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瑩 何丹虹
科學素養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幸福感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這兩者事關在校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科學素養和幸福感關系的調查實證分析,對這兩個維度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進行探究。從在校大學生入手,以期對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幸福感提出針對性的建議。
在當前的科學教育改革中,科學素養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它的目標是“普及”和提高科學教育質量。科學素養主要涵蓋科學興趣、方法、知識和精神這幾方面??茖W興趣,即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渴求知識的程度;科學方法,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由認識上升到實踐中去的正確方法;科學知識是科學素養的中心組成部分,指對自然事物、自然現象和科學技術等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科學精神指示人們要有正確的科學觀,既勇于開拓創新又求真務實,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是指一個人在生存得到保障的基礎上,心理滿足而產生的喜悅,并希望能夠一直保持這種狀態的穩定心情。即在校大學生基于自身的滿意度與安全感而產生的一系列主觀愉悅的情緒,是主體自己的想法、行為和個性所使然的綜合形成結果的一種主觀體現。
通過調查問卷對131位在校大學生的信息素養能力進行調查和分析,共計發出調查問卷135份,收回131份,回收率為97.04%。調查的對象為在校大學生,調查的方式為抽樣調查,因考慮到調查樣本要有代表性和科學性,所以調查對象應涉及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年級,其中男生60人,女生71人;文科類學生73人,理工類學生46人,文體類和其他專業學生12人;大一30人,大二28人,大三31人,大四42人。
問卷名為“科學素養”,問卷為選擇題,包括 7個單選,3個多選,調查了在校大學生對科學素養的理解和科學素養能力。
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比較廣泛,也有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對科技發展所持態度是積極的。但是他們對高新科技發展和科學技術知識的應用了解較少,科學認知和科研實踐能力有所欠缺,對科學精神的理解認識膚淺,對封建迷信活動的分析判斷能力也不強,不能持之以恒的堅持科學態度。主要表現如下:
(1)對待科研實踐和科學活動的態度冷淡,動力不足,科學精神欠缺
高校的科學研究,似乎是教師和研究生的“專利”,大學生很少涉及,并且多數高校缺少針對大學生科研活動的指導和專門機構。根據調查問卷顯示,在131個調查者中,對于參加科學研究和科學活動的態度,有74.05%的大學生選擇了老師要求的話可以參加;還有5.34%的人認為沒必要參加。對于參加科研活動的情況,有58.02%的大學生表示偶爾參加,還有25.95%的大學生表示沒有參加過。因此在校大學生缺乏調查實證精神,側重抽象思維,缺乏科研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
(2)偽科學活動的分析判斷能力不強,缺少準確的科學知識
根據調查問卷,在對131個在校大學生進行閱讀的主要書籍的調查中,分別有38.17%和32.82%的人選擇了文史哲等名著經典類和流行小說雜志,22.9%的人選擇了科普書籍,6.11%的人選擇了其他。在認為算命科學嗎這個看法上,有29.77%的人選擇了有點科學,44.27%的人選擇了不太科學,只有18.32%的人選擇了完全不科學。表明了當代大學生雖然有科學信念,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相信偽科學現象。
問卷名為“幸福感”。問卷題為選擇題,包括5個單選,3個多選,調查了在校大學生對幸福感的理解和幸福感現狀。
據調查結果,部分同學幸福感低下,例如在調查中為自己的幸福感打分,滿分為10分,38.17%的大學生打分為8-9.5,38.17%的大學生打分為8-9.5, 43.51%的大學生打分為4-6.5,還有13.74%的大學生打分在6.5分以下。此外,超過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較高中相比幸福感增多,我們發現大部分大學生對當前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較為滿意,其幸福感也是積極向上的。但是不難看出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同學幸福感不強,心理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為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人際關系、團體生活和自我價值等方面。因此大學生要提升自身幸福感,求真務實,積極面對,塑造健康的人格。
相關性分析是指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變量元素進行分析,“衡量事物之間或稱變量之間線性相關程度的強弱,并用適當的統計指標表示出來”。相關性分析是統計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所涵蓋的范圍和領域也幾乎覆蓋了我們所見到的方方面面。
我們將通過調查問卷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數據整合,得到了科學素養、幸福感這兩個新的變量,這兩個新的變量是每一個調查者態度的整合,再運用SPSS數據分析軟件對兩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對科學素養和幸福感的相關性分析如下表:

表1 科學素養和幸福感的相關性分析
由表格的結果可以看出,科學素養和幸福感相關性顯著??茖W素養和幸福感的皮爾遜相關系數為0.514,即科學素養和幸福感具有相關性,且呈正相關,即科學素養越高,幸福感越強;幸福感越高,越具備科學素養。
大學生科學素養和幸福感是具備顯著相關關系的,因此在探究提升在校大學生科學素養和幸福感的時候,不僅要從影響它們的其他因素抓起,也要考慮它們二者之間的互相影響。
通過科技知識的傳授,使大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事實、方法、原理和規律,堅持科學的態度方法,將所學和實際結合,合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要不斷更新科教內容,緊抓最新科學發展動態和科研成果,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課堂的雙向互動。同時應完善高??荚囍贫?,不僅是采用傳統的筆試問答,更應該做到考核形式多樣化,例如現場學生對話、情景模擬、任務設計等方式,適應科學和教育的新要求,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高校應當從各個角度出發,全方位營造起有助于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環境氛圍,從某種意義上說,全方位營造氛圍的作用對于促進大學生科學素養進步可謂至關重要。”優良的學習環境和校風可以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科學教育環境,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可以通過人文講壇和科普講座,參加學校的科技展覽,閱讀科技刊物,舉辦文化節、科技節等活動,豐富學習生活,營造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同時,要健全科學教育體系,培養大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僅是學校的任務,更是全社會努力的方向。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立體的科學教育體系。
通過調查可知,大部分大學生的不幸福來自于學業壓力和得不到認可,在各項活動中也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于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有了一定的削弱??偟膩碚f,作為在校大學生,學校生活和人際關系占了多半部分,那么我們要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探究能力,提高自己的自覺性,“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要努力培育幸福,需要在辛勤勞動、務實苦干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斷增強創造的能力”,才能與不斷進步發展的校園和社會相融合,才不算盲目的生活,進而激發各方面的興趣,使其生活和學習更加充實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