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 吳思
20世紀20年代,法國社會學家莫里斯·哈布瓦赫率先提出“集體記憶”的觀點,隨后“記憶”研究慢慢興起,并逐漸向其他學科領域進行延伸和拓展。第十三屆國家檔案大會之后,加拿大檔案學者特里·庫克提出,“記憶就像歷史一樣根植在檔案之中”,“檔案記憶”研究在學術界也開始活躍。而高等學校作為復雜的知識性生產組織,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傳統以及豐富翔實的檔案資料,為“高校記憶”研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高校記憶”是歷年高校師生在日常科研、教學、管理實踐中總結凝練而成的具有價值的共同文化記憶、文化理念、文化思維。高校檔案作為社會實踐主體行為的原始憑證,是記憶最客觀的表達形式,是“高校記憶”的現實載體。師生甚至社會各界人士都是通過查詢利用參觀等形式來了解學校的成長變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過程,領略學校的育人理念和大學精神,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顯而易見,“高校記憶”這種真實、生動、可感的教育,與傳統的正規的課堂相比,其產生的良好的教學效果是無法比擬的。
有學者指出,檔案不僅是對歷史的記載和固化,它作為一種資源,還具有“建構”的意義,即“改變世界”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記憶”在學校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可以為高校文化育人營造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
眾多調查表明,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和管理還存在諸多問題,尤其在現階段的實踐中,“高校記憶”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受到了很多限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校記憶”文化育人意識淡薄。湖北大學檔案館建館30余年,一直以服務學校發展大局為宗旨。檔案館目前包括兩館:校史館和博物館;四部:整理部、技術部、查詢利用部和編研部,另設辦公室處理綜合事務。經過多年的建設,檔案館藏有行政、教學、科研、黨群等十大門類的檔案,共計32081卷(盒),錄像磁帶、光盤294盤,照片檔案5468張。但是,檔案館在高校一直處于非中心地位,屬于教學輔助部門,其定位是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提供服務。檔案館的主要職能依然是檔案的行政管理和業務管理,文化育人功能沒有受到重視。檔案管理者缺乏“大檔案教育”的理念意識,未能充分認識到檔案文化教育可以融合到日常教學管理的方方面面,最終導致“以檔育人”的根本目的難以實現。
(二)檔案文化育人產品匱乏。高校檔案文化產品較少,缺乏特色和吸引力,造成許多“高校記憶”一直封存的現狀。一方面,高校檔案館珍藏著豐富的史料資源,涵蓋了學校不同發展時期的檔案,種類齊全。這些資源內容豐富全面,如若通過適當的挖掘、整理、再利用,增強檔案編研的科學性和及時性,可以使“高校記憶”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但由于檔案管理人員配備較少,日常繁重的檔案管理工作使得他們沒有時間整合研究檔案文化資源,也沒有精力和動力去積極尋找檔案工作和文化育人工作的切入點。從而導致高校檔案館重要的檔案文化資源“養在深閨人不知”的狀況,造成“高校記憶”的封存;另一方面,高校檔案工作沒有結合檔案館的現有條件,未能做到緊緊圍繞高校建設目標和辦學定位的初衷,忽略了師生“高校記憶”情懷的提升工作,錯失良好的發展契機。因此,所提供的檔案文化資源缺乏特色和感染力。
(三)“高校記憶”信息化管理水平低。信息化時代,使人們獲取信息更加快速便捷,新媒體的應用帶來了電子文化資源的快速傳播。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檔案信息服務也逐漸實現從傳統利用到線上服務的轉化,這些都深刻影響著人們對“高校記憶”的認知與需求。《“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檔案信息化建設再上新臺階……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檔案工作中的應用更為廣泛,信息化與檔案事業各項工作深度融合,檔案管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檔案工作基本實現數字轉型”。然而,現實中檔案館仍然采用比較傳統的管理方式,檔案的宣傳和利用主要是通過校園宣傳欄、宣傳手冊、校園廣播、檔案館官網及校園網發布消息等方式。檔案信息化、數字化的智能設備及專業人員普遍沒有配備,致使檔案資源的便捷利用和共享都難以實現。此外,高校檔案館雖建立了官方網站,但沒有開辟文化育人專欄。網站內容僅僅是發布消息,沒有實現用戶檢索和反饋功能,使得檔案的利用服務功能大大削弱。“高校記憶”的傳承、文化育人優勢難以得到有效發揮。
(四)檔案文化資源未被重視。“高校記憶”涵蓋了高校各種類型的檔案:教學科研檔案、學生檔案、學校基建檔案等等。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檔案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不足。檔案未主動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構,主要是靜態傳統的陳列,而沒有動態、豐富的加工和挖掘。例如,湖北大學檔案館官網上檔案編研欄目僅展示了4項成果,大都是10年前的,而檔案的編研工作近年來并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檔案館館藏資料繁多,查閱過程工作十分繁瑣,這也增加了檔案資源編研的難度。此外,在口述史研究上也存在空白,口述檔案是對文本檔案的有效補充,是“高校記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增強檔案文化育人意識。高校檔案機構應結合時代特色和學校發展階段,充分發揮“高校記憶”的文化育人功能。第一,以重大歷史活動為契機,開展專題校史校情活動,擴大“高校記憶”影響力。湖北大學前身是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建校于1931年,至今已經走過90余年的風雨征程。為迎校慶,學校舉辦了一系列活動。首先,校史館進行了優化升級改造工程。為轉變高校檔案只面向校內師生單一的開放形式,校史館面向在校師生、廣大校友和社會公眾廣泛宣傳開放,擴大了“高校記憶”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升級改造后的校史館,以湖大建設發展的足跡為主線,再現了學校90余年來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弘揚了湖大光榮的傳統,傳承了校訓理念,凝聚了湖大人的“習坎”精神。校慶當天,“馮氏捐藏室”捐贈儀式在博物館舉行,通過該活動讓廣大師生學習文化知識典藏,關注先賢留給我們的物質文明,提升文化修養和知識水平,傳承中國文化。此外,學校還開展了院士學術報告和學術論壇等紀念活動,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湖北大學檔案館還制作了校史專題宣傳片,回顧了學校篳路藍縷的艱辛創業之路,展示了學校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這些活動更加豐富了“高校記憶”的內涵,激發師生共鳴,讓湖大精神文化得以流傳。第二,培養師生積極主動的建檔意識。作為高校檔案的主體,師生對檔案文化的興趣程度和重視程度對于其育人功能的實現至關重要。學校應該大力開展檔案業務培訓,提高師生的建檔意識。同時,檔案館可以開展校史檔案知識趣味競賽,鼓勵師生積極參與,激發師生對檔案文化的興趣。各培養學院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在新生入學第一課、畢業生就業指導與幫扶中融入檔案文化故事,樹立典型,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從而實現檔案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開發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為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高校文化創意產品主要是利用高校館藏資源,融合高校歷史文化特色和內涵設計出的創意類商品,是進一步傳達“高校記憶”文化育人理念的重要載體。首先,高校檔案館應采用3D打印、AR技術等高科技手段,將原始靜止的檔案開發設計成獨特的文化創意產品,打造出廣受師生青睞的文創產品。在90年校慶之際,湖北大學檔案館專注于檔案故事的開發,利用高科技手段制作了一系列校史宣傳片,使師生身臨其境地回顧學校歷史,增強“高校記憶”,提升文化情感認同,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其次,高校檔案館除了出版檔案圖書外,還應充分發揮本校文化特色,創新檔案主題元素,開設紀念品商店,向全校乃至社會推出具有價值的文創產品。2021年10月23日,湖北大學文創店開業,正值學校90年校慶之際,推出了很多校史校訓與風物詩情完美融合、紀念意義和實用價值兼具、帶著湖大韻味的文創產品,如紀念卡式U盤、數據線、鼠標墊、潔白素雅的陶瓷杯、青春活力的卡套、百搭的黑色棒球帽、精致的掐絲琺瑯、典雅樸素的木制圓盤、細致雕花的木梳等等。這些文創產品融合高校文化和時尚元素,且實用價值較強,師生喜聞樂見。湖北大學文創店為師生打造了以文化共享、文化附加服務、文化休閑為主的校園文化創意體驗空間,以獨特的文化創意產品,得到師生和社會的認可,創新了文化傳承的方法,對高校文化育人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三)提高檔案管理信息化水平。2020年6月新修訂的《檔案法》中增加了“檔案信息化建設”一章,明確了政府職責、電子檔案的法律效力和檔案信息化建設的內容,為檔案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法治保障。目前,檔案載體從紙質到數字,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對高校檔案管理工作的理念、技術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為充分發揮“高校記憶”的育人功能,檔案工作者要利用高科技優勢,創新檔案工作模式,使檔案文化成為學校對外宣傳的“明信片”,提升“高校記憶”的影響力。高校檔案館應加快建設符合工作要求的應用系統,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同時也要進行標準規范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此外,高校檔案館應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利用館藏資源,融合多種新媒體平臺,開辟專題檔案、名人檔案、檔案館珍藏、校史專欄等欄目,讓學生了解歷史,以史為鑒,給學生起到榜樣示范作用。高校應根據現有條件,將檔案館、校史館開發成體驗式“實踐基地”,提供相關專業的選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多樣化數字化的實習實訓基地;以高校重大活動為契機,做好重大活動檔案管理,保證檔案的齊全與完整。同時,將重大活動檔案挖掘設計成具有教育意義的宣傳片,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播放,使“高校記憶”融入校園文化,成為高校文化育人的堅強后盾。
(四)加強檔案編研工作。僅靠實物和史料的展示是還無法全部發揮“高校記憶”的育人功能,高校檔案工作者應結合育人工作的需要,對檔案加以編研。檔案編研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助于高校文化建設。高校檔案館應重視文化建設,加強檔案編研工作,將“靜態”的“檔案庫”變成“動態”的“思想庫”,為學校和社會服務。第一,加強校訓校史文化的編撰。以湖北大學“日思日睿,篤志篤行”校訓為例,它是結合學校的成立歷史、辦學淵源、教學科研實踐等多方面凝練而成的精神理念,其形成過程可以在館藏資源中得以體現。因此,應加大對校史校訓的潛心研究、編輯整理,其研究成果代表著高校的文化精髓。第二,開發人物專題檔案欄目。名人名師、優秀學子、杰出校友代表著高校的淵源、精神,也是對“高校記憶”最直觀、有效的宣傳方式。做好名人專題檔案,將名人檔案撰寫成文,發布在學校的主頁和官微上,激發師生的文化認同,讓他們的愛國愛校情懷和奮斗精神代代相傳,有利于增強全校師生干事創業的凝聚力,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高校記憶”文化育人功能。
綜上所述,作為“高校記憶”載體的高校檔案,是全校師生智慧和辛勤勞動的結晶,具有獨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在新時代背景下,檔案工作實踐中應注意學用結合,不斷加強“高校記憶”建設,創新工作方法,讓師生乃至社會各界人士了解“高校記憶”,用學校先輩們艱苦努力、克難奮進的光輝史績,喚起年輕一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高校記憶”文化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