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麗霞
鋼琴演奏中的手形問題,一直是鋼琴教學領域的熱點話題。隨著鋼琴學習者的低齡化、教學理念的多元化,關于手形在演奏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呈現出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論斷,這使得許多習琴者對此抱有疑問,反之也使不少的鋼琴教師產生困惑。
在現今的鋼琴教學中,關于手形的主張有兩派觀點較為極端。一派遵守著傳統的教學理念,對鋼琴彈奏的手形要求極高,乃至出現了一些僵化的標準。他們往往要求演奏者在任何時候都保持拱形外觀的手形;另一派則站在對立面,認為強調手形就是抹殺鋼琴演奏的音樂性、抹殺習琴者的音樂想象力,尤其是低齡的習琴者!因此不應對手形做出要求。
究竟孰是孰非?習琴者該如何應對?筆者打算從以下幾點一探究竟。
手形,顧名思義就是指在演奏中手的形態。手在演奏時應盡可能地保持相對自然的拱形外觀,并根據演奏位置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點,我想絕大部分鋼琴從業人員都可達成共識。
眾所周知,萬事萬物皆有標準,當我們在學習一項技能時更是如此。作為在鋼琴演奏中最直接的執行者——手,保持正確的形態并非只是保持“美觀的外形”,它體現的是合理的彈奏發力方式和積極的演奏狀態。換言之,不合理的彈奏手形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不合理的彈奏方式,帶來的效果是與正確結果——良好音色的背道而馳。習琴中掌握并保持手形,就如吃飯時正確使用筷子、寫字時正確握筆般必要。而在當下的鋼琴教學,尤其是業余鋼琴教學中,普遍存在對于基礎彈奏技術要求過低的現象,而手形恰是基礎彈奏技術的重中之重(筆者個人觀點)。
拱形結構在建筑中的跨越力與穩定性只要我們稍加關注,就可在各種資料里獲得了解,在這里毋庸贅述。在鋼琴演奏中,拱形手形既可使手保持觸鍵時發力所需的良好支撐,又可使手具備演奏不同位置所需的變化條件,這便是拱形手形在鋼琴演奏中的意義。
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研究,總結出合理的手形必須符合的幾個標準。在以往對于鋼琴彈奏手形的論述中,多以外部的整體框架作為單一的衡量標準,如“手要拱起來”“手指站好”等。鮮有對于手各部位細節標準的總結。細節標準的缺失,往往使習琴者在執行時較為艱難,而以下幾個標準則可以幫助習琴者思路明確、更為輕松地達成要求并具備自我檢查的能力。
1. 雙手大指自然放松略伸直,以基本持平、略微上斜的角度置于琴鍵,觸鍵點為第一關節(近指甲關節)的側面中前部。大指的這一觸鍵角度可保障其在演奏中的靈活性,同時觸鍵點也有利于相對笨拙的大指發出與其他手指相近的音色,而且大指的觸鍵角度也直接影響了彈奏中手腕的高度。
2. 2至5指的第一關節(近指尖關節)與琴鍵垂直或接近垂直,以不反關節塌陷為基本要求,這是指尖在觸鍵時保持控制的基礎(第一關節塌陷就是俗稱的折指)。第二關節保持彎曲,彈奏中第二關節如果直立或是塌陷都會一定程度地影響手指的靈活性,特殊手位除外(特殊手位包括較大跨度或指法排列特殊的密集位置)。
3. 2指的第三關節(手掌關節)與5指的第三關節保持接近一致的高度,以保證2、3、4、5指在彈奏時具有相對統一的活動空間,獲得垂直的觸鍵角度。在鋼琴演奏中,5指承擔著與之外形不成正比的重任。許多樂句中的“高點音”、需要突出的外聲部、左手聲部的根音等均由最為細弱的5指彈奏。大部分初學者在擺放雙手時,都容易出現5指向外傾斜的問題,甚至有不少習琴者,認為5指應以指尖外側觸鍵。5指以外傾姿態觸鍵的動作,這是缺乏控制的表現。不僅5指主動發力的難度增大、靈活性降低,而且加大了手腕不穩定的可能性。適當調整肘關節與身體的橫向距離,調整大指的觸鍵角度與手腕的平衡姿態,可幫助我們達到這一標準。
但是我們需要強調的是,在彈奏中的任何時候,手的形態、手指的屈伸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它們必然會因為鍵盤位置的差異、所需音色的不同而變化。我們在這里論述的“手形”是指一種符合運動生理學原理、具有良好支撐、便于根據彈奏需要隨時靈活改變的基本拱形架構。在手處于靜態或彈奏固定把位和密集位置時,尤其在習琴者的初學階段,要盡可能地達到這些標準。
1. 在手的擺放及常態的演奏中,大指自然伸直這一要求極少在教學中被提及。實踐證明,大指在第一關節伸直時,第二關節(近手掌關節)可以獲得更快速、更大幅度的揮動效果。換言之,大指在第一關節伸直時比其在第一關節內勾時更為靈活?;谶@一優勢,我們應在初學階段就強調大指需有意識地將第一關節前伸。通過觀察總結,我們發現大指在演奏中的用力模式,有悖于生活中大指的用力習慣。在生活中,大指主要與其他手指協作,承擔抓、握、捏的功能,而獨立使用的機會較少。在鋼琴演奏中,大指除了需承擔與其他手指一樣的功能,還要負責轉指,承擔“穿針引線”般的連接功能。這對于大指的靈活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因此,將大指伸直作為保持其靈活性的基礎是正確手形標準中特別需要強調的環節。但這并不是僵化的標準,大指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必須使用第一關節內勾的動作,比如在轉指穿入時。受生活中大指的用力模式影響,但凡具備正常使用功能的大指,完成內勾動作是十分自然且可不假思索地達成的。反之,大指伸直需刻意保持,必要時還需要進行專門的動作訓練來強化。
2. 大指保持基本持平、略微上斜的觸鍵角度,并使用第一關節的側面中前部觸鍵。大指觸鍵點的偏移或是大指觸鍵角度的改變對手腕的角度有著直接的影響。若是在演奏中隨意改變大指的觸鍵位置與角度,手腕必定會出現上下起伏、晃動等不受控制的狀況,從而導致演奏音色不均勻、不清楚等現象。因此,習琴者應盡可能地保持手形的標準以保證彈奏技術的穩定性。
3. 在彈奏中,保持2至5指(指尖)的角度,是習琴者必須時刻關注的重中之重。無論是使用指尖觸鍵,發出明亮的音色,還是用指腹觸鍵,發出厚實或柔和的音色。指尖在觸鍵過程中,盡可能地不發生角度的改變,是控制彈奏音色的保障。在習琴的初級階段,應盡量保持第一關節與琴鍵垂直,并在觸鍵前(抬指時)——觸鍵中——觸鍵后都感受指尖略微內收的用力狀態。當然,“內收”亦不可成為觸鍵角度的“內倒”,“內倒”也是不穩定的觸鍵方式。當第一關節在垂直時能夠較輕松地得以控制后,應進行第一關節略微打開呈外放狀的控制訓練。在彈奏中,演奏者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第一關節打開的技術,如在彈奏黑鍵位置時,第一關節略微打開,可提高觸鍵點的穩定性;在彈奏較大跨度的開放位置時,第一關節略微打開,可加大手把握位置的范圍;轉指時,將第一關節略微打開,更有利于較快速度彈奏時的動作連接。但當第一關節處于外開形態時,更容易發生反關節的塌陷,也就是俗稱的“折指”。這會對彈奏的穩定性、音色等諸多方面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也因此,手指第一關節在彈奏中不能塌陷,是鋼琴教學中的一個約定俗成的基本要求。相較手指第一關節在垂直時的控制,其略微外開狀態時則需更強的控制力。習琴者在彈奏中,應以較小的力量、更強的意識,并配合專門的動作訓練來加強手指第一關節的控制能力。
1. 觸鍵點的正確與否首先決定了手的形態,前文在闡述初學手形的標準時,已就五根手指的觸鍵點進行了描述:大指為第一關節(近指甲關節)的側面中前部,2至5指的第一關節則垂直于琴鍵,以指尖觸鍵。這是手的基本形態,需要習琴者在初學階段牢固掌握。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通常引導學生用眼睛來自我審視:“看,你的指尖沒有‘站好’!”但在實際彈奏中,習琴者往往顧此失彼,較難實現。繼而,教師或家長不斷地在一旁提醒,周而復始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無論在教學或是練習中,調動與培養習琴者的自檢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但鋼琴演奏作為一項需要操作者不斷在多重任務中切換注意力的復雜活動,只使用視覺來自檢是遠遠不夠的。演奏者應充分使用多種感官來實現自我檢查。而對于尋找與保持正確的觸鍵點,觸覺是最直接、有效的感官。人體的皮膚表面不規則地分布著大小不同的觸點。一般情況下,指腹(包括鋼琴演奏中所指的指尖)分布最多,也因此最為敏感。教師應利用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保持彈奏中正確的觸鍵點,并培養他們提高練習中的自我意識。
2. 在過往的教學中,教師常常用“手里要像握雞蛋、握橘子”等比喻來幫助學生尋得拱形手形的外觀。固然,這樣做可以使手在擺放時達成目標,但當彈奏時,往往就不容易保持了。這是因為當手處于“抓握”的用力模式時,呈向內擠壓的收縮支撐。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手指關節造成了壓迫,從而限制了手指的靈活性。從生活中的抓握動作來看,抓握是適用于手部協調用力而無需強調手指靈活性的動作。這與我們的鋼琴演奏大不相同。而筆者發現,用“擴張”一詞來引導彈奏者保持拱形外觀,并尋得手的積極彈奏狀態更為貼切,且易于理解與掌握。當手處于“擴張”的用力模式時,手呈向外用力的支撐狀態,較易獲得更好的延展與彈性。這為手應付各種彈奏中所需的變形帶來更大的空間,可以說是一種積極又相對放松的準備狀態。因此,保持正確的觸鍵點和將手掌輕微地擴張,是保證彈奏中技術穩定性的基礎。
1. 針對大指第一關節無法保持伸直狀態的現象——生活中大指在進行抓握時,伴隨的必然是第一關節的內勾,而內勾不利于大指的獨立與靈活,這在前文已有清楚的闡述,這也是多數初學者面臨的一個難題。有趣的是,慣用右手的習琴者的左手較容易保持大指第一關節的正確,而慣用左手的習琴者則相反??梢?,大指第一關節的內勾是在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性動作,也就是肌肉記憶。
針對已有的肌肉記憶,我們要做的是訓練待支配的肌肉,使其得以輕松地受我們的大腦支配。為此,筆者設計了“大指第一關節的內勾與伸直練習”供習琴者參考,以明確大指第一關節的正確動作。
練習的具體方法為:在保持拱形手形的前提下,將大指第一關節由向內彎曲慢慢伸直,控制角度不要出現外翻的情況,稍做停頓后恢復彎曲,重復動作直至運用自如。
當我們還未能熟練地用正確的動作替代錯誤動作時,就要在執行動作的全過程中加強正確動作的意識,直到逐步形成正確的肌肉感知記憶,才可將意識轉換到其他方面去。這是形成良好動作習慣需注重的規律,也是習琴者形成正確技術習慣的規律。
2. 針對5指觸鍵時向外傾斜的現象——在演奏中,雙手需要獲得精確的控制能力,身體的配合與支撐不可或缺。當手需要在琴鍵上平穩移動時,演奏者的雙腳、腰、手臂、手肘及手腕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控制。這些身體部位都是手的協作者而不可成為手的“拖累”。雙腿踩實、略微蹬住地面,幫助穩定身體的重心;腰向上挺直,并保持可左右移動的彈性,協助彈奏中的發力與位置變化;手臂根據彈奏音色的需要,或保持自身的重量以協助手指靈巧的跑動,或向手指施加一定的重量,以加強音色的厚度;手肘在彈奏所需的不同高度保持平衡,輔助彈奏中手臂對手指的協助和手腕對手指的協助;手腕進行平穩的、有控制的活動,輔助手調整觸鍵姿態及應對不同琴鍵位置的變化所需。
當5指觸鍵向外傾斜時,需先檢查手肘的位置、角度及控制是否合適。一般來說,手肘高度過低或是未主動控制自己的重量、處于失重狀態時,會影響手腕及手指的穩定性。當手指需要靈巧地跑動時,手臂與手腕都需控制自身的重量而不可向手指施加重量。此時,肘應與身體保持一定的距離并與小臂處于同一高度。當我們的右手彈奏中、低音區或左手彈奏中、高音區時,身體應主動協調坐姿以配合手肘的控制。此時,即便手肘與身體的距離貼近或是手肘的高度較低,仍應主動控制自身的重量以保持手臂、手腕與手指移動中的平穩。
當手肘取得良好的控制后,我們可以在彈奏時微調手腕的角度以幫助5指得以“正對”琴鍵用力。手腕是十分靈活的車軸關節,可作屈、伸、展、收及環轉運動。手腕姿態的變化,直接影響著彈奏的力度與音色。同時,手腕的角度也直接影響著手形。在對手腕運用的訓練中,可分為六個動作:手腕的高與低、手腕的左與右平移、手腕的內與外轉。對于手腕動作的精確控制是演奏者必須掌握的技巧,因此專門的動作訓練必不可少,這里先按下不表。當手置于琴鍵時,手腕與小臂持平、略微向內側傾斜并向5指方向稍稍外展,5指的傾斜就很快得以糾正了?!罢龑Α鼻冁I的5指使演奏者獲益良多,因此我們在彈奏非特殊位置時,應盡可能地保持手腕及5指的正確姿態。
3. 針對手掌的支撐問題——手掌的支撐在鋼琴彈奏中可稱為手指第三關節的支撐。手指第三關節,負責手指在彈奏中的絕大部分活動,主要包括上下揮動(即抬指、下鍵)及橫向的跨越與收縮。因此第三關節具有良好的支撐必不可少。良好,是指穩定且靈活,缺一不可。在彈奏時,手掌擴張不足,手的狀態便過于松懈,手指抬起、下鍵的動作速率會因此降低,彈奏音色的清晰度因此而受損。同時,過于松懈的手也難以應付快速變化的彈奏位置。反之,手掌擴張用力過度,手指抬起、下鍵的動作幅度、速率都將受之影響,跨越、收縮的靈活性更是無從談起??梢?,適度擴張十分關鍵。
如何檢測適度與否?多半從觀察手部外形便可得知。較常見的四種不良支撐形態如下:第一,2至5指的第三關節塌陷。正確的手形,第三關節應呈微微凸起狀。在彈奏較大跨度的位置時,第三關節可降低高度但仍應保持擴張的支撐模式。出現塌陷的現象,或是因手過于松懈缺少支撐或是用力過度,使手掌向相反方向呈收縮、擠壓的用力模式。第二,2至5指的第三關節凸起過高。此時,可能同時會出現手指第二關節過直或第一關節塌陷的問題。出現這一現象時,手指的主動活動與發力較難明確。我們可進行第三關節的專項支配訓練——“第三關節的塌陷與凸起練習”來改善以上兩種不良形態。將雙手置于白鍵上,保持拱形手形并將3指按下琴鍵,其他手指貼于琴鍵,緩慢地降低第三關節直至其碰觸到琴鍵,動作到位后停留數秒,再恢復到準備狀態。接著逐步伸直手指的第一、第二關節,緩慢地將第三關節頂高,動作幅度大小以保持指尖直立、第一關節不塌陷為前提。在動作的最大幅度停留數秒后恢復拱形手形。整個練習過程中,手腕應保持平衡高度,避免跟隨第三關節做上下動作,確保訓練部位的支配明確。第三,大指第二關節凸起過度以及虎口擴張用力過度。大指的第二關節等同于2至5指的第三關節,它負責大指的揮動與跨、轉動作。大指的第二關節擴張用力過度會導致其過于凸起及虎口的僵硬。這會大大影響大指的靈活性。不少習琴者在保持擴張手形時,2至5指擴張用力不夠而大指擴張用力過度。對于這一現象,可先將大指穿入手掌下方不參與擴張用力,體會2至5指的第三關節擴張。隨后,將大指揮出至其將要彈奏的琴鍵,繼續做上下揮動的動作。在擴張用力中保持大指的動作靈活性,是這一動作練習的目的。第四,大指第二關節塌陷。部分習琴者在刻意保持大指第一關節伸直時,會出現第二關節塌陷的問題。除了在保持第二關節的正確形態下進行“大指第一關節的內勾與伸直練習”,還應進行“大指第二關節的塌陷與凸起練習”:在保持拱形手形和第一關節伸直的形態下,將大指第二關節從塌陷的形態慢慢頂出呈關節微微凸起的形態,稍做停頓,再將第二關節慢慢內縮回到塌陷的形態。如果在動作完成中有困難,可先由另一只手協助完成,逐步過渡到獨立完成并達到動作自如。
在過往的教學中,教師一旦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動作,往往只會禁止他繼續重復這個動作而沒有更靈活的訓練手段。筆者在文中提供的訓練,重在培養習琴者自己糾正不良動作、調整動作偏差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化被動為主動,其訓練效果遠遠優于由教師或是家長在一旁一味“手把手”地練習?!笆职咽帧笔侵附處熁蚣议L為了糾正學生某一錯誤動作,在練習中用手抓住或托住其錯誤部位,使其被動達成正確姿態的方式。固然,“手把手”的教學與訓練模式,在一定階段內有其必要性。但其容易產生的弊端是:當學生在彈奏時,受到外部力量較強干預的第一反應不是配合,而是肌肉的應激反應——對抗與緊張。在這一狀態下,是較難糾正錯誤動作的。即便是經過調整,最終在外力協助下達成了正確的動作,但脫離開外力,是否可以主動完成?又需要多少時間的練習才能形成良好的動作習慣?這些因素在我們設計訓練方案時不得不考慮。毫無疑問,易行、高效才是捷徑。
1. 指尖外開時的控制訓練。筆者在前文提及,在演奏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指腹觸鍵。當手指第一關節處于外開角度時,其控制難度要遠高于垂直角度。因此,習琴者應先掌握指尖直立的觸鍵控制,再進行指尖外放的觸鍵訓練。指尖的控制,簡言之就是觸鍵時與觸鍵后保持其觸鍵角度不發生改變。這是音色的均勻性、清晰度,以及彈奏穩定的基礎。在所有加強穩定性的訓練中,我們都應遵循由小力量至大力量的訓練步驟。這也是所有動作訓練的原則。
將手置于琴鍵,右手大指位于E鍵,5指位于B或C鍵,2、3、4指分別置于升F、升G及升A鍵。左手大指位于C鍵,5指位于E鍵,2、3、4指分別置于升A、升G和升F鍵。2至5指的第一、第二關節略微向外打開(不可外翻),第三關節的高度隨之降低。在保持手的這一形態時,手掌仍呈擴張用力的模式。彈下大指——抬起2至5指——輕輕彈下2指,同時抬起3至5指——輕輕彈下3指,同時抬起4、5指或2、4、5指——輕輕彈下4指,同時抬起5指或2、3、5指——彈下5指,同時抬起2、3、4指。在練習的全過程,手指的第一、第二關節需固定其角度,這是此練習的核心。同時,抬指高度以略微離鍵為宜,彈奏力度要小,觸鍵前后都應保持動作的穩定性。抬指過高或者彈奏力量過大都會影響動作的穩定性。此外,這一練習并不要求手指“獨立”抬起,采用的是手指的聯動訓練,即在抬指時強調手指間的協作能力及觸鍵前盡早抬起準備的習慣。在彈奏中,絕對的“手指獨立”是不存在的,而“分主次、有控制”的手指相互協調的活動才是彈奏所需的能力。
當熟練完成上一練習后,進行較大力量的指尖控制訓練。將2至5指的任意一根手指置于任意白鍵,以指腹觸鍵彈下——利用手臂的重量將手指向后拖拽,手指第一關節的角度不發生改變。此練習的目的在于當手指需承受更大的彈奏重量時,仍可保持觸鍵的穩定性。當然,為了完成一些彈奏中的變化位置或指法組合,手指第一關節的觸鍵角度不得不發生改變。此時,我們更應關注到第一關節的“硬度”。我們常聽到的關于演奏者“手指軟”的評價,指的就是手指第一關節的控制與“硬度”。而這一“硬度”,不取決于彈奏者手指本身的“軟硬程度”,更多取決于彈奏中的控制程度。針對變化中的控制,可將2至5指的任意一根手指置于任意白鍵或黑鍵,指尖以垂直角度觸鍵彈下——使用手臂的重量將手指向后拖拽,手指第一關節由垂直緩慢地放平——再次緩慢回到垂直角度,往復進行。熟練后,將動作的速度逐步加快,直至控制自如。
2. 彈奏開放位置時的手形控制訓練。當雙手在彈奏到手的極限或是接近極限的大跨度位置時,因肌肉緊張會容易產生一些錯誤動作。如第三關節塌陷、大指第一關節內勾等,這些都是不利于手指靈活的僵硬動作。我們可通過前面介紹過的“大指第一關節的內勾與伸直練習”改善大指的問題。此外,在彈奏大跨度位置時,應充分利用虎口的伸張來緩解手掌的壓力。
專門的“第三關節塌陷與凸起練習”可幫助演奏者提高第三關節的控制能力——將雙手置于白鍵上,保持拱形手形并將3指按下琴鍵,其他手指貼于琴鍵,緩慢地降低第三關節直至其碰觸到琴鍵,動作到位后停留數秒,再恢復到準備狀態。接著逐步伸直手指的第一、第二關節,緩慢地將第三關節頂高,動作幅度大小以保持指尖直立、第一關節不塌陷為前提。在動作的最大幅度停留數秒后恢復拱形手形。整個練習過程中,手腕應保持穩定,避免跟隨第三關節做上下動作,確保訓練部位的活動明確。
在彈奏較大把位時,手腕的協調動作至關重要。手腕的穩定不是“屏住不動”,而是受控制地、合理地動。在前文提過的手腕的六個動作中,手腕的左右平移是彈奏大位置時最常用的協調動作。同樣,受控制的動作是需要專門訓練的,這樣才能在使用時得心應手。將雙手3指分別按下身體左右兩側的任意白鍵,在手肘與拱形手形保持穩定的前提下,先慢慢將手腕向內側(大指方向)水平轉動,動作要充分到位,避免出現手腕外側(向5指方向傾斜)的情況,在停頓數秒后將動作還原。接著將手腕緩慢地向外側(5指方向)水平轉動至足夠的角度,這時應避免手腕出現內側(向大指方向傾斜)的動作,動作穩定后停頓數秒再恢復至初始狀態。在手腕的左右平移中,小臂被牽拉出現較小幅度的移動屬正常現象,但不可主次顛倒。用較慢的速度進行動作訓練,是確保手腕在每一個角度上都得到良好的控制,繼而,我們也需要進行快速的動作練習,使手腕具備快速變形的能力。
本文介紹的訓練方法,即便是對低齡習琴者在也不會是什么難事。無論演奏到達何種程度,技術這一基礎架構是必須牢記的,其重要性對于手的先天條件不夠優越的演奏者而言尤甚。演奏家們“看似松散、隨性”的手形,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后的收放自如。他們的手可以用肉眼不易察覺的速度,達到完成各種彈奏技術需要的形態,這就是我們每個鋼琴演奏者共同追求的目標。另,本文針對手形提出的定義、標準,以及練習,是個人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希望可以與更多老師交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