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榮 , 楊 磊
(新疆農業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多,耕地資源與人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耕地資源不僅出現了數量減少的情況,還出現了質量下降的問題。而耕地質量問題與農戶的耕作、施肥等行為息息相關,所以需要綜合分析農戶決策行為與耕地質量保護之間的關系,并不斷完善耕地質量保護機制。
質量屬于耕地的本質屬性,可以利用地表要素、氣候要素、工程要素以及生態要素等指標評價耕地質量。在氣候、人為等因素的影響下,我國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出現了耕地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嚴重、耕地鹽堿化、耕地荒漠化等問題,影響到了糧食安全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需要全面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工作。耕地質量保護指的是利用合適的耕地方式并采取合適的耕地保護措施,來提升耕地的生產能力[1]。
耕地質量保護是以耕地利用為基礎的,我國耕地的利用單元是農戶,農戶的決策行為以及保護動機會影響耕地質量保護效果,因此需要綜合分析農戶決策行為、耕地產權制度與耕地質量保護之間的關系。
農戶決策行為與耕地質量的關系如圖1所示。耕地質量保護需要大量的投資,且投資具有規模大、周期長等特點。如果農戶不愿意進行保護性投資,就無法開展耕地質量保護工作,而農戶是否愿意進行保護性投資受到其思想意識與投資能力的影響[2]。從本質上看,農戶是否愿意進行保護性投資會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農戶耕地所有權的合法性、農戶耕地使用權的流轉性等。因此,若想增強農戶的投資意愿、提高農戶的投資能力,需要保障耕地所有權的合法性以及耕地使用權的流轉性。

圖1 農戶決策行為與耕地質量的關系
健全耕地產權制度有利于增強耕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性,增強農戶的投資意愿,而進行保護性投資有利于促進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開展。首先,健全耕地產權制度需要增強耕地使用的排他性,即在合法范圍內保障農戶耕地使用選擇權不受限制。只有這樣才能夠為農戶提供穩定的預期,讓農戶對耕地進行中長期投資以及保護性投資,從而改善耕地質量。例如,可以促進農戶修建小型水利設施,繼而加大耕地質量保護力度。其次,健全耕地產權制度需要加大對農戶合法權益的維護力度,確保農戶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這樣才可以增強農戶的耕地質量保護意識與投資意愿,讓農戶調整耕地經營方式,將粗放型經營轉變為精細化經營。此外,健全耕地產權制度應增強產權關系的穩定性,并保護農戶的耕地占有權與耕地剩余索取權。這樣才能夠增加農戶的安全感,讓農戶從長遠角度分析如何提高耕地質量以及如何進行耕地投資。
健全耕地產權制度有利于提高耕地生產率,增加耕地的經濟效益,繼而加大耕地質量保護力度。收益權是耕地產權的核心,具有激勵、調動等作用。耕地產權制度當中的農戶供給與收益報酬的一致性程度會影響農戶的努力程度,不同耕地產權制度的規則會影響農戶的耕地利用方向,繼而影響耕地質量[3]。例如,物質利益會驅動農戶努力進行農業生產,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農戶會通過各種手段收集市場信息,判斷耕地利用方向與資金流向,降低耕地利用成本,從而提升耕地生產率,增加耕地利用效益。如果耕地生產率不斷提升、耕地利用效益不斷增加,農戶會意識到合理利用耕地的優勢以及保護耕地質量的意義,有利于加強耕地質量保護。
健全耕地產權制度能夠增強制度的約束性,對農戶的用地行為進行約束,從而防控耕地利用風險,保護耕地質量。耕地產權制度既具有激勵功能,也具有約束功能,而且這兩個功能是相互統一、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如果耕地產權制度僅具有激勵功能,農戶會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而濫用耕地,導致耕地的生態功能與生產能力不斷下降。而完善耕地產權制度的約束功能可以彌補激勵功能的缺陷,通過法律與經濟手段約束農戶的用地行為。一般情況下,農戶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分析用地行為的合理性。同時,我國也會利用法律手段對用地行為進行強制性約束。例如,不能利用農田發展林業、果業,不能打著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名義在農田中建設魚塘或其他建筑物,不能在農田上建設工廠[4-5]??傊?,耕地產權關系屬于責任關系,利用法律可以約束農戶的用地行為,避免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在經濟利益以及法律法規的約束下,農戶會合理利用耕地,有利于強化耕地質量保護。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若想加大耕地保護力度,需要完善耕地質量產權制度、耕地質量宣傳機制。
耕地產權包括權能與利益兩項內容,但是耕地產權權能包括諸多內容,需要科學劃分不同權能的邊界,否則會降低耕地產權的排他性,無法約束相應的行為主體[6]。同時,耕地產權利益也包括諸多內容,應劃分不同利益的界限,否則耕地產權將失去自身的激勵作用。此外,需要明確耕地產權所對應的主體。行為主體所具備的耕地行為權利屬于耕地產權,所以耕地產權一定有對應的主體。明確不同產權的主體可以保護不同主體的權益,因此應明確不同耕地產權的主體。在明晰耕地產權的過程中,相關部門應做好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與證書發放工作,增強耕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性,確保農戶了解自己所擁有耕地的位置、面積以及相關證書,利用法律保障農戶的權利,從而增強農戶的耕地保護意識。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耕地承包經營權只是通過合同確認的,沒有進行登記,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規定不動產物權應進行登記,所以這兩項條例有一定的沖突。因此,為了增強土地承包關系的穩定性,引導農戶積極參與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相關部門應盡快完善耕地產權登記制度,通過登記的方式確認土地承包關系。在進行耕地產權登記時應做好耕地的調查工作,明確每一塊耕地的位置、面積以及四至等情況,之后地方政府需要向農戶發放相關證書并進行登記,保障農戶的合法權益,避免耕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實施耕地產權保護主要是利用合約約束各方的行為、保護各方的權益,并利用法律法規對破壞耕地產權關系的行為進行懲罰,從而保護耕地產權[7]。進行耕地產權保護可以給農戶提供一段時間的預期,讓農戶分析未來的耕地成本以及收益,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投資決策,提高耕地經營質量。如果產權制度沒有為人們提供預期,就無法控制人們的短期投資行為以及投機行為。從實際情況來看,現行的耕地產權制度并沒有為農戶提供穩定的預期。因此,為了給農戶提供一個穩定的預期、消除農戶的擔憂,相關部門應加大耕地產權保護力度,使現行的耕地產權承包關系更加長久。近年來,我國意識到了這一問題,在相關文件中指出了這一問題。例如,在2008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為農民提供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并增強承包關系的穩定性[8]。但從本質上看,這只是在政策上提出了,并沒有在法律法規中提出。所以,相關部門應盡快將這一問題落實到法律法規中,消除農戶的顧慮,讓農戶調整經營方式,加大耕地保護力度。
耕地產權轉讓指的是在保障耕地承包關系穩定性的基礎上使耕地產權在不同的主體之間流動[9]。增強耕地產權的可轉讓性主要是為了優化耕地資源配置,充分發揮耕地資源的作用。進行耕地產權轉讓可以在市場以及利益的作用下使耕地資源從低效主體流向高效主體,使耕地使用者能夠合理利用耕地。從長遠角度來看,進行耕地產權轉讓可以加大耕地產權保護力度,充分展現耕地資源的價值。同時,在耕地產權轉讓過程中農戶也會獲得相應的補償。而且當耕地資源不斷減少時,農戶會更有效地利用僅有的耕地資源。因此,進行耕地產權轉讓也有利于促進農戶進行中長期投資與耕地質量保護。從現行的法律法規來看,農戶可以依法進行耕地資源的轉包、轉讓、出租,但是這些行為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此外,耕地資源流轉過程中存在優先權問題。從法律法規來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耕地資源流轉中具有優先權,且這一優先權不僅可以對抗相對人,也可以對抗第三人[10]。如果流轉方沒有按照優先權進行流轉,而是隨意將耕地資源轉讓給其他人,集體組織成員可以判定這次轉讓無效。這一優先權規定雖然可以保護集體經濟組織當中的成員,但是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耕地資源流轉范圍。因此,為了增強耕地產權的可轉讓性,就需要取消這些限制條件,擴大耕地資源流轉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頒布為耕地承包經營權提供了法律保障,增強了農戶的投資意愿,且投資意愿既包括種植投資意愿也包括保護投資意愿,有利于加大耕地質量保護力度。但是,部分地區的經濟水平相對較低,農戶只具有耕地等財產。若不允許農戶抵押耕地,就無法充分發揮耕地這一財產的價值。而且農戶也沒有別的可以抵押貸款的財產,這就導致農戶無法獲取進行農業生產、改善耕地質量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耕地質量[11]。若允許農戶抵押耕地,可以提高農戶的投資能力,讓農戶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耕地質量保護中,有利于改善耕地質量。此外,若允許農戶抵押耕地,可以促進耕地使用權的流轉,增強耕地的集中性,優化耕地資源配置與勞動力資源配置,使農業生產向規?;较虬l展。因此,應進一步完善耕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工作,通過明確的制度保護農戶的抵押權益。
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農戶是耕地利用的主體,農戶的決策行為會對耕地質量產生較大影響。同時,耕地產權制度與耕地質量保護之間也有較大的關系。因此,相關部門應在充分了解農戶決策行為、耕地產權制度與耕地質量保護關系的基礎上構建耕地質量保護機制,明晰和保護耕地產權,做好耕地產權轉讓、耕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工作,進一步提升耕地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