏的檔案資源主動適應時代需求,走下冰冷的“架子”“柜子”,更多地“貼近群眾、融入生活、走向未來”,多沾沾煙火氣息,多講述人情溫暖,續寫時代價值,“活”出檔案該有的模樣。具體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貼近群眾,開放利用。檔案工作普遍存在重管輕用、利用不足的現象,豐富的館藏檔案往往被束之高閣,難于充分發揮其價值。針對這一問題,新修訂的《檔案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各級檔案館的檔案,應當自形成之日起滿二十五年向社會開放。檔案開放年限較之前縮短了五年,減少了檔案的封閉期,進一步擴大了開放主體,拓寬了開放渠道和方式,滿足社會公眾對檔案的利用需求。
(二)融入生活,方便檢索。建設智能型檔案管理綜合運用系統,融合智能收集、智能著錄、智能檢索、智能編研為一體,兼容文檔、圖片、影音、H5等各種資料格式,實現圖文識別、人臉圖像檢測識別、自然語境理解、視頻內容解析等全方位多層次應用,盡量讓群眾少跑腿,讓信息多跑路,以高效率調取檔案贏得群眾信賴,以優質的服務獲得查檔用檔人員的肯定。
(三)走向未來,重現價值。檔案管理工作人員要用寬廣的歷史視野和深邃的歷史眼光去看待檔案管理工作,立足檔案資源的文化屬性,深挖“利用”潛力,突出服務功能,實現檔案資源價值“再提升”“大升華”。首先,各檔案館應結合館藏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深挖檔案資料文化價值,通過通俗性、趣味性語言,集文、圖、聲、像于一體,創作出適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群體閱讀習慣的差異性編研成果。其次,各檔案館應積極推動科學技術在檔案文創產品上的應用與轉化,探討檔案科技創新的路徑,用商業手段將檔案資料固化為形象、生動的文創產品,深入闡釋檔案文化深層內涵,在提升檔案的社會認可度的同時進一步增強產品的趣味性、實用性,擴大檔案資料的傳播范圍。最后,各檔案館要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當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配角”,用豐富的檔案資源還原歷史事件的真實面貌,傳承典型經驗做法,更好地為決策提供科學的參考,最大程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管理方式死板。習慣于按部就班地執行上級文件要求,充分發揮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方面偏弱;工作重點多傾向于存檔、管檔、用檔,創造性地開發具有品牌價值的檔案文化精品的意識不強;置身館內日常管理較多,參與檔案工作對外合作與交流、深入基層宣傳檔案工作偏少。
(二)開放程度不夠。不愿意主動走出去深入了解公眾檔案需求信息,難于迅速而靈敏地為各行業提供“適銷對路”的檔案服務。由于信息不對稱,管理檔案面對浩瀚的檔案資料用不到,需要用時漫無目的地找卻找不到,檔案的價值難于充分體現,檔案資料“活”而不“活”。新技術運用偏少。難以適應生活服務移動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趨勢,對新媒體等新鮮事物理解存在偏頗,把不準、抓不住、不會用,缺乏新媒體的檔案管理服務人才。不善于運用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小程序等新技術宣傳檔案管理工作成果。紙質檔案難于轉換成圖片、短視頻、H5等適合移動終端傳播的形式符號;檔案收集、整理、保存、利用、編研等環節還存在技術性梗阻;跨館互查互證、數據共享聯通還存在痛點、堵點;檔案電子化安全性、完整性、真實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
(三)缺乏隊伍活力。受制于體制機制障礙,人員編制數難以滿足日常管理需要;專業人員多偏重于檔案管理類、計算機類,無論是經濟學、歷史學、法學等文科專業人才還是工程學、物理學等理科專業人才都相對缺乏,人才結構不盡合理、全面;隊伍繼續教育,培訓力度不夠大,走出去學習先進、學習典型偏少。
(一)牽住科學管理的“牛鼻子”。轉變思想觀念,發揚主動精神,充分認識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四好”“兩服務”要求,認真履行“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以優異的工作成效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人民群眾。完善獎勵激勵機制,采取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方式,拓寬管理人員工資增長和職務晉升渠道,充分調動檔案工作人員的工作激情,營造奮發向上、爭先創優的工作氛圍。打破區域、行業壁壘,深化跨區域、跨行業的檔案館學習合作交流,互通有無,分享經驗做法,串聯信息數據,實現跨區域、跨行業查檔、閱檔、用檔。“破圈”介入商業市場,加速產品商業化步伐,深化產業合作,積極融入市場,盤活用好館藏檔案資源價值,滿足公眾對檔案創意類產品的多元化、多層次需求,跨界實現館藏檔案價值再造、形象再現,在新“賽道”上磨劍礪鋒、淬火鍛鋼,闖出一片檔案資源產業化的“藍海”,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
(二)下好人才工作先手棋。實施“走出去,請進來”+“青藍結對”的人才培育機制,采取全員培訓、經驗分享等多種人才培養措施,定期定點開展內部培訓。組織內部有經驗的職工開課分享工作感想、外出學習經驗,暢談心得體會,暢談實踐領悟,碰觸思想火花。適時聘請業界知名教授、專家傳授學術觀點,跨學科、跨領域,全方位多層次提升從業人員能力素養,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服務一流,既懂檔案日常管理又能出豐碩編研成果、開發創類產品的綜合性人才隊伍。
(三)打好技術賦能組合拳。立足萬物互聯的時代大背景,把握移動端交互發展趨勢,重點做好檔案資料創意表達和可視化呈現,用通俗易懂接地氣的語言和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把檔案資料背后的故事展現出來、價值提煉出來,制作成易于傳播的新媒體形式,讓檔案資源開發成果“飛入尋常百姓家”,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打動和感染更多人。打好“數字技術”與“檔案編研的組合拳”,利用技術渠道,打破信息鴻溝,搭建起檔案館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橋梁,用數字化手段實現檔案資源的快熟查閱、便捷利用。依托海量的檔案大數據資源庫,深挖細琢,科技賦能,走智能化、數字化編研道路,實現編研方式全新蝶變。借力電商平臺,尋求與舊書類電商合作,讓檔案資源借助電商力量流通起來。嵌入區塊鏈技術,推出“區塊鏈+檔案”應用試點,利用區塊鏈技術特有的認證機制和共識機制,建設檔案追溯系統,確保鏈上的檔案數據不被篡改、不被偽造,提高數據管理的安全性、完整性,實現來源可查、利用可控、責任可究。利用區塊鏈中心化、分布式優勢,打破空間屏障,賦能檔案資源共建共享,實現檔案資料網上可控流通。
(四)譜寫服務經濟新篇章。發揮檔案作為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的價值,發揮檔案工作在國家各項事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以翔實的原始資料真實記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地方中心工作,為決策提供有價值、有分量的參考借鑒。探索建立應對重大活動和突發事件相關檔案利用調度機制,優化工作流程,強化統籌協調,實現特殊時期檔案資料的快速調取、當即使用。探索建立檔案管理工作聯合體,聚合館藏檔案資料,實現信息化歸總。開通民生檔案互查互證服務,實現異地查詢便民服務,有效解決群眾查閱“兩頭跑”的問題,真正做到便民利民。聚集檔案資源“文化+”動能,激活檔案資源傳承的各類文化信息,讓公眾在存檔、用檔和使用檔案類文化產品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檔案文化熏陶,參與文化再建,達成心靈深處的領悟與共鳴。用好用“活”紅色檔案資源,通過講述紅色故事、開發紅色教育課程讀本、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多種形式,回顧黨領導人民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增強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感。
檔案“活”在于“用”上,“用”的關鍵又在于“人”。新時代、新征程、新起點,各級檔案管理人員應當牢記“四好”“兩服務”要求,立足新修訂的《檔案法》實施大背景,以無畏的擔當精神,推動檔案管理工作提檔增效,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的“檔案智慧”和“檔案力量”,真正讓“沉睡”的檔案鮮活起來、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