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文新 喬荷(北京)

從知識與產業園發展的關系來看,知識要素在產業園發展中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可以說現代產業園能夠長期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根本就在于此——基于知識基礎上的持續創新能力不斷地創新技術、產品與服務,總能創造出新的市場,從而使整個產業園一直保持著技術與市場的領先地位。這種創新能力來源于知識競爭力,而知識競爭力又是基于區域知識創新網絡的。區域知識創新網絡通過正式和非正式的形式促進個人學習、組織學習和制度學習等區域性終身學習,能動地響應著外部環境的變革,吸收區域內外的各種知識,并快速實現知識的創生、流動和運用,即知識的創新,創新的實質就是知識向人工制品或服務的轉化以及新知識的生成過程,創新是知識轉化為競爭力的橋梁與途徑,通過提高創新能力,更好地適應并改善環境。
我們所說知識創新網絡是針對產業園范圍的,它是產業園內部各類行為主體在共同的創造實踐過程中不斷地與外部創新環境之間相互作用時構成的一種以實現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應用為目的的合作網絡。
產業園“社區化”帶來了產業園功能的多元化,互相融合的產業集聚、人際交往和精神文化三大“生活空間”的再造,為區域知識創新網絡提供了各類行動主體間密切互動的環境和豐富的知識創建資源,這既是知識創新網絡的結果,又是知識創新網絡的前提。產業園“社區化”帶來了區域知識創新網絡的一些新變化。
在產業園“社區化”轉型發展中,區域知識創新網絡的目標已經不僅只關注經濟效益,不再只局限于當地產業經濟的發展,而是整體社會的發展目標,擁有營造當地人文精神和社會和諧環境的目標追求,產業園“社區化”使區域知識創新網絡呈現出有機統一的多維目標的價值追求。
首先,區域知識創新網絡既可以提高人力資源個體的素質,提升區域人力資本水平,也可以提升人力資源群體的素質。產業園內企業之間的互動學習形成的經濟網絡建構了區域的生產系統,企業間知識傳遞與發展的合作過程是一個吸收、整合和擴散的過程,通過企業間的互動學習,可以將不同的知識要素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更大的知識生產系統,通過對新技術、新工具、新工藝的學習和應用,從而更快地轉化為生產力,增加產出,實現“物化”的外顯功能,即容易看得見的人力資本積累與知識積累和創新。這種因為知識聯結起來的區域生產系統帶來的收益遞增和持續發展,正是區域知識創新網絡最直接和外顯的價值追求。
其次,通過人際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而產生的生活性和公共精神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創新、營造的區域文明風氣、倡導的文化意識,這些更深層次的影響,卻因為其非物質性的特性被深藏在區域外在的經濟活動之下,成為區域特定的歷史境遇和基本的人文特色,構成這個區域特有的文化遺傳密碼,塑造為區域的文化精神,努力促進區域共識的形成和區域文化精神的認同。從群體文化精神的氣質到個體的行為模式上改變著區域的整體運行模式,優化發展環境,提升發展質量。通過努力培育產業園良好的精神文化(文明)氛圍,營造出良好的區域營商環境,促成一種創新、創意、創造“場”,使區域知識創新網絡成為產業園的“黏合劑”和“倍增器”,提高區域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園“社區化”轉型升級的全面建設。這些是區域知識創新網絡更深層次的價值追求。
知識創新網絡的主體因素主要包括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地方政府、中介機構等,它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對產業園的知識創新網絡發揮著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產業園“社區化”由于圍繞主導產業形成的知識更適合于合作,不僅使知識在不同機構之間轉化,而且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學業培訓,有能力擁有知識,也有權力參與知識的生產與創造。傳統的以科研機構與高校等研究單位為核心的知識創造形式,轉變為多元參與其中進行知識的學習與創新。
這是因為“社區化”產業園的生產、生活與精神文化功能決定的。
首先,在產業園內,經濟主體圍繞生產與市場,通過專業化進行多項業務合作,實現知識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的生產網絡,建構起產業園的區域生產系統。這一系統中的合作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處于同一價值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這種緊密合作可以促進知識、技術、信息在同一價值鏈上的流動。二是具有競爭性質的企業的橫向合作,其中的同質性可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取長補短,解決單個企業知識創新資源短缺的問題。
在這樣的合作中企業成為最重要的知識生產基地,產業園“社區化以后企業作為知識創造的重要載體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產業園“社區化”使網絡內創新資源豐富,知識、信息、技術的傳播路徑更加廣泛;優良的創新環境能夠促進各行為主體之間能夠方便地進行知識轉移和交流,促使了新知識產生和擴散,從而提高了知識創新的整體效率;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和緊密的創新合作成為產業園內各企業的創新的“催化劑”。因此,產業園的區域生產系統可以構建一個以企業、科研機構和院校“雙主體”、“雙芯”為核心,以地方政府和中介結構為支撐的知識創新網絡,有利于產業園內的知識交流和知識創新。
其次是這一生產系統與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形成一個區域的知識基地,政府、產業、研究與服務機構以及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構建了地方關系網絡,植根在區域網絡與制度之中的這種網絡,是由社會構筑并有文化意義的。它增加了主體之間的非貿易依賴程度和社會資本的存量,提供了通過非正式的交流來增強創新的方法。這種非正式的交流往往不采用契約形式,同學、同事、相識等關系都可以成為相互聯系交流的紐帶,這種非正式的溝通帶來了最新的市場信息、管理經驗、技術訣竅,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創新的思想和靈活性。不同企業員工之間面對面的接觸、工作之余時間的聊天等,使得不同的思想不斷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產生新的火花,這種社會網絡——“集體企業家”已經成為其創新環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就像在硅谷,競爭者之間相互交流司空見慣,討論技術問題的頻繁程度是在其他地區聞所未聞的,這是構成硅谷地區文化的一個主要方面。在硅谷人看來,在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與其保守技術秘密,不如相互交流迅速取得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優勢。
附加了社會和文化的這種地方性網絡除了對經濟活動有重要影響。也能通過網絡協同,服務于人們的生活交往和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
產業園“社區化”使區域知識創新網絡除了產業的生產性知識,還有區域的社會生活知識和公共精神文化知識。
由于產業園主導產業升級,特別是進入“賦智”“賦數”的智能化、數字化的新時代,在經濟形態和發展模式轉換期,許多傳統的職業和崗位在不斷消失,但會代之以更多的新職業和崗位,轉崗再就業需要大量新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區域生產系統的生產性知識的學習和創新。
這種學習和創新促進了內部新生主體快速衍生和成長。產業發展和產業園功能之間是一個互動調整、新舊更替、動態提升的耦合過程,有利于促進產業園的生產、消費、就業、服務等功能提升。

產業園經過“社區化”轉型發展后逐漸成為一座“新城”,因此區域知識創新網絡應包括現代公共生活的參與和遵守社會規范的知識、參與方式和社會和諧的交往準則、現代生活境遇下的新習慣、權利義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以及體現現代文明的規則意識、交通意識、衛生意識、生態意識以及現代人際關系意識,學法守法,依法謀求和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這些相應的市民素質在產業園新型“人脈圈”再造的“人際交往空間”中,隨著“新居民”不斷增加的“交集”,這種交流促進了知識的學習和創新。
產業園“社區化”過程中,現代產業、科技文明、文化不斷改變著鄉村文明、傳統文化,再造了產業園的“精神文化空間”。新的文明和文化蘊涵著新的道德標準、行為準則,這些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新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等成為區域知識創新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
個體越來越追求精神文化,包括歌舞、書法、繪畫、攝影等事關精神享受和追求的知識技能的提升,群體生存更具文化內涵與文明品位。通過提供貼近全體成員的體育、文化和休閑需求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人們的生活不斷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轉化和提升。進而,區域公共精神文化知識將個體與組織的目標、價值觀和需要相匹配,通過認知同頻達成共識、情感同頻產生歸屬感、精神文化同頻形成共同價值觀,為產業園“社區化”發展營造人文和精神氛圍,有效保障產業園規范持續并長遠的發展。
當然,這種變化還體現在知識呈現的形式更為多樣。這主要是因為越來越豐富的知識內涵和愈發先進的表現手段豐富了知識的呈現形式。信息技術為區域知識創新網絡的重構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建立數據庫,支撐了生產網絡和知識創新網絡。建立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基礎上的互聯網學習載體越來越豐富和智能,比如可以在元宇宙平臺上、利用虛擬與現實高度互通的手段使得知識更為“沉浸”,體現出知識體系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有新的變化。
產業園“社區化”的轉型升級,使知識的聚集,不僅表現為產業集聚帶來的生產性知識的學習與創新,還有在“社區化”的產業園中多元主體相互的人際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而產生的生活性和公共精神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創新。因此,在終身學習社會建設和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下,從發揮知識創新功能的角度來考察“社區化”的產業園,一方面要提供一系列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基礎設施以方便知識的學習和創新,還需要產業園各行為主體與區域創新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充分利用產業園內各主體開展創新活動時的知識資源,將知識和信息進行合理的配置并使效率最大化,來實現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促進產業園的可持續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