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政 山東大學幼教服務中心
近年來,幼兒園博物教育將博物館資源延伸至幼兒園,博物館的教育價值愈加受到社會的重視。博物館教育是以實物組成的陳列及其他輔助形式對觀眾進行的直觀教育活動。作為一種對幼兒園課程模式的新型探索,幼兒園結合3—6歲兒童的學習特點與成長發展規律,在博物館直觀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體驗教育,嘗試從幼兒園教育層面入手,打造有效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場域——中華文化體驗館,為幼兒、家長、教師乃至社區提供一個將傳統文化高品質、具象化、多維度融入幼兒園日常教育的現實載體,為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
幼兒園中華文化體驗館保留了博物館結構嚴謹、知識系統、形象完整等教育特點,同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操作構建起了一個立體的實體空間。空間內不僅可以巧妙囊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更創新性地構置出具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各類裝備,打造全方位的游戲互動空間,配備完善的課程體系,將大而無形的文化概念具象地落實到幼兒的身邊。重視幼兒的小組集體活動和個體自主活動,引導幼兒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能力、想法自主選擇體驗環節,自由組合搭檔,在實現同一實體空間充分合理運用的情況下,為幼兒提供多重體驗、多種組合的學習資源。中華文化體驗館在一定程度上還整合了文化教育環境,還原了傳統的古法操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了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踐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根據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相關要求,結合幼小銜接工作的精神,幼兒園層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涵蓋了“常用漢字”“淺近古詩”“傳統節日”“傳統禮儀”“經典民間藝術”等五大方面,引導幼兒喜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喚醒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在此基礎上,我們以“專題”為線索,將幼兒園中華文化體驗館的實體布局初步劃分為12個專題體驗區,包括孔門禮儀、茶道、琴棋、皮影、京劇、飲食、中藥、剪紙編織、活字印刷、木板雕刻、書畫、陶藝等。體驗區之間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幼兒園中華文化體驗館的實體布局空間,賦予體驗館多樣化、精細化的教育功能。

“孔門禮儀”“茶道”重在引導幼兒初步體驗傳統禮儀,從而知曉待人接物的基本禮節。“孔門禮儀”體驗區主要設置孔子像、漢服、投壺,旨在培育幼兒知拜孔子、感謝父母、尊敬師長、親近同學的傳統美德和禮儀素養。配以傳統的投壺游戲體驗,增強該區的互動性和游戲性,通過沉浸式的游戲體驗加強對幼兒的情緒刺激。“茶道”體驗區突出中國茶文化,包含“賞茶”“聞茶”“品茶”等多個活動組合。該區主要設置展示架、茶幾座椅,配套投放六大茶類、不同材質的茶具、茶盤六君子等。

“書畫”“木板雕刻”“活字印刷”重在使幼兒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水墨的暈染美和發明創造的智慧美。“書畫”體驗區設有“經典誦讀”“書畫之美”“文房四寶”等活動組合,主要設置私塾桌、學童桌、博古架,配備文房四寶、竹簡、名家名作、文房四寶等器物陳列。“木板雕刻”體驗區包含“鋸”“劈”“釘”“畫”等活動組合,設有桌椅、展示架,配備木頭、鋸子、錘子、釘子、砂紙等實操工具。“活字印刷”體驗區包含“寫字”“刻字”“排版”“印刷”等活動組合,設有專門的桌椅和展示架,配備可揭橡皮磚、墊板、印臺、素材紙等材料,鼓勵幼兒在親手操作中感受古法技術的智慧。


“飲食”“中藥”重在使幼兒初步感受家鄉的生活習俗和節日風俗。“飲食”體驗區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設有“包餃子”“滾元宵”“做月餅”“包粽子”“打年糕”“做糖人”“做糖葫蘆”等活動組合。配備器材包括家用蒸鍋、烘焙箱、料理機等,將古法制作與現代裝備相結合,盡可能讓幼兒在實操環節充分發揮自主性。“中藥”體驗區分為“識藥”“配藥”“泡藥”“嘗藥”等活動組合,主要設有中藥柜和桌子,配備常見中草藥、藥秤、搗藥罐、泡藥器具等。為了保證幼兒體驗的真實性和安全性,主要投放枸杞、山楂等食藥,鼓勵幼兒依據簡單的藥方嘗試配藥、泡藥、嘗藥。


“琴棋”“皮影”“京劇”“剪紙編織”“陶藝”重在引導幼兒初步感受經典的民間藝術和藝術來源于生活的生活美。“琴棋”體驗區分為“樂器”“下棋”等活動組合,主要設置桌椅和博古架,投放古箏、笛子、二胡、葫蘆絲、棋類等,配備專業教師,讓“琴棋”不再束之高閣,而成為幼兒喜歡接觸、自主接觸的游戲項目。“皮影”體驗區分為“觀看”“表演”“自制”等活動組合,主要設有皮影戲臺、桌椅和材料架,配備各種各樣的表演道具和制作材料,使幼兒在玩賞并行的愉悅體驗中真切體味傳統藝術之美。“京劇”體驗區分為“大舞臺”“藝術展示區”“服飾裝扮區”等活動組合,設有展示架、化妝臺、衣架、鏡子等,投放京劇服飾、道具、京劇臉譜工藝品等。“剪紙編織”體驗區分為“欣賞”“操作”“趣味玩轉”等活動組合,主要設置置物架、作品背景墻、操作臺,投放剪紙作品、工具、編織機等。“陶藝”體驗區分為“泥條盤筑”“陶藝拉坯”“泥板成型”等活動組合,主要設有拉坯機、桌椅、展示架,投放拉坯工具、陶泥、釉料,使幼兒在對陶土的自由形塑中展現創造力,盡情釋放童真。


以古詩詞啟蒙教育為線索,以體驗館為載體,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的廣泛延展,讓古詩詞更多地融入幼兒的感性認知和生活情趣。
擇唐詩《尋隱者不遇》為例。我們充分挖掘詩中“松樹”“童子”“采藥”“山”“云”等顯性元素,將其進一步延展至詩中“禮儀”“待客”等隱性教育元素,同時趣味性地展開木雕松樹(木板雕刻體驗區)、陶塑童子(陶藝體驗區)、識配泡嘗藥(中藥體驗區)、水墨云山(書畫體驗區)、孔門禮儀(孔門禮儀體驗區)、茶道待客(茶道體驗區)等體驗活動。在“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中,我們邀請本地民俗老藝人帶領幼兒在剪紙體驗區觀摩剪紙作品創作、動手制作剪紙作品。在“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句詮釋中,帶領幼兒在琴棋體驗區中嘗試“圍棋斗黑白”。在“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帶領幼兒在編織體驗區扎風箏。巧妙運用體驗館中的豐富資源,最大化地將詩中的關鍵字詞“物化”出來,引導幼兒去親身體驗詩中的“物景事”,喚醒幼兒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感官感受,引導其初步構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感官認知之間的自然聯系。
依托中華傳統節日豐富深厚的資源,將體驗館打造為以幼兒視角體味節日歡慶的樂園,讓節日整體化、全景式地融入幼兒的詩意思維和生活模仿。春節里,幼兒在體驗館里包餃子、畫糖人、做糖葫蘆、打年糕、攤煎餅、寫福字、作對聯、排大戲、剪窗花;在體驗館與園所戶外場地形成的大串聯中,邀請爸爸媽媽來園一起趕廟會、逛年集。元宵節里,幼兒在體驗館里滾元宵、扎燈籠、制燈謎,邀請小班齡的弟弟妹妹們一同享受元宵喜樂會。重陽節里,幼兒一起制作重陽糕、沖泡菊花茶、編織茱萸香囊,邀請周圍社區的爺爺奶奶們一同分享佳節美食,一同登高望遠。體驗館給予了幼兒自主節慶的充足空間和適宜設備,最真實地還原了成人的節日世界,讓幼兒成為節日的主人,喚醒幼兒對傳承發揚傳統文化的主人翁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