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秋
(長春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吉林 長春 130216)
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到:深度挖掘高校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同時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也確定了弘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并明確提出了把社會主義國民教育作為弘揚和進一步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圍繞著立德樹人的任務導向,將中華優良思想、傳統文化教育全面納入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文化傳統常識教育工作,并落實在傳統思想文化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繼續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全國高等學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教學,積極履行立德樹人基本任務。
身為職業院校的語文老師,怎樣更有效地把課程思政融入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課程思政有效地融匯到一起,是我們一直都在思索的問題。課程思政與語文課程的高效融合就是要對語文課程內容及課程蘊涵的思政元素整體把握,確立主線,全程貫穿,而非碎片化的相加,做到“三全育人”,讓職業學校的學生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的生命心態,讓我們的學生知道,“在進入全球化世紀以前,你一定要明白我是誰!”
語文教育是職業學校思政教學工作的主要部分之一,這主要是由語文課程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而語文課程作為職業院校學生的一個主要語言文化課程,多數語文老師在進行語文教育工作時更側重于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卻忽視了語文課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教學之間的關聯,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既沒有把二者相結合,沒有更好地將人文素養與思想政治覺悟相融通,也未能對這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建立合理而清晰的認知,未能在語文課堂上采取相應的教育對策將思政教育與語文課程相融通。具體表現在:
就職業院校語文課程教學來說,其教育目的主要是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和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的社會人文科學綜合素質。思政教育的重心是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理念養成的指導,它注重對學生行為的規范、思想觀念的約束和培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突出育人價值。因此,有效地將課程思政融入語文課程中,我們需要正確定位思政教育和語文教育,明確語文教學目標,在正確的教育教學目標指導下開展后續的教育工作,在語文學科的本質中感悟核心素養,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課程思政與語文課程相融合對語文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不但要做到正確定位好思政教育活動和語文課程之間的關聯,同時也要通過參加大量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實驗活動等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素質,儲備足夠的語文課程中的思政信息,以保證老師能在語文課堂中運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等元素進行思想教育。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不僅僅需要參與學校舉辦的各種素質教育研究、培養等工作,還需要深入社會層面去通過體驗式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思政素質,更需要主動跟上社會教育發展的腳步,“與時俱進”地充實自身與提升自我,堅持“文道并重”的原則,如此才能將思政課程與語文課程相融合做到游刃有余。
語文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傳統文化中有的文學價值高,有的教育價值高。但因為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對這部分內容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注重其延伸和揚棄,選取合適的思政教育素材。如在職業院校語文教材中選取了許多優秀的古代詩“道法自然”和各仁人志士的愛國情感、躊躇志向等。語文教師要對這部分教學內容進行篩選、進一步引申進行教育,同時還要把這部分內容所包含的思政元素與現在學校日常生活相聯系,如此才能在充實語文課堂的同時充分發揮語文課本的積極功能,高效完成思政教育工作。
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課程思政與語文課程進行融合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進行思政教育,效果將大打折扣。應該選擇多樣化而且創新性強的方法來進行教育,例如可以通過在新課改背景下所提出的分組協作教學方式、情景模擬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來進行教學,使得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富有興趣,從而可以高效開展思政教育。
在課程思政和語文課程有效融合的實踐中,應以立德樹人為基本工作任務,并堅持在教育引導、社會價值引導等方面,語文課教學與思政教育同向并進。矯治學校過分偏重知識傳授,而忽略思想教育引導、價值導向的現狀。通過全面發掘職業院校語文課程中優良傳統文化中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讓學生在知識掌握的同時,也獲得了優良傳統文化中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浸潤和陶冶,促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同頻共振。既要充分發揮思政課的核心作用,也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
語文課程是基礎,不能為了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而破壞了語文知識的連貫性,這讓學生困惑,進而反感。
成功的思政教育一定是無聲勝有聲的。在將課程思政與語文課程相融合的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化于無形,不貼標簽、不生搬硬套,就要依靠生動活潑授課形式、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恰如其分、自然的表達方式,關鍵點是突出育人價值,啟迪學生的思想,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語文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活動,教師的高尚品德、優雅舉止對學生而言是一種無形我召喚,因此,語文教師要在自身專業知識過硬的前提下,不斷豐富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將語文教學、歷史延展和思政教育在課堂上融會貫通,配以靈活的教學方法,進而達到對學生潤物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
《語文規范》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的統一是語文的基礎特色?!睆娬{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睿智?!彼?,在語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課程思政與語文課程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經過實踐研究,總結了如下的幾種途徑。
根據學?,F階段職業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相對不高的特征,在進行語文國家教材的講授時,將課程內容模塊化,進行校本化實施,這樣更易于實現課程內容的豐富化。語文老師充分利用語文教材中每一個模塊的經典作品中包含的傳統美德、人生觀、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等,有效地與思政教育相結合。
4.1.1 精心組織文言文教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古代文學著作凝聚了熠熠生輝的思想精髓,是優秀傳統文化文學精髓的主要載體。如講授《論語》中的《寡人之于國也》時,利用了孟子和梁惠王之間的談話,教師巧妙地介紹“仁政”的具體內容,同時,對一些與之相關的概念和術語,像“仁者愛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加以解釋,讓學生能從中感受到孔子“仁愛”學說的精髓。又如,在《勸學》的教育中抓住了古人勤奮好學、鍥而舍不得的精神,讓學生了解到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去世二千年之后,還有國外的學者推崇的讀書之道正是他的至理名句“鍥而不舍”,使學生深深感悟到了中華民族的燦爛,從而產生對中華民族的熱愛,達到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思政教育目的。
4.1.2 挖掘文學作品思政教育功能
優秀的現代文學作品是提升學生精神境界的重要載體,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幟。但從目前教育實際出發,老師和學生更關注語文的應試能力,所以文學作品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常常被忽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嘗試選用教材中的文章,在體現創作意愿和思考情感的過程中,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教育相結合,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講述老舍、魯迅、郭沫若、曹禺等大文學家的作品時,我們結合作家的生平,向學生介紹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與時代不屈不撓斗爭精神,結合其作品解讀,可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體會這種精神品質,達到品格素質教育的目的。
又如,在講授馬克思《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時,在分析文章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將職業選擇與社會責任相結合,要有心懷天下的使命感,為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提供幫助,形成嚴謹自律的職業信仰,達到信仰教育的目的。
在講授《飛向太空的旅程》一文,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對宇宙的探索熱情高漲,教師順勢引導學生要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夢和強國夢的中堅力量,通過課堂授課沒有條不紊地推廣正能量,達到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
4.1.3 利用語文實踐活動,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后思政活動
職業院校語文教學中,實踐活動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教師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在娛樂中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實現寓德于教、寓教于樂的目的。學校利可組織學生開展詩文誦讀、話劇表演、演講比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既體驗中華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又能弘揚民族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思政實效。
4.1.4 依托傳統節日,推進對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
我國的傳統節日,就內容而言,傳統節日文化涵蓋了天人關系、倫理關系和生命意識我們充分認識傳統節日文化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老師在組織課堂的過程中,能夠以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為基礎,引導學生不斷創新過節形態,擴大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的影響面,比如對春節,我們不僅讓學生了解春節的起源,還要從增進社會團結,提高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這個視角上加以延伸;而對端午節,不但讓學生知道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忠誠氣節,同時進行了生命教育。讓學生體會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真諦。讓學生明白,我們不要重演邯鄲學步,在隆隆的歷史車輪中忘卻了自己從何處走來。
為了更好地將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教師以高教社統一編寫課程內容為主導,以教師的國學素養為基礎,逐漸形成了日日有誦讀—周周有展覽—月月有主題—期期有會演—年年有成果的教學活動模式,并逐漸摸索出了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語文校本教材開發的新途徑。通過對語文實踐活動中開展的經典誦讀等活動進行梳理和歸納,開展活動推進會以及對活動經驗進行總結,促進實踐活動層次得到提升,最后形成能夠達到思政教育目的的校本課程。此校本課程側重于尊重學生發展所提出的“命題”,而不是師資依賴的,即不是教師能開什么課就開什么課,而應是學生發展需求依賴的,也就是學生的發展有什么課程需求,比如,“如何解決學生階段性歷史知識欠缺影響對文學作品內容理解問題”就是一個課程建設的命題。為此,我們結合統編教材,開發了《國學禮儀》《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理想信念、英雄情結等方面的思政教育。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技能在知識傳授中感受中華民族智慧、操守、風骨和胸懷,又能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符合現代發展的新一代中堅力量的人,這就決定了其課程能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只要老師教導得法,并注重營建“書香學校”及“書香氣氛”,學生一定會在祖國燦爛的歷史傳統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自覺地去摒棄那些“淺文化”的內容,從而達到將語文課程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