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奇芳 南京師范大學吳江實驗幼兒園
如何在一日活動中追隨幼兒的需求與發展?南京師范大學吳江實驗幼兒園教研組在疫情居家期間,就在線上和家長進行了面談,從而了解了幼兒關注的是什么,家長最感到焦慮的是什么,幼兒又是怎么想的。經過不斷地思辨,教研組分別從連接書面語言學習上的斷崖、連接經驗學習與符號學習的斷崖、連接目標期望及評價方式的斷崖等層面進行了深刻地學習和思辨,對于存在的問題,與老師們分享了解決上述問題的著力點。在此基礎上,我園教研組分階段、抓小切入點、系統化地進行了一場“小小邀請桌”——園本教研新策略的研究。
很多幼兒園苦于教研組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深入地理解“小小邀請桌”的重要性。很多老師認為幼兒園教育似乎是三年一輪的大循環,教研路徑基本固定;所有“對話”習慣于只是做單向輸出的“獨白”,是給予、接受、命令,這樣的園本交流研討不可能發生實質性的思想碰撞。
于是,我們擯棄以往的等待、機械式的教研。我們開出了一系列相關學習清單,讓大家自主學習理論。復學后,幼兒興高采烈地來園,“小小邀請桌”拉近了師幼、幼幼、物幼的距離,在班級的一個角落,教室過道創設了一個“邀請桌”,教師根據幼兒最近的興趣,結合“幼小銜接”的相關內容,在小桌上呈現隨幼兒近期感興趣的內容更換的物品。同時,幼兒可以隨時取拿小桌上的物品進行體驗,在體驗中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欲望。于是,一切美好開始。
案例一:蝴蝶不一樣

關于蝴蝶的邀請桌
(“蝴蝶邀請桌”投放了開放性材料:貝殼、絨球、蝴蝶標本;繪本;輔助工具:放大鏡;繪畫用材;建構材料等)
通過分組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對于投放的貝殼類材料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們增加了此類材料的投放數量,幼兒的專注度和學習動力更足。于是教研組老師們不再一本正經地坐著討論了,而換成了走動式的分享,老師們在分享研討中不斷解決“小小邀請桌”一些關鍵問題,這樣的園本教研為老師們提供了新的思路。
以往一些區級區域教研大項目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老師的教育思維定勢,但這無法成為幼兒園日常教研常態。結合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本次教研有效銜接主題和小切入口,我們通過理論和實踐形成了“小小邀請桌”思考法:當下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做的結果如何?可以怎樣做?打算怎樣做?這樣的思考模式非常有利于突破教師的思維定勢。

教研組可以有意識地加強教師這種思維模式的訓練,這種思考方式一旦形成,能幫助各層次的教師主動質疑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學和主題式的研討,當他一旦不滿意自己的教學行為時,教育思考、嘗試就會自動開啟新嘗試,學會批判和反思。
1.前期準備。
很多時候由于信息不對稱,往往會達不到預期的研討效果,為了使活動有的放矢地開展,充分了解雙方需求,我們邀請有經驗的老師和園長室一起帶著個別班級先試先行,當大家有欣喜發現后,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行動。
案例二:荷花池
在進行“荷花池”探索活動時,教師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你覺得荷花池里有什么?”幼兒結合已有經驗將貝殼置于水中,說:“我覺得池子里還有貝殼。”多樣、開放材料的投放,“小小邀請桌”自然而然地成了幼兒繪畫、制作、玩耍、搭建的游戲場域。

關于荷花池的邀請桌

幼兒生活經驗:貝殼應該在水里的
2.積累經驗。
在充分溝通和研討后,教師們各自針對理論上的薄弱點和路徑上的方向性做了研討。每位教師聚焦研討話題,將理論的高度與實踐的深度融合,進行了一場深層次的思維碰撞,最后確定了“小小邀請桌”包括以下內容:
(1)開放性材料:各種標本、貝殼、松果、小木棍、種子殼、皺紋紙條、紙黏土等;
(2)輔助工具:放大鏡、筆、紙、貼紙等;
(3)繪本:與主題相關的繪本;
(4)營造氛圍的材料:花瓶、桌布等。
3.反思再計劃。
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上,確立了教研主題后,研討組長就要圍繞此主題帶領成員進行相應的梳理和準備工作,并且把控主題的實施方向。因此,在最后的研討中我們討論了以下問題,譬如,PPT展示本主題主旨時如何使之一目了然,如何在五分鐘內闡述自己組“小小邀請桌”的興趣點、理念與收獲,使用五步思維模式訓練時有什么困惑,等等。同時,又給教師和幼兒留有了無限的空間,有方向性的思路和針對性的做法,不僅使教師的教研可以有的放矢,也可以突破原有教育思維的定勢。
案例三:野地上的花園
(幼兒開始用小石頭當葉子,逐步有了顏色、大小、對稱等變化,于是研討活動又有了新的思路,如何投放材料,如何保證各層次幼兒發展,等等。)

關于花園的邀請桌

幼兒用彩色石子搭葉子

關于拓印的邀請桌

幼兒關于昆蟲的表征
經常沉浸在教學第一線的幼兒園老師,受限于客觀條件,思維碰撞極少,只有讓教師不斷進行思維碰撞,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他們幫助,實現其專業發展,“小小邀請桌”園本教研(小、中、大各年級組),是很好的一次理念碰撞和教研方法的顛覆,研討效果恰到好處。
本次研討活動,我們設立專人專門收集組,對幼兒、教師、家長在本次主題中的(小小邀請桌)活動計劃、實施、檢核、反思、再實踐等一系列過程做跟蹤式整理,形成園本研討素材;更是將幼兒言行的真實想法,集中在研討中播放、討論、分析。
進行園本研討時,全員教師共同參與。在學習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后,教師暢聊自己的兒童觀以及思考如何將民主意識融入到自己的教學。比第一次教研有更多的思考,精彩花絮也很多。

戶外活動表征:搭橋、搭路

室內表征:為建構區搭路
主題教研時,我們重視帶領教師制訂計劃、進行教研規劃,其目的是將其視為教師已有經驗和未來經驗的連接點。各班根據幼兒興趣,按照個體自定的目標、計劃定期自我驗證、評估、反思,其實就實現了項目化學習的整合設計。
在教研研討要點時,就驗證了“活教育” 同“死教育”的最大區別,在實際研討中教師們發現“計劃好像無法保證目標的落實”,在隨后的反思實踐中就更強調適宜性,立馬做了調整,使得最后的主題研討能順利延伸到戶外游戲活動中,有利于幼兒對活動的真實與直觀感受。
作為教師,要遵守不輕易定義兒童,靜待兒童的無限可能;順應兒童,不過分拔高兒童;珍視兒童的不同,尊重兒童的獨一無二的三大原則。成長需要參照物,各班“小小邀請桌”之間的比較,有激勵、競爭、促進學習的作用。“小小邀請桌”實現了這一目標。
“小小邀請桌”要擺放在醒目的一角,也可以有空間上的變化,但必須從“如何創設能使幼兒自主學習的校園環境”這一角度出發。大家研討后認為,環境創設的目的是為幼兒學習和游戲服務,邀請桌環境布置不宜太花哨,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
此次是合作教研學習的一次碰撞,也是一次新教研方式的開啟,并且種下了重塑兒童觀、重塑課程觀、擁抱改變的種子。
至此,本次“小小邀請桌”師幼雙向銜接園本教研還在持續著,雖然范圍小卻給大家詮釋了非同一般的研討思路。園本教研不再是教師的單向任務,而是一場“雙向奔赴”的科學且有愛的聯結。當幼兒的興趣發生了轉移,我們的“小小邀請桌”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小小邀請桌”會成為園本教研源源不斷的素材,也必將在互動中為教師提供了專業成長的快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