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琦 李 悅 董博文 張雨凡
(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落地推動新型鄉村建設。在黨中央的政策部署和號召下,全國各級組織積極建設、動員,為農村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投入包括人才、資金、配套設施在內的多項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各類產業建設新農村。我國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鄉村變成了經濟富裕的社會主義新型鄉村,距離實現新時代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更近一步。
農村電商開拓農村經濟發展新天地。隨著近年來電子商務行業不斷發展、市場不斷下沉,農副產品博得了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面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效益逐步增高的熱潮,我國各類電商企業紛紛涉足農村產業領域,開始了大規模的包括直播在內的“電商下鄉”活動,為農副產品找到更多更有效地銷售渠道。電子商務在“促銷費、助振興”方面作用日益突出。
高教資源與鄉村需求實現有效匹配。自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首次提出后,許多大學生積極響應號召,走進鄉村,扎根基層,有效優化農村勞動力結構,帶動當地農民致富,將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戰略互通融合起來,提高鄉村的經濟活力,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形成“學以致用”“鄉村發展”雙循環。
結合農村農業長期發展狀況來看,許多問題較為突出。而在校大學生對于基層實際情況缺少系統的認識,未經充分調研貿然開展電商助農工作難以取得實效。
大學生資源力量及實踐經驗相對薄弱,難以基于農村電商農副產品銷售構建包括產品、營銷、供應鏈在內的有效閉環,從而推動“三農”發展。大學生普遍缺乏對農副產品的充分了解,并未能樹立貼合實際的品牌概念,普遍處于市場競爭的劣勢地位;多數農村地區的產品品牌化程度較低,學生前往當地開展助農實踐沒有相應的品牌作為力量支撐,難以對加強當地產品品牌建設提供行之有效地意見與建議,從而影響產品的銷售,更嚴重的則會由于資源錯誤投入造成產品銷售停滯不前。
由于傳統教育模式的限制,現階段多數在校大學生學術理論水平較強,但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掌握程度較薄弱,實踐經驗地缺乏導致學生在實際進行農副產品電商銷售時,難以有效解決出現的問題。
在專業背景與電商助農實踐“相對口”的情況下,大學生擅長的是課本中的理論知識,而缺乏實戰經驗,導致面對突發情況,理論與實踐操作相脫節。而更嚴重的是,在專業與電商助農實踐不對口的情況下,學生無電商專業知識做支撐,更容易造成無從下手的局面。在助農活動中,許多大學生因“農村電商”新奇和有趣的原因而盲目加入其中,但實際開展過程中卻難以協調和接受條件困難、壓力較大等現實情況,加之農村當地資源與基礎設施不完善、待遇福利不高等問題,很多大學生因此中途放棄電商助農,這也是農村很難留住大學生人才的原因之一。
大多數新型的農村當前的電商模式成熟度較低,而電商行業整體環境日新月異的快速演變、發展,使得農村電商經營者應接不暇,難以及時有效地對當前經營模式做出調整和優化。各類農副產品、產業無法通過新穎、高效的途徑廣泛傳播,從而讓更多的電商消費者了解農村的發展狀況,并及時獲得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的幫助與支持。
而對于電商行業,除了通過宣傳渠道廣泛地動員召集粉絲關注以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是“平臺支持”。農村電商的發展離不開平臺的支持和幫助,高校大學生前往農村開展電商助農工作時,也是依靠平臺來統籌、利用當地資源,而其現有的營銷投入力度,使得平臺對當地需求的關注程度較低,而缺少平臺支持也導致難以把握最佳的銷售時機。
在解決大學生市場觀念和品牌意識薄弱這一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當地政府的扶持及背書,對于品牌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當地政府可以通過財政予以政策性補貼,幫助構建系統完備的品牌方案,嚴格落實對農業標準化、農副產品品牌化和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等環節的重要審核,以此打造值得顧客信賴的品牌;另一方面,政府有豐富的資源和渠道,基于品牌的優勢和產品的特色有針對性地對接第三方資源,幫助農戶對接更加廣闊的市場。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根據當地的現狀,擬定銷售方案,與市場進行有效對接,形成完整的助農銷售體系,搭建完善的產業鏈。
大學生還可以借鑒以往的成功模式,由政府牽頭制定一套完整的品牌策略,學生在此過程中將品牌理念與產品更好地結合起來,加強區域性特色農副產品品牌的統籌規劃,幫助農戶創建特色的農副產品優勢區,鼓勵品牌企業與農戶聯合組建行業助農協會,積聚力量創建特色的優勢品牌。
各院校不僅要借助校內的資源和力量,更要通過對接企業資源、農村資源開展多方合作。首先,各院校要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創新創業實踐教育,以電子商務相關專業為例,在與時俱進更新理論課程內容之外,也要積極尋求店鋪運營、直播等第二課堂善戰育人契機,讓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其次,各院校應加強與農村地區中小企業的合作,將基層的真實需求帶入學生第二課堂實戰,打造“校中廠”產教融合育人平臺,從校方、企業兩個層面致力于培養電商助農人才,構建農村地區電商助農人才的保障體系。
高校為學生傳授學術理論知識,而企業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有效銜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營造真實的電商實戰氛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更好地為學生開展農村地區電商助農工作提供幫助。
在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下,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新式服務領域開始崛起。開展助農工作的大學生,應依托政府部門、社會機構和農村地區的相關資源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近年農村發展的新風貌傳播到互聯網平臺,讓社會各界能夠對今日的農村地區有更多的了解,體會現代化新農村的風土人情。
大學生電商助農創新實踐需要基于基層農村與各院校的合作,將優質的媒體宣傳人才輸送到基層開展相關工作,并在實踐中對實踐經驗做出系統、科學的總結,形成“農副產品銷售為主,媒體宣傳為輔”的助農團隊。應充分利用好包括短視頻、直播在內的新媒體平臺,在高校大學生專業團隊的幫扶下,降低農村電商經營者的技術門檻等專業要求,最大程度降低交易成本、發揮農村電商的自身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