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勃,董魁,高妍,周國宏,白雪,王澤遠
(1.山西省眼科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2;2.山西醫科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1)
眼視光醫學是臨床醫學與眼視光學的有機融合,具有醫學學科的一般性,突出眼科學的特殊性,融合了視光學的諸多知識系統,有其獨特性[1]。目前,我國嚴重缺乏合格眼視光醫師,為解決這一困境,2012年教育部特設眼視光醫學專業,將其正式納入教育部招生專業目錄[2]。山西醫科大學眼視光醫學專業于2019年招生,2021年開設專業限定選修課《眼科前沿與聚焦》,共16學時,課程內容包括角膜病前沿聚焦、眼眶病前沿聚焦、白內障前沿聚焦、斜弱視及屈光前沿聚焦等,教學過程中如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在本科階段理解和掌握眼科當前最新知識是進行眼視光醫學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本研究對山西醫科大學眼視光醫學專業《眼科前沿與聚焦》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為進一步實施眼視光醫學專業課程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以山西醫科大學五年制眼視光醫學本科2019級已完成《眼科前沿與聚焦》課程學習的學生為對象,發放問卷34 份,學生自愿參加調查,回收問卷31 份,其中有效問卷31 份,有效回收率91.18%。
有效問卷中男8 人(25.81%),女23 人(74.19%)。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設計2019級《眼科前沿與聚焦》課程教學現狀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學生對課程的認識、需求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共47 個問題。
開設此門課程的必要性方面,87.10%的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此課程,12.90%的學生不清楚。在課程難度方面,74.19%的學生認為難度適中,22.58%的學生認為有難度,3.23%的學生認為簡單。對課程態度方面,54.84%的學生非常喜歡本門課程,課前積極準備,認真聽課,45.16%的學生對課程有興趣,課前不預習,但聽課較認真,51.61%的學生在學習此門課程前會為自己設定學習計劃,51.61%的學生學習此門課程后對眼科醫學研究開始感興趣。
在課程設置方面,22.58%的學生認為課程設置非常滿意,說明課程內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在課程時間安排方面,83.87%的學生認為合理;由于授課期間處于疫情防控期,此門課程采用的是線上授課,在授課方式上,54.84%的學生認為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效果最好。
77.42%的學生對課程總體評價好。課程內容方面,70.97%的學生對近視眼新進展感興趣,64.52%的學生對白內障前沿新進展感興趣,83.87%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踐能力培養,61.29%的學生認為教師授課應注意課堂氣氛的調整。有64.52%的學生認為此門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設計合理,重點、難點突出,易懂易學,但仍有35.48%的學生認為個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重點、難點不突出。74.19%的學生認為教師教學內容豐富,能密切聯系臨床知識或科學前沿,58.06%的學生在學習課程中能跟上教學進度,提升了專業知識技能。
課程設置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過程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3],醫學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未來的拔尖創新醫學人才之重任[4],以“早期接觸臨床、早期接觸科研、早期接觸社會”為內容的“三早教育”是醫學院校探索實施的專業教育計劃[5]。《眼科前沿與聚焦》設置在臨床醫學課程之前,通過早期接觸眼科疾病診斷與治療新進展,使學生對今后的眼科臨床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加深對眼科疾病的認識。
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只有融入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由于疫情原因,《眼科前沿與聚焦》課程采用線上教學模式,學生可以重復觀看授課內容,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隨時學習成為可能,提高了學習便利程度[6]。調查發現,對于理論授課大部分學生愿意接受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豐富線上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對眼科學習的興趣。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最能動的因素,貫穿于一切教學活動中,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直接體現者[7]。作為一名醫科大學臨床課程的教師,扮演著教育者和臨床醫生的雙重角色,臨床醫師雖然具有較好的醫學專業背景,但多來源于非師范類院校,很少接受或者沒有接受過教學相關的培訓[8]。2020年山西省眼科醫院成為山西醫科大學附屬眼科醫院之后,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多次組織授課教師參加山西醫科大學的教師教學基本功培訓和競賽,以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本次調查顯示,77.42%的同學對課程總體評價好,僅有少部分學生認為個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重點、難點不突出。科教科在課程結束后,組織授課教師在線上和線下進行教學基本功培訓,并從多個角度多次對教學質量進行評價,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通過本次調查,全面了解山西醫科大學2019級眼視光醫學專業《眼科前沿與聚焦》課程的教學現狀,調查結果提示今后教學中還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師教學等方面進行改革和探索,為有效銜接臨床醫學課程、培養高水平眼科醫生提供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