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仁東
語文學科是培育文化底蘊的基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滌蕩幾千年,樹立了無數不朽的思想和作品,而這些思想和作品就成為國家和民族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語文學科是文化傳承的最好途徑,在教育教學中,語文學科是重中之重,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是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而對文化的傳承和創造是未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關鍵。由此可見,語文學科不僅要注重語言的教學,同時還需要從文化、思維等方面引導。由此,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核心素養”就成為語文學科教學的核心。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滿足自身成長需要以及社會發展需求所應當具備的關鍵能力。它是一種重要的品質和思維的體現。而語文學科作為文化傳承的途徑,其核心素養更具綜合性與多樣性。自“核心素養”首次提出至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已經逐步凸顯和明晰。它包括語言、思維、創新與文化傳承四個方面的能力,是極具綜合性的語文能力體現。透徹地挖掘核心素養的內涵,是當代初中語文教學有效實踐的關鍵。
就語言能力而言,它是指語言構建和運用。這是一種專注于基礎語言的能力,它要求學生能夠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語言文字,掌握其運用方法,并能夠在實際生活中合理地靈活運用語言。這是最為基本的語文能力,有了對文字的有效理解和應用,學生的交流與成長才會更加順利。
就思維能力而言,它是指思維發展與提升。思維是學科學習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語言的合理運用是需要思維來引導的。學生成長不僅要“能表達”,更要“會表達”,而這就取決于不同思維能力的影響。由此在語文學習中,培養深刻、靈活、求異、批判等思維是助力學生成長的核心。
就創新能力而言,它是指審美鑒賞和創造。語文學科本就是一門充滿美學思想的學科,優美的語言、優秀的思想無不影響著人才的發展和成長。而通過語文學習,學生要能夠發現美、欣賞美,繼而才能夠創造美,在生活中追求美的思想、美的行為,這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必備能力。
就文化傳承能力而言,它是指文化傳承與理解。語文學科中融入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元素,是帶領學生感悟文化、理解文化的關鍵。而在時代發展的征程中,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拓展文化視野,提升文化自信,是對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最有力的力量儲備,是實現文化長流的關鍵。
核心素養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靈魂,是學生開展語文知識學習最有效的依據。同時,核心素養也是教師引導學生成長的關鍵目標。而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思維與思想蓬勃發展、積極探索的時期,核心素養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積極健康成長。所以,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核心素養的內涵,從課堂中挖掘培養關鍵能力的元素,有效地開展創新化的語文教學。
語言是語文學科最基本的組成元素。俗話說:“語言是心與心唯一的橋梁。”誠然,溝通交流是促成人的語言能力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相互理解、相互協同的關鍵動力。就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生活經驗缺乏,生活形式單一,所以很難去深入體會語言之中的力量與情感,由此,在語文知識學習時,對語言的感知能力較為薄弱,這不僅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影響著他們形成良好語言水平、開展語言運用的效果。但語言是心靈溝通的渠道,而用心體會則是加深語言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在日常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心去品味語言的內涵,發掘語言的趣味生動,在深入的體會中獲得語言感知能力,更好地掌握語言的運用。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教學為例,不同季節的雨,聲音不一樣,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作者通過對其他景物的描寫,來間接襯托出雨的特點,用飽含情感、細膩生動的筆墨,為我們呈現了美麗靈動的雨中四季。該篇課文中,語言的運用非常靈活生動,是學生有效品味語言情感和特色的依據。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中的韻味,激發他們了解語言的能力。比如依據文本內容“半空中似乎總掛著透明的水霧的絲簾,牽動著陽光的彩棱鏡”,教師可以提出幾個引導學生品味的問題:水霧絲簾是什么樣的觸覺?給你什么感覺?陽光的彩棱鏡是什么意思?你能從中體會到雨和陽光的關系嗎?用你的理解說一說文中這句話的含義。在這樣的問題中,學生就會細化地去思考用詞用句,如用絲簾形容水霧,充分體現了春雨的輕柔與綿長,而將雨與陽光聯系在一起,就能夠使人想到春雨掛滿空中,柔和的陽光時不時透露出來,在雨中折射出不同的顏色……這是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場景,春雨的綿綿不絕給春天帶來的生的氣息,同時也讓陽光更加柔和,更加多彩。在文本語言品味中,學生能夠逐漸發現語言的趣味生動之處,如“花朵怒放”“樹葉鼓著漿汁”等,無處不滲透著一種靈動自然的氣息。久而久之,學生的語言逐漸積累并得以豐富,情感也被語言所帶動,能夠感知到語言中的更多趣味,由此語言感知力獲得有效提升。
想象創造能力是激活學生思維、開啟新視野的鑰匙。就初中學生而言,他們思維靈活,想象力無比豐富,任何平常的事物在生動的語言描述下都能夠煥發出新的思想。而同時,初中學生煩冗課程和較大的學習壓力,往往迫使他們壓抑自己的想象,剝奪他們的創造機會,久而久之,學生的想象力就變得單一、固化,無法推陳出新。由此可見,課堂上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呵護和培養是非常關鍵的。而靈活生動的情境是活化書本理論知識最好的途徑,也是學生最靈活的體驗活動,有效的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想象和創造的契機。由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更加需要從學生想象和創造能力的維度出發,探索學生的思維需求,通過靈活的語文情境,幫助他們獲得更加生動的體驗,并促使他們在情境中感受不同的知識和思想維度,從而激發出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以部編版七年級上冊《天上的街市》教學為例,該篇是一首融合了豐富想象的現代詩,飽含了詩人獨特的情感和思想,也體現了詩人豐富的想象與愿景。在這首詩中,牛郎和織女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快樂自由的氣氛躍然紙上,而這與傳統的童話故事結局大相徑庭,留給學生更多的想象與創造空間。所以教師可以依據這首詩篇,創設靈活生動的情境,由學生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一種方式來創造和演繹詩中所描述的世界。比如教師以“天上的街市”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情境演繹,有的學生喜愛表演,則用場景表演的方式,借助他們靈活的想象,重塑了詩中故事,表現出了更多的情節,如“夜晚燈火通明,天上的街市中有燈會、夜市,無數的游人來往其中,有牛郎織女牽著牛兒相攜同行,有二郎神在巡視,有七仙女和董永漫步其間”;還有的學生善于繪畫,用極具想象力的畫面展現了夜晚天上街市的熱鬧景象。這樣簡短的詩篇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依據興趣自由選擇和想象,而情境的演繹又讓學生的想象獲得創造的可能,在豐富的想象與創造過程中,學生獲得了生動的體驗,讓語文課堂更加具有活力,學生的思維也在靈活的場景中有效激發,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想象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
語文是一門具有深度的學科,它的文字或者語言從表面理解是一種含義,而從深度理解可能又會獲得新的思想,這就是語文學科的魅力。它無時無刻不彰顯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也凸顯著語言運用的惟妙惟肖之處。而傳統的語文課堂只注重深度思想的挖掘,卻忽視了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過程,從而使得學生即使理解了文本的思想,也并未獲得真正的理解和創新能力。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不能僅停留在被動挖掘的層面,更重要的是要獲得自主能力,看到文本背后的更加廣闊的知識和思想,這樣才能夠真正促進學生語文視野的有效拓展。所以,語文課堂還應當是注重自主的探究性課堂,立足于文本,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這將大大發散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獲得更加新穎的思想,從而幫助他們逐步養成深度學習與創新能力,有效助力核心素養的養成。
以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河中石獸》教學為例,該篇課文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是一篇極具教育意義的古言散文,它用精練的語言描述了生活中的場景,用極具戲劇性的情節體現了生活中的哲理。在閱讀與理解該篇文本時,學生初讀只能大致了解其字面含義,知道故事大概的經過和結果,而細想之下,寺僧、講學家與老河兵的意見差異,不僅滲透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也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科學與哲學道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合作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在探究中發揮自主能力,實現深度創新。比如教師讓學生摒棄課文最后的總結話語,而從故事內容本身出發,以“課文說明什么道理”為主題開展合作探究,意在引導學生從不同角色的角度去考慮他們的觀點和見解。有的學生認為寺僧未與水中石頭打過交道,就僅憑生活經驗來做出判斷;而講學家是從科學角度去判斷,但并非真正實踐過,所以見解也會出錯;而老河兵憑借自己的經驗,從實踐的角度給出了建議,實踐也證明老河兵是對的,所以該篇課文說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還有的學生認為寺僧自己沒有找到石獸,就盲目聽從他人見解,是魯莽的。也有學生通過探究,形成了事物不能從表面去想去看,還應當從本質出發去探索的道理……這樣適度地引導探究,學生的自主能力被充分激發,他們的創新思想也被激活,不受文本束縛,這樣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實現深度創新能力。
語文學科注重語言的理解、思想的吸納,但更加注重語言的運用。合理地運用語言,在生活中發揮語言的真正效用,才是語文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而核心素養下的多重能力,都是需要依賴語言的運用所養成的,亦即“實踐出真知”。也就是說,在實踐中學生的知識才能夠夯實,各種關鍵能力才能夠養成。而語文學科同時也是承載著文化的學科,文化傳承是新時代教育的主旨,是需要用實踐來踐行的。作為文化的載體,語文學科教學不能忽視文化傳承目標,更加不能忽視實踐所帶來的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所以,教師教學時還需要注重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在實踐中引導學生客觀看待事物,正確理解行為,并深入理解文化理念,從而將思想轉化為行動,實現文化傳承能力的提升。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教學為例,石拱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去過古鎮,或者注意過路邊較為陳舊的橋梁,我們就會發現有很多石拱橋的特征,它有弧形的橋洞,古樸的石柱石欄,是橫跨水面的“彩虹”,也是體現精湛的建筑技藝的藝術作品。石拱橋不僅美觀,還很堅固,能夠使用很長的時間。在學習該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去探尋石拱橋中的文化底蘊,感受文化價值。比如教師組織“我與石拱橋”的實踐活動,首先帶領學生去實地體驗或者尋找留存的石拱橋,或者是現代石拱橋,讓學生親身感受石拱橋上的文化魅力,繼而由學生結合自己喜愛的方式,完成實踐活動成果展示。如有的學生畫出了他印象最深刻的石拱橋或者橋身的一部分,并輔以一定的文字解說;有的學生則被石拱橋的外觀震撼,寫出了一篇實踐感想;還有的學生從科學的角度深入地去探究了石拱橋的建設過程與承重原理,并寫出了一篇以介紹為主的說明文。在這樣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石拱橋”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集學生感官體驗為一體的、立體化的、活的文化內容,由此,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成就了解得更加透徹,推動他們更加愿意去了解文化,傳承文化。
人文環境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環境依據,良好的人文環境不僅包含優秀的價值觀,也包含正確的行為能力和思想意識,而這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審美能力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審美能力影響著未來生活的塑造,更加影響著學生的成長發展之路。審美鑒賞能力是學生健康生活的能力,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而如何讓學生獲得審美能力呢?在語文學科中,這有賴于開放性的、客觀的評價活動。語文知識中包含眾多美的思想和美的語言,是給予學生審美體驗的直接途徑,而客觀、開放的評價則是推動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重要動力。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審美發展的角度去開展開放性、綜合性的評價,通過評價過程影響學生的審美體驗,促進他們審美鑒賞能力的有效建立。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教學為例,中國古典園林是極具中國古典特色的建筑形式,而這其中,以蘇州園林最為突出。蘇州園林是一座藝術寶藏,其間的亭臺樓閣、雕梁畫棟、假山奇石、蒼翠樹木無不展示了古人的審美理念和所追求的美學思想。這是熏陶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元素,所以教師在組織學生挖掘和探究“蘇州園林之美”時,不僅要關注學生探究的成果,同時也需要注重過程引導,在過程中以更加靈活開放的形式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更好地領略美、接受美。比如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行為是否以保護園林為目標、觀賞過程是否注意公共影響、挖掘美學理念的過程是否注重記錄與思考等。此外,在實踐活動結束后,對學生形成的實踐成果,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分享與鑒賞,引導他們從客觀的角度去品評不同的實踐作品。通過開放式的評價,學生不僅領略到了園林之美,同時也能夠知曉生活中的行為美、思想美,更加能夠在自主的品評與鑒賞中收獲他人優秀的思想和觀念,領略深度的作品內涵,由此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將大大提升。
在教育教學走向新征程的道路上,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最為重要的輔助力量,是教學過程不可忽視的元素。而核心素養具有明確的能力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師應當立足核心素養的本質和目標,積極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增強對語言的感知力,提升想象創造力,養成深度創新力,促進文化傳承力,實現審美鑒賞力,讓他們在生活中不斷增強綜合語文能力,提升綜合文化品質,從而發現美、理解美、創造美,以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繼而有效助力未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