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漢理工大學交通與物流工程學院 馮桂珍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指出,對我們黨來說,外部監督是必要的,但從根本上講,還在于強化自身監督。黨內監督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手段和有效形式。近年來,通過開展巡視巡察、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出臺系列有力政策舉措等形式,不斷加強黨內監督工作質效,管黨治黨成效顯著。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環境下,高校黨的建設得到持續加強,黨內監督體系不斷完善,全面監督卓有成效,一些歪風邪氣得到有效糾治,一批“害群之馬”受到嚴肅處理,凈化了黨風校風學風,守護了“象牙塔”里的一片寧靜。同時,高校黨的建設仍存在著不少問題。2021年12月,《中國紀檢監察》發表一篇題為《曬一曬“象牙塔”里的那些官僚主義》的文章,披露了巡視部分中管高校發現的問題,直言不諱指出“其中一半以上高校存在不同程度官僚主義問題”,讓人觸目驚心。因此,高校黨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進一步做實做細高校黨內監督顯得尤為重要。
黨內監督是黨全面領導高校工作的重要抓手,是確保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不斷完善自身發展的關鍵途徑。新時代賦予高校更多的使命擔當,必須通過加強黨內監督推動黨的建設來引領高校的高質量發展。
(一)加強高校黨的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九大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辦好教育事業,關鍵在黨的建設。當前,我國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高校必須堅持黨建引領,不斷用黨的領導力、組織力、號召力、向心力,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勇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歷史使命的中堅力量。但是,高校黨的建設時刻面臨著嚴峻挑戰。如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著管黨治黨寬松軟,黨的建設虛化、弱化、邊緣化現象較為突出,甚至高校中出現“宗教滲透現象、陣地建設把關不嚴、個別高校教師發表不當言論”等問題。這說明高校黨的建設并非一片和諧,更非牢不可破。因此,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必須持續加大黨內監督力度,大力整治黨內出現的不正之風,確保黨的建設的政治性、純潔性和嚴肅性。
(二)凈化校園風氣,培育人文環境的重要手段。高校是教書育人之殿堂,也是培根鑄魂之圣地。青年學生正處在構建知識體系和思維模式、培養價值觀和認識論的關鍵時期,高校文化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社會認知。良好文化環境的形成有賴于高校干部隊伍和教師群體的共同維護,特別是黨員干部群體要發揮模范帶頭作用,要在校園文化環境培育中“當引領、走在前、做表率”。但是由于一些教師在課堂上宣揚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不良思想;部分教師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肆意學術造假、論文抄襲;甚至極少數領導干部貪污腐化、喪失底線而被黨紀國法嚴肅處理。這些不良現象損害了黨風校風學風,污濁了校園文化環境,對學生價值取向產生錯誤的導向。因此,必須將干部隊伍和教師群體的言行舉止置于黨的監督和群眾監督之下,讓高校亂象無容身之地,祛除污染文化氛圍的不良因素,推動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營造積極向上的人文氛圍,確保黨風明正和校風清凈。
(三)規范權力運行,優化高校治理體系的必然選擇。高校治理體系是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這個根本方針下,不斷優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各個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在多元主體參與下實現和諧治理。監督是高校治理體系不可或缺的一環,完善的監督體系才能確保權力運行規范有序和公平公正。黨內監督進一步“促進高校黨的權力、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協調運行”“遏制高校腐敗和促進教育公平”,優化高校治理體系。在黨內監督環境下,治理主體行使權力接受黨組織的監督,有效防止權力濫用,確保治理主體公正、治理機制完善、治理渠道暢通、治理程序合法、治理手段有效,不斷完善治理結構,充分發揮治理效能。
部分高校存在權力濫用和腐敗滋生以及其他怪象、亂象,在很大程度上歸咎于監督缺位錯位、監督疲軟無力。近些年,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環境下,高校黨的建設持續鞏固,監督機制不斷完善,基本形成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職能部門業務監督責任的“2+N”格局,黨內監督網絡有效構建。但是,高校監督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黨內監督主體性不足、監督主動性不強、制度執行不力等,導致監督浮于表面、落于形式,不能直指要害、直擊痛點,沒有起到應有作用,消解了高校治理效能。
(一)黨委全面政治監督的主體性不足。高校黨委在黨內監督的主體性作用表現在,統領政治監督和實施監督決策部署,負責抓好政策謀劃和制度安排。但是,高校黨委常常表現出對自身全面監督、全面管黨治黨的主體性地位認識不足,主體責任履行不到位的問題。一是在職責權限劃分上,未有效理順自身與其他監督主體之間的職責關系,存在著“主體意識不清、監督程序混亂等問題”。二是對高校黨內監督工作的統籌謀劃不夠,開展宣傳教育、組織培訓指導、樹立監督導向等方面實施力度不大,黨內監督影響力較小。三是高校黨委的監督主體責任落實不嚴,對內部問題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沒有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容易導致政治監督失范,弱化黨內監督的剛性約束。
(二)高校紀委監督力度不夠。高校紀委在黨委領導下落實黨內監督責任,履行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職責。但是在部分高校中,紀委對自身監督職責定位缺乏充分的認識,監督力度和強度不夠,且容易受各方壓力而陷入不敢監督的被動境地。一方面,紀委監督被片面理解為“找茬”“挑刺”,開展監督存在畏難情緒,不敢、不愿對違規違紀問題較真碰硬,時常面臨著“監督上級怕‘穿小鞋’,監督同級有礙情面,監督下級怕丟選票”的尷尬局面,黨內監督的約束力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高校監督中,高校領導出于利益考慮不愿“自曝家丑”,更不愿被追究黨風廉政建設不嚴不實的責任。這樣導致“人太熟不好辦、人太散辦不了”等問題,紀委監督執行政策有選擇、處理問題有顧忌,不敢放開手腳。
(三)高校黨內監督力量單一。目前高校黨內監督主要是倚重紀檢部門,監督力量單一。職能部門監督、基層黨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等各方面監督力量明顯參與意愿不大,監督職責閑置。一是其他職能部門認為監督執紀是紀檢部門的責任,而且“監督其他同志容易得罪人,吃力不討好”。二是基層黨組織、普通黨員互相監督磨不開情面,大多也偏向“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想法而不愿監督,對開展監督缺乏熱情和動力,主動監督意識不強,監督作用有限。三是黨外監督力量參與不多,高校傾向于“關起門來監督”,缺乏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形式的有效介入。
(四)高校監督制度不完善和執行不嚴格。《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出臺,為從嚴從緊實施黨內監督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制度保障。目前,高校基本上建立了諸如紀委監督、巡視巡察、經濟責任審計及專項檢查等系列監督制度規范。但是問題明顯:一方面,相關配套制度還不完善,制度原則性很強,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且較為零散,協調性較差,對黨組織和黨員如何開展監督的規定比較原則籠統,操作性和實用性不強,不能滿足全面監督的需要;另一方面,黨內監督制度的執行和落實也存在諸多困難,黨委監督的主體意識不清、紀委監督力度不夠、基層黨員和組織監督缺少動力等問題,導致監督制度執行力不強,選擇性執行、“打擦邊球”等現象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制度的有效性和權威性。
《曬一曬“象牙塔”里的那些官僚主義》一文中專門提出要“強監督質效”“推動高校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落地落實、監督有形有效”。做好新時代高校黨內監督,必須立足于“大監督”工作格局,樹立全過程監督理念,充分調動各方監督力量,把監督的關口延伸到基層黨組織,在強化黨委監督主體責任、培養黨內監督意識、整合監督力量和完善監督制度上發力,織密織嚴黨內監督網絡。
(一)強化主體責任,提升監督的有效性。高校黨委在高校黨內監督中居于主導地位,全面監督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強化黨委監督的主體性作用,要著力解決黨委監督存在的主體意識不清、責任不明、監督程序不優化等問題。一是黨委要自覺認識自身承擔的主體責任,加強統籌布局黨內監督體系和制度建設,理順黨委與紀委的監督職責邊界,強化紀委專職監督的職責定位,大力支持紀檢部門開展監督,同時應明確其他監督力量的監督職責。二是不斷加強黨委自身建設,落實落細《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的意見》,破解“一把手”監督難題,樹牢“律人先律己”的觀念,強化黨性修養,筑牢廉潔自律防線,擰緊理想信念的“總開關”。
(二)培養監督意識,增強監督的主動性。對黨組織和黨員提出批評和建議,是《黨章》規定的黨員權利和義務,不論是黨員還是黨組織都要自覺接受監督。高校黨委要履行好主體責任,樹立鼓勵監督的導向,破解黨組織和黨員個體不愿監督、不敢監督、不會監督的難題,增強各監督力量開展黨內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要抓好宣傳教育,以學習貫徹《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契機,在全體黨員中進行廣泛深刻的黨性教育和黨內監督教育,提高開展監督的自覺性。二是要統籌運用好“支部主題黨日”和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等學習平臺,發揮好“思想引領 學習在先”的機制,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黨內組織生活制度,增強黨內民主生活監督效能,從思想上強化監督的重要性,從實踐上凸顯監督的必要性,培養黨內監督的主動意識和良好氛圍。
(三)整合監督力量,形成廣泛監督格局。紀檢部門隨著“三轉”的深化,監督職能不斷強化,成為高校黨內監督的主要力量。在高校黨內監督中,除加強紀委專責監督外,應充分整合組織、宣傳、教學、科研、財務等業務管理部門的監督職能,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個人的監督作用,提升各監督力量的監督效能。另外,“打破高校相對封閉的狀態,引入外部監督”,綜合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等外部監督形式,建立內部和外部監督的溝通協調機制,“共同構建起事前的防范機制、事中的保障機制以及事后的懲戒機制”。通過整合各方面監督力量,形成紀檢監督與職能部門監督、個人監督與組織監督、黨內監督與黨外監督相統一的綜合性、全覆蓋、多維度的監督網絡。
(四)完善監督制度體系,提高制度執行力。高校黨委應在《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的框架下,制定有針對性、可行性強、符合高校特點的黨內監督制度,強化監督制度的剛性約束。通過制度設計,明確職責、強化落實、突出實效。一是明確黨委黨風廉政主體責任、紀檢部門監督責任、職能部門業務監管責任,進一步明確黨組織和普通黨員的監督權利,制度化整合各方面監督力量,真正顯現制度監督的有效性、實效性。二是細化監督舉措、規范監督程序,制定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強化監督結果運用,讓監督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另外,在制度建設和制度執行上同向發力,督促監督主體切實扛起監督職責,重拳出擊、敢抓敢管、精準問責,真正把制度建起來、把規矩立起來、把執行嚴起來,讓制度成為“帶電的高壓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