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翰林
在“第十八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中,來自星海音樂學院附中的饒灝在眾多優秀的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決賽榮譽獎。
2022年2月24日,“肖邦印象”是饒灝在國家大劇院的首場演出,《降A大調敘事曲》(Op.47)是音樂會的第一首曲目。這首敘事曲對于演奏者手指的控制力和對音樂的表現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在樂曲一開始饒灝緩緩地奏出整首樂曲的主旋律,而隨著第9小節清澈、明亮的A音奏出,迅速地打破了之前的寧靜,使聽眾對于樂曲接下來的發展充滿好奇。音樂在左手內聲部旋律的連續漸弱與右手八連音的漸強相互配合之中,充滿戲劇性地向前發展。而對于高聲部顫音的處理更體現了他高超的手指技巧,旋律猶如小河流水般清晰、連貫。在演奏時,他除了注重對于音色的表現,也格外注意對踏板的運用,通過巧妙地運用踏板來使鋼琴更具有表現力,從而使演奏的音樂更富有色彩。
在第37小節,樂曲的主題旋律再次出現,在主題素材不斷地被模進發展和饒灝飽含感情的演奏中,音樂被推向了一個小高潮,緊接著旋律又極具戲劇性地在低音部低聲吟唱,好像是對剛才主題旋律的回答與附和。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從第73小節開始,音樂的發展充滿了表現力,在降A大調的關系小調——f和聲小調的和聲進行中,樂曲被不斷地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饒灝的演奏著重突出了內聲部的旋律,音色堅定有力,對和弦的把控同樣非常準確。
作品的第三主題在第116小節開始被奏出,在饒灝細致精準的演奏中,右手分解和弦的琶音旋律與左手漸強的降A大調主和弦與降Ⅵ級和弦相互配合,音樂旋律柔和悠揚,同時左手的切分音節奏也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性,充分體現了肖邦音樂的細膩婉轉。樂句之間的呼吸饒灝也處理得十分恰當,使音樂不再平鋪直敘而是像對話一樣有抑揚頓挫。再現部中右手和弦的高音再現了開頭的主題,但與其寧靜平和的音樂形象不同,這時的音樂充滿了斗志昂揚與輝煌華麗的氣質,富有激情的演奏將整首樂曲推向了高潮,結尾部分的旋律則演奏得輕快流暢,最終音樂結束在充滿爆發力的F大調主和弦上。
接下來是肖邦的三首圓舞曲,肖邦一生共創作了十七首圓舞曲,他的創作使圓舞曲這種體裁更富有藝術性,舒曼曾評價肖邦的圓舞曲是“肖邦的心靈在舞蹈”。《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創作于1835年,整首作品充滿了激昂、向上的氣質。作品前十六小節的引子充滿力量與活潑的演奏使聽眾立刻對整首作品的風格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圓舞曲的開始,主和弦五音bE音的不斷重復,以及在第一拍和第三拍對E音的強調,和之后兩小節漸強的半音級進和弦,使優雅的圓舞曲變得斗志昂揚。引子結束后,在第17小節,樂曲的第一插部中,饒灝演奏的音樂又極具優雅高貴的氣質,旋律清晰連貫。對于連續的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裝飾音相結合的右手旋律,也處理得十分靈動精致,在保證每個音的音色飽滿、輕巧的同時,旋律線條像絲綢一般柔滑順暢,并與左手固定音型的伴奏很好地配合。樂曲主部,由三個不斷模進的樂句開始,推動著音樂向前發展,并在一連串的降A大調下行級進和弦中,將音樂的發展推向一個小高潮。主部中的裝飾音也增加了樂曲輝煌、華麗的氣質,眾所周知,肖邦的裝飾音在他所寫的圓舞曲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它增添了樂曲的趣味,也使得音樂形象更加地生動。而對于主部裝飾音的處理,同樣體現了演奏家的技術水平,饒灝彈奏的裝飾音音色飽滿、清透,沒有一絲拖泥帶水,同時又具有旋律性的漸強,可以說他對于肖邦音樂中裝飾音的詮釋非常打動人心。
第二插部轉為降D大調,其中呈示段由兩個重復的十六小節樂句組成,左手固定的三拍子節奏,與右手極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一起,讓人聯想到在舞池翩翩起舞的優雅場景。第173小節,第一插部中的主題再次出現,調性也回歸到了降A大調。之后是華麗的炫技部分,右手快速連續的八分音符跑動,音色均勻,同時旋律線條隨著音符的起伏而上下波動,在第281、282小節和聲完滿終止。隨后的尾聲部分也充滿了肖邦特有的戲劇性,音樂一直以非常弱的音響效果向前發展,就在聽眾認為樂曲會在饒灝精心營造地安靜、平和的音樂氛圍中結束的時候,降A大調主和弦被以非常強的力度奏出,好像之前尾聲的音樂發展一直都是為了這一個主和弦的出現而作的鋪墊,最終音樂結束在了降A大調的主音上。
《a小調華麗圓舞曲》(Op.34,No.2)創作于1831年,在經歷了華沙起義的失敗后,肖邦離開了故土波蘭,在1831年9月到達巴黎,對于未來的不可預知,和對故鄉的留戀與不舍,使得肖邦在音樂創作中充斥著復雜濃烈的情感。樂曲的速度為慢板,柔和悠揚的旋律中帶有淡淡的憂傷,最開始的十六小節,左手低音聲部主音A的持續保持,與次中音聲部的級進旋律以弱的力度被奏出,和右手的音程伴奏一起,推動音樂的發展。高聲部猶如女高音般將動人的旋律娓娓道來,與清晰柔美的伴奏聲部很好地配合,使聽眾明顯得感受到了作曲家充滿憂郁、哀傷的情緒。樂曲在中間部分的第53小節轉為同主音調A大調,左手為圓舞曲固定的三拍子節奏,旋律多為級進進行,隨著調性的改變,音樂的色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此時饒灝演奏的伴奏聲部不再只是擔任配角,而是與右手的旋律一起翩翩起舞,與之前充滿憂愁的旋律相比,音樂也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隨著第67至68小節的完滿終止,之前輕快的音樂氛圍也戛然而止。緊接著調性又轉回到主調a小調上,其音樂情緒與之前A大調的旋律完全不同,形成了強烈的戲劇對比,也加深了整首樂曲憂郁低沉的氣質。在作品的尾聲部分,一開始憂傷的旋律再次被奏出,這次的演奏情緒更加的濃厚深沉,隨后音樂又在第177小節過渡到E大調,左手漸強的上行琶音與漸弱地下行級進旋律,在右手優美地旋律伴奏下,使音樂變得柔和優美,而饒灝對于旋律尾音的處理又是那么恰到好處,雖然在E大調上的這一段旋律猶如曇花一現般只有短短的十二小節,但卻最能撫慰人心。音樂最后又一次再現了樂曲一開始的十六小節憂傷旋律,并隨著音樂地不斷減慢,最終結束在a小調的主和弦上。
《F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No.3)作于1838年,整首樂曲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具有輝煌華麗的氣質。樂曲一開始是充滿力量的F大調屬七和弦,隨著音樂材料的不斷重復,饒灝對樂句進行了有規律的漸強處理,直到第9小節一連串的八分音符處,音樂表現的力度忽然弱了下來,隨之而來的是饒灝流暢清澈的音樂旋律跑動,并且隨著級進上行旋律的漸慢,音樂的主題旋律也呼之欲出,左手標準的圓舞曲三拍子和弦伴奏與右手均勻連貫的八分音符跑動,使音樂充滿了律動性。饒灝對于整首樂曲精準的把握與清晰明了的表達,使聽眾能從他演奏中感受到肖邦對于人生的感悟和對自己祖國難以割舍的深厚情感。
本場音樂會的總時長有兩個半小時,所以饒灝分了上、中、下三場演奏。第一次休息之后,以《納木錯》開場。《納木錯》是由著名作曲家、葉小綱于2006年創作的一首兼具民族性與現代性的優秀作品。葉小綱音樂創作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同時他所創作的音樂里又包含了多種音樂元素。《納木錯》在作曲技法運用中體現了作曲家的創新性,以及作曲家對于中國傳統調式與西方“泛調性”的靈活運用與發展, 中西音樂作曲技術的靈活掌握與融合,完美地發掘了鋼琴這件樂器豐富的音響效果。饒灝的演奏,使整首樂曲的意境活靈活現,讓我們體會到了鋼琴音樂所帶來的魅力,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于藝術美的追求與渴望。
中場的重頭戲是《浮士德圓舞曲》,李斯特根據法國作曲家古諾的歌劇而改編的鋼琴曲,全曲輝煌宏偉、旋律線條優美流暢,采用的是復三部曲式,具有典型圓舞曲音樂風格,也充滿了浪漫主義音樂特征。樂曲開始的旋律就具有熱情、活力的性格,主調D大調上的屬和弦不斷地被強有力地奏出,連續超強力度的雙平行八度,將音樂引入具有生機活力的D大調的主和弦上。李斯特的鋼琴作品以具有超強的炫技性被人們所熟知,對于饒灝來說,他可以運用他的手指技術,以及他對于整首樂曲的深度理解,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同時也為樂曲的旋律增添許多色彩。樂曲進入中部時,音樂的性格發生了變化,中部主題在升F大調上進行陳述,旋律典雅柔美與開頭主題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右手聲部旋律線條層次分明,高聲部主旋律被演奏得清晰透徹,音樂也在旋律線條地不斷起伏中向前發展,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特有的情感特征。華彩部分的旋律線條連貫流暢、音色清透明亮,在之前柔和浪漫的音樂氛圍襯托下華彩更像是一連串光彩奪目的珍珠。李斯特用鋼琴豐富的表現力改編了原“浮士德”歌劇中男女主角對唱的經典片段,使音樂充滿了戲劇性,有許多炫耀技巧的華彩樂段,它們不僅體現了演奏家超強的技術,也給樂曲增添了生動活潑的氣氛。
整場音樂會的最后一首是《b小調奏鳴曲》(Op.58),是肖邦創作力最旺盛時期的作品。饒灝此時的演奏從音色到手臂對力量的運用都顯得更加輕松,也越來越進入狀態。《b小調奏鳴曲》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速度為莊嚴的快板,采用奏鳴曲式。開始旋律快速有力地下行與不斷漸強的和弦,增加了呈示部中主部主題強勁有力的氣質,并且與副部主題抒情浪漫的旋律形成鮮明對比,副部主題旋律的漸強連貫而不突兀,旋律線條的表達又極富歌唱性,左手的伴奏輕巧均勻,隨著右手旋律力度的變化而上下起伏,體現了饒灝對于音樂非常細致的處理。副部高音聲部連續半音階上行的旋律,使音樂在柔和舒緩中夾雜著些掙扎悲苦的情緒。而結束部的音樂旋律優美動聽,音色通透、各聲部旋律線條流暢而又層次分明。再現部直接在同名大調再現副部的主題,音與音之間的銜接連貫平均,有層次的漸強與和弦音色的通透,都使得音樂的表達精致典雅。第二樂章為諧謔曲,快板,降E大調,呈示部為快速的八分音符連續跑動,饒灝對于踏板的靈活運用,使旋律線條絲滑流暢的同時也保證了音色的顆粒飽滿,中部轉為B大調,著重突出內聲部的旋律線條,和聲節奏變化緩慢與右手的旋律一起推動著音樂的發展,音樂整體氣氛柔和平靜。再現部隨著高音聲部旋律的上行而進行漸強,音色也隨著力度的不斷加強而變得更加明亮,旋律線條一氣呵成,沒有任何拖泥帶水,與中部的音樂氣質有明顯的對比。第三樂章速度為四個樂章中最慢的廣板,音樂情感的表達更為深沉細致,饒灝對于主題旋律富有感情的演奏也極具打動人。中間段落轉為E大調,右手旋律一直重復相同的節奏型但在和聲的頻繁變化與饒灝充滿感情的細膩演奏中,顯得音樂浪漫又戲劇。終曲樂章為不過分的急板,音樂開始連續漸強的b小調屬和弦預示了整首樂曲堅定豪邁的氣質,饒灝充滿激情的演奏和對于手指技能靈活的運用都為整首樂曲表達增添了許多色彩。肖邦在他青年時期就已經離開了波蘭,但他一生的創作都貫穿了他對故土的思念,同時肖邦的音樂凝聚了波蘭民族的精神內涵,而在饒灝加演的作品中,最打動我的是他演奏的《英雄波蘭舞曲》,和弦的音色通透有力,節奏富有律動,旋律線條起伏張弛有度,音樂的表達自然而又貼合樂曲慷慨激昂的氣質,仿佛能身臨其境到音樂所帶來的宏偉氣質中,也為這場音樂會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