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小利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機關幼兒園
入園環節是幼兒園一日活動的開端,是幼兒開始積極美好一日活動的前提,對幼兒身心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基于兒童立場探討入園生活環節,能夠讓教師更好地理解幼兒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立場和所抱的態度。對幼兒個體來說,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學習的源泉。
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全面復學后家長不能進入幼兒園,很多常態化工作無法正常開展。經調查,教師們認為入園生活環節中最困難的工作是“遇到特殊天氣(雨天)、特殊事件(洗曬被褥)”,以下是教師們的訪談實錄。
師1:每逢洗曬被褥,我們要將孩子們的被褥裝袋打包,提前運送到大門口。
師2:我們還要利用周日下午,請家長們錯時把被子送到幼兒園大門口,我們再運送到休息室,工作量特別大。
師3:特別是下雨天,我們要到大門口打傘護送孩子進班,很多家長擔心孩子打傘不安全。
師4:記得上次下雨時,我們來回護送全園的孩子進班,衣服鞋子都濕透了。
……
站在兒童立場思考入園環節所遇到困難,以真實發生的生活場景作為案例,開展持續性、沉浸式的教研,能夠支持教師更深入地觀察并發現生活活動的意義。如“雨天入園不方便”,我們嘗試打破由教師撐傘護送幼兒進班的形式,和幼兒討論并開展“雨中漫步”活動,根據不同的年齡特點,鼓勵幼兒自己選擇合適的雨具,讓雨中進園變成“雨傘秀”“雨衣舞”,在幼兒園大門與班級之間演繹一道雨中風景線。讓“怯雨”變成“看雨、聽雨、戲雨……”,逐漸生成“雨天樂趣多”的課程故事。同時提供相關繪本資源,不斷豐富、拓展幼兒使用雨具的經驗。
通過對“雨天出行”案例的分析,教師們對入園環節進行審視,關注的焦點逐步轉移到“該環節對幼兒學習與發展價值在哪里”“幼兒經驗是否得到提升”“師幼互動策略是否有效”等等。教師們逐漸理解了幼兒園課程應以幼兒生活為中心,回歸生活的幼兒教育,應該使幼兒真正處于一個自己的潛能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的世界里,使幼兒的生命更具活力地成長。
幼兒入園生活環節包括入園、晨檢、簽到、自選活動、早餐等,是幼兒每天入園都要經歷的活動,具有基礎性、重復性和瑣碎性的特點。每一個幼兒對每一天的生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體驗,教師必須樹立新的生活環節價值觀,充分認識生活環節對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作用。
如:“洗曬被褥搬運困難”問題,我們通過頭腦風暴,討論如何將教師超人模式的“肩扛手提”,變成幼兒參與的“快樂搬運”。中八班在進行“搬運被子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大討論后,鼓勵幼兒將搬運被子方法運用語言和繪畫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兩個人一起合作搬運”“利用滑草板,用繩子拉著走”“放在三輪車上騎行”等等,并將搬運被子行動做成了計劃,按照計劃去行動。在周一上午幼兒入園時,有的先將被子放在保健室門口,然后尋找適宜工具運回班級;有的尋找小伙伴幫助,合作搬運……幼兒參與搬運被子的全過程,如被子打包、搬運、送回、整理床鋪等,在討論、規劃、交流、設計過程中,幼兒體驗了小組合作、使用工具運輸的快樂。我們更深入地看到了“搬運被子”的教育價值:探求幼兒自主運送被褥的可行性,切實解決家長不能進園的困境;通過搬運被褥,鍛煉生活技能,促進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不斷踐行陳鶴琴先生提出的“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想”的精神。

面對后疫情時代入園環節的諸多問題,我們聚焦某個生活環節,基于兒童立場進行反思,圍繞“如何讓幼兒經歷自己的體驗和探究,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建構新經驗,獲得生命的整體發展”形成相應的環境創設、互動策略、評價方式等,并遷移經驗至其他各個入園環節,不斷優化教師的支持性策略,促進幼兒的生命成長,使幼兒的生命向著積極的方向成長。
入園環節是幼兒每天在園生活的第一個環節,幼兒在該環節中的經驗應該是逐步遞進的,因此,我們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等文件,制訂了“幼兒園生活環節要點”,對幼兒入園環節中的各個板塊進行系統化的梳理,明確各板塊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價值,幫助并指導教師支持幼兒在各板塊中做好自我服務、自主管理,實現生活教育的價值。
喬治·福門博士在《兒童經歷的尋常時刻》中論述了兒童生活中的典型時刻和尋常時刻,指出:兒童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被命名為“學習”的活動中度過的,而由一個個細微的生活片段聯結而成的。“幼兒入園生活環節指導要點”有利于教師對幼兒入園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達成共識,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課程觀和生活觀,能從生活中發現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生成課程故事,實現生活環節的教育價值,踐行“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

附:幼兒入園生活環節指導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