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軍
(江西省上饒東信第五醫院,江西 上饒 334000)
隨著飲食改變及老齡化加劇,高血壓發病率不斷升高。高血壓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血壓腦出血(HICH)即為常見并發癥,具有起病急、病情重、進展快等特點[1]。HICH發病后會嚴重損害腦組織,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法不當會導致不可逆損傷,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患者預后較差[2-3]。臨床治療HICH以保守方法和外科手術為主,對于出血量少、病情輕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療,若出血量大、神經功能惡化時需首選手術方法,及時清除血腫,避免進一步損害神經功能[4]。但術后患者會出現一系列繼發性損害,具體機制尚未明確。腦水腫的發病率較高,可導致患者出現顱內高壓、腦疝,延長治療時間,增加致殘致死率。分析HICH術后腦水腫形成的危險因素,并針對高危因素制訂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意義[5-6]。本研究探討了HICH患者術后并發腦水腫的相關危險因素,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HICH患者96 例,其中男55 例,女41 例;年齡(69.21±5.28) 歲;體質量(65.39±7.67) kg;高血壓病程(11.49±3.57) 年;出血部位:基底節62 例,腦葉15 例,丘腦19 例。
納入標準:有高血壓治療史;頭顱CT和MRI檢查可見明顯出血;均接受手術治療;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嚴重的腦室內出血;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其他原因導致的出血;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
所有患者均統一由手術組完成手術后進行相同的干預措施。根據患者術后是否出現腦水腫分為發生組與未發生組,統計兩組臨床資料,并進行組間對比,分析導致腦水腫發生的危險因素。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高血壓病程、出血部位、發病至手術時間、糖尿病史、血腫量、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中有無活動性出血、有無血管損傷及血腫清除率情況。
96 例HICH患者經手術治療后有30 例出現腦水腫,發生率為31.25%(30/96)。
發生組高血壓病程≥10年、發病至手術時間≥6 h、血腫量≥30 mL、實施傳統手術、手術時間≥3 h、術中有活動性出血和血管損傷、血腫清除率低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出血部位、糖尿病史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ICH患者術后并發腦水腫的單因素分析 單位:例(%)
Logistic回歸分析:高血壓病程≥10 年、發病至手術時間≥6 h、血腫量≥30 mL、實施傳統手術、手術時間≥3 h、術中有活動性出血和血管損傷、血腫清除率低是HICH患者術后并發腦水腫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

表2 HICH患者術后并發腦水腫的多因素分析
HICH是由于長期高血壓導致腦內小動脈出現變性,管壁彈性變差,脆性增加,甚至出現纖維素樣壞死,形成微小動脈瘤,一旦患者情緒激動或進行體力勞動時,血壓驟升,小動脈瘤破裂[7-8]。HICH高發于基底節、丘腦等部位,發病后應進行積極治療,阻止神經功能進一步受損,降低致殘致死風險[9-10]。臨床常采用手術清除血腫,控制病情進展,修復受損神經功能,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預后。但HICH患者術后早期易繼發形成腦水腫,對腦組織造成損害,影響腦組織循環及代謝,增加術后病死風險,成為臨床亟需解決的難題[11-12]。
HICH患者術后并發腦水腫的具體機制不明,可能是發病后的腦血腫機械性壓迫周圍腦組織,以致局部腦血管痙攣,周圍微循環出現障礙,導致缺血缺氧,引起腦水腫[13-14]。腦水腫的發生受多種因素影響,全面分析相關危險因素,并針對高危因素制訂干預措施,或許能夠減少腦水腫的發生[15]。本研究結果顯示,96 例HICH患者經手術治療后有30 例(31.25%)出現腦水腫;單因素分析發現,發生組高血壓病程≥10 年、發病至手術時間≥6 h、血腫量≥30 mL、實施傳統手術、手術時間≥3 h、術中有活動性出血和血管損傷、血腫清除率低占比均高于未發生組。Logistic回歸分析:高血壓病程≥10 年、發病至手術時間≥6 h、血腫量≥30 mL、實施傳統手術、手術時間≥3 h、術中有活動性出血和血管損傷、血腫清除率低是HICH患者術后并發腦水腫的獨立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如下。第一,高血壓病程越長,患者腦動脈玻璃樣變性風險越高,更易出現血管內膜下基質腫脹、脂質沉淀,使血管內膜脆性增加,破壞血管壁張力,影響腦循環功能,導致患者預后較差[16]。第二,患者發病后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將加重血腫占位效應,時間越長血腫越牢固,增加腦水腫發生風險,且患者癥狀越嚴重,易出現不可逆的壞死情況,影響治療效果,術后更易發生腦水腫[17]。第三,血腫量越多越易出現占位效應,且大量血腫滲漏的紅細胞、凝血酶等血液成分均會加重腦水腫情況,增加術后腦水腫發生的概率[18]。第四,傳統手術治療創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慢,易出現感染情況,且血腫清除效果不如微創術式,而血腫清除不徹底導致腦水腫,影響患者預后[19]。第五,手術時間越長提示患者病情也相對更加復雜,且隨著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再出血風險也較高,均會導致腦水腫發生。第六,術中有活動性出血是指術中出血部位的血液持續不斷地滲漏,患者病情更加復雜,持續出血留置于創腔內,可起到明顯的占位效應,導致腦水腫發生。第七,血管損傷后會破壞血腦屏障,增加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多水分滲出,使得血管周圍積聚水分,形成腦水腫,并加快其進展。第八,血腫清除率與腦水腫發生密切相關,血腫殘留較多會因紅細胞崩解產物與炎性介質對周圍腦組織產生持續性損害,誘發腦組織凋亡,加重腦水腫發生。故臨床主張在減輕手術創傷的前提下盡可能清除血腫,以減少腦水腫發生。
綜上所述,HICH患者術后易并發腦水腫,高血壓病程≥10 年、發病至手術時間≥6 h、血腫量≥30 mL、實施傳統手術、手術時間≥3 h、術中有活動性出血和血管損傷、血腫清除率低是其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需予以高度重視,可針對高危因素制訂干預措施,以減少腦水腫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