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省長治市潞城區圖書館 李夏婷
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掛牌,這不僅意味著人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提高,而且增強了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文化競爭力。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書香城市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為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各地積極推進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不斷融合,公共圖書館成為文旅融合的重要陣地,致力于推動公共文化帶動旅游行業、旅游行業助力公共文化,促進兩者優勢互補、互生共榮。
筆者通過對“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主題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發現從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成立起,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相關文獻數量逐年增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一)觀念轉變。周淑云等人認為,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是以公共圖書館作為主體,以旅游作為形式,進行文化內容選擇、重組、再生產的過程,并賦予其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全域旅游、助力圖書館轉型升級的時代價值;儲節旺、夏莉指出,國內外圖書館文旅融合的維度包括建筑設計、文化宣傳、文化特色、文創產品、便利選址和文旅走讀,應充分整合文化和旅游資源,以期形成旅游承載文化、文化帶動旅游的氛圍;龔林奇、龐天慧論述了文旅融合下公共圖書館跨界合作存在必要性,并說明文旅融合下公共圖書館跨界合作在擴大圖書館影響力、增強游客旅游體驗、提升地區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實踐路徑。申軍波等人通過分析文旅融合的時代價值和內在機理,提出公共圖書館和旅游融合的路徑包括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方式創新、技術平臺創新、特色項目創新和產業模式創新,推動圖書館與旅游循序漸進、適度有效地融合。薛群菁論述了立足地域優勢、大眾需要、社會參與、技術創新的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服務實踐,并要注重理念創新、模式突破、多元參與和技術應用等方面。周紅雁指出增強互融意識、樹立合作理念、建立特色化理念,促進圖書館與旅游事業全域合作,以滿足讀者多方面文化需求,促進地方旅游文化宣傳推廣。
(三)模式構建。查煒總結了我國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文化地標、景區分館、民宿書房、研學旅行、會展旅游和文創開發6種實踐模式,并強調要堅守文化擔當、加強頂層設計以及拓寬發展思路;康思本創造性地構建了基于人文景觀、資源供給、信息服務、閱讀推廣、產品供給等5大功能的圖書館文旅融合模式,推動經濟、文化和旅游高效協同發展;韓曄等人通過對比國內外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實踐,梳理了研學旅游、網紅圖書館、“圖書館+”的3種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新模式。
(四)發展策略。王自洋等人根據長沙市圖書館文旅融合建設的案例,強調要從講好地方故事、打造主題圖書館、創建文化服務品牌、加強對外文化宣傳4個方面來調整我國公共圖書館特色資源建設策略;劉軍、林英探索了文化與旅游跨領域、跨地域、跨機制的融合,并提出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創新服務理念、發揮政策優勢、豐富特色館藏、拓寬服務模式等6種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苗賓基于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的實踐導向、法律、平臺3項優勢,提出圖書館文旅融合需要從頂層設計、產品供給、數據效能、信用鏈接、全域服務、宣傳營銷6個方面進行完善。
(一)“圖書館+”地方文獻。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旅游業賦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圖書館資源體現地方旅游特色,旅游業發揮公共文化推廣作用,便可以實現兩者互融互通。海南省圖書館地方文獻網展現了《騎樓百年至騎樓故事》《海口中山路老字號》《海南騎樓》《海口騎樓建筑立面信息采集圖冊》等海南獨有的地方特色資源,同時設置了地方文獻征集、地方文獻動態、海南特色資源三個欄目,向讀者介紹海南名人志、地方旅游景點。海南省圖書館將地方文獻展覽作為特色服務,不僅宣傳了當地文化,而且提高了讀者的參與度,使讀者既成為信息資源的受眾方,也成為提供方,圖書館在與讀者的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全民參與、全民閱讀的良好氛圍。
(二)“圖書館+”社區、景點。現代圖書館服務模式突破了傳統意義上圖書館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建立分館、流動圖書館、自動圖書館等形式,完善了圖書館公益性、普惠性的服務方式,推動了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與變革。廈門市圖書館的服務網點分為4類:一是聯盟館,創建了廈門市公共圖書館服務聯合體,成員館包括各區圖書館與少年兒童圖書館;二是市圖分館,包括集美新城館區、鼓浪嶼分館在內的14個分館;三是汽車圖書館,讓流動圖書車走進社區、學校、景點;四是24小時街區圖書館,將自助圖書館分布在廈門市的各個街區。這種文旅融合方式將公共文化服務遍及大街小巷,讀者隨時隨地都能找到想要的文獻書籍,給公眾帶來了極大的閱讀便利。
(三)“圖書館+”博物館。圖書館與博物館等公益機構的融合是館際互通的一種表現形式,將圖書館內的典藏資源作為主體,并借助博物館的收藏、展示、交流、研究等功能,實現圖書館與博物館一體化建設。國家典籍博物館是國家圖書館進行文化宣傳教育的新拓展,新近展覽例如“《永樂大典》的回歸與再造”“《尚書》專題陳列”“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等,創建了虛擬展廳、在線看展等欄目,供公眾觀看閱覽。另外,國家典籍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與研學實踐基地,積極與學校、景區、社會組織開展公益研學活動,使人們在游玩中就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國家典籍博物館這種沉浸式體驗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公眾的閱讀興趣,達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目的。
(四)“圖書館+”新媒體。5G時代,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應運而生,媒介方式由傳統媒體轉變為新媒體,甚至是媒體融合,豐富了公眾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諸如“兩微一端”、短視頻、直播等新的傳播方式,進而使資源共享突破了時空局限,使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最新資訊。山西公共文化圖書館云平臺是利用云計算技術、借助互聯網平臺,整合山西數字文化資源,建立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平臺首頁設置了文旅資訊、文化活動、數字展廳、共享直播、文旅地圖、非遺傳承等欄目,以多種形式展現了山西省的文化旅游資源,傳承太行文化,弘揚太行精神。新媒體的出現符合當下公眾碎片化閱讀的習慣,可以預見,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多種新媒體方式獲取資源、學習知識。
(五)“圖書館+”文創品牌。一個好的品牌能夠緩解互聯網時代信息過載的困境,吸引更多關注度,獲取新的流量,圖書館特有的館藏資源、本地文化、服務質量等優勢為其開發文創品牌奠定了基礎。重慶圖書館出品的重慶抗戰時期文獻精粹、重慶旅游指南、人物花卉折扇、紀念郵冊、瓷盤擺件等文創產品,吸引游客與讀者駐足,讓重慶特色文化深入人心,激發游客主動宣傳文化的積極性。圖書館推出與本地文化相關的文創產品,形成品牌效應,提升圖書館的影響力,使圖書館成為城市名片和游客打卡地,帶動旅游業的發展,同時促進當地經濟高效發展再上新臺階。
(六)“圖書館+”民宿、酒店。打造“民宿書房”是拓展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實現圖書館跨界合作的重要舉措,將圖書館嵌入民宿、酒店的融合模式是依托于圖書館的文化資源和服務形式,結合酒店運作方式與營銷模式,目的是為讀者營造沉浸式閱讀氛圍。佛山市圖書館迄今為止建成了10家“旅圖·曉讀夜宿”民宿圖書館,例如紫南村的洛神民宿圖書館、逢簡水鄉的人木美術民宿圖書館、民國主題風格的“梁公館”等。將圖書館服務延伸至人們居住的場所,搭建了文化與行、住、食、游、購、娛之間融合的橋梁,創新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載體,更深層地探尋了文旅融合的契合點。
當前,我國已探索了多種文旅融合形式,并與互聯網、新媒體合作,構建“線上+線下”新的文化傳播途徑與圖書館服務模式,帶給游客與讀者全新的體驗。為進一步促進文旅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今后公共圖書館應從政策機制、人才素質、科學技術、傳播媒體、資源整合、文創產品、合作主體、服務場所等方面著手。
(一)加強政策支持,培養人才隊伍。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第十條“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倡導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營造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強圖書館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要重視提升其專業知識、培養信息素養,既要掌握圖書館專業相關理論知識,也要了解旅游業的最新前沿,深入研究文化與旅游的交叉學科,同時要緊跟時代脈搏,學習互聯網、物聯網、新媒體等新興技術,培育一批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大的高素質人才。還可以為致力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人員、技術人員提供相應的激勵措施,鼓勵青年學者積極投身于公共文化事業建設。
(二)引進最新技術,更新傳播媒介。文化和旅游部制定的《文化和旅游部關于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突出了運用數字化手段促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拓展文旅融合的數字化陣地。利用社交媒體、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短視頻等互聯網媒介,發展文旅直播、在線帶貨等線上新經濟模式,豐富用戶體驗形式和內容。公共圖書館的“兩微一端”可適時推送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資源,例如當地名人、名事、名吃、黨史、文物、建筑等,圖文并茂地宣傳當地旅游文化,并且在館內引入VR、AR、AI等智能新技術,用戶只需佩戴相應的電子設備,即可觀看旅游景區3D效果圖,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了新穎性。另外,公共圖書館應完善用戶的互動機制,收集用戶需求與反饋,給予用戶主動參與權,有獎征集游客游玩后的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經過用戶授權后在圖書館進行展覽,以多種形式豐富當地文旅資源,帶給用戶耳目一新的體驗。
(三)整合特色資源,開發文創產品。根據《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開展旅游休閑街區有關工作的通知》的工作要求,強調要加強特色文旅資源的保護利用與優化重組,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文化傳承與精神延續。圖書館應通過公眾、企業、政府等各種途徑收集本地特色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區域文旅資源數據庫,數據庫管理員既可以上傳本地信息,突出區域亮點,同時也能學習其他區域的特色文化,進行多方借鑒交流,共同搭建文旅信息化大舞臺。公共圖書館還可以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創產品,并在產品上打印二維碼。游客只需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就可觀看該產品背后故事的視頻介紹,即使離開旅游地,也能給游客無限的回味。
(四)推動跨界合作,拓寬服務場所。圖書館應與檔案館、博物館、研究院、學校、社區等公益組織進行合作,實現資源共享,也要與旅行社、景區、商場、超市、酒店等營利機構合作,將公共文化深入到公眾的生活、購物、游玩中,真正實現研學旅行;同時還應該與技術團隊合作,借助高科技、新技術,將旅游資源嵌入文化機構、文化資源融入旅行途中。圖書館員要走進鄉村,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在公共圖書館播放,向城市展現鄉村發展近況,促進城市文化帶動鄉村振興。公共文化事業輻射范圍已擴大到各個行業,旅游業為其提供了更寬廣的服務場所,文化與旅游的融合能使公眾在游玩中獲知,在獲知中游玩,“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身處其中去感悟、體會,才能與之產生共鳴,汲取文化的精髓。
文旅融合為公共圖書館服務指出了嶄新的方向,公共圖書館又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龐大的資源支持。公共圖書館應該借助文旅融合的契機,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探索一條符合本地實情、突出本土特色的服務模式。本文提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圖書館要實行“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并且應從政策、人才、技術、傳媒、資源、文創、聯盟與場所等方面進行完善,充分發揮公共文化的公益性與旅游產業的盈利性的特點,使公共圖書館服務真正造福于人民、社會與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