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雄
廣西旅游規劃設計院,廣西南寧 530000
近年來,中國濱海旅游業發展極其迅速,為我國旅游產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背景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人民的旅游消費需求得到巨大提高,地方政府都將旅游業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抓手。根據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數據顯示,當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83415億元,比2017年增長6.7%。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4%、37.0%和58.6%。濱海旅游業作為我國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濱海旅游繼續保持較快發展態勢,郵輪游艇等新業態旅游成長步伐加快。
相比于國內其他旅游高度發展的城市,防城港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發展旅游業時能借鑒其他旅游城市所出現的痛點問題,避免因旅游發展規劃缺失造成旅游與地產沖突問題,因此指導城市旅游業發展的旅游發展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恰逢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與全域旅游大發展時期的背景下,由于濱海地區國土空間規劃的復雜性與獨特性,造成其旅游發展規劃與內陸其他城市的旅游發展規劃具有很強的差異性:需要統籌陸海用地,彰顯海洋文化,協調城鄉一體化發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處理好多規合一等多種問題。探討防城港市濱海區域旅游開發與旅游空間格局的構建,對其他濱海城市旅游發展規劃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
在濱海地帶,凡能對旅游者有吸引力,具備一定旅游功能和價值,可以被開發利用并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亊物和因素皆可被定義為濱海旅游資源。濱海旅游資源具有可再生性、稀缺性、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和非市場交易性五大特征。根據濱海旅游資源景觀的特點,可以將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分為自然景觀要素、硬質景觀要素和軟質景觀要素三大類型,并往下細分為海岸線景觀、現代構筑物景觀等20個亞類。
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五位一體,獨一無二。五位一體指的是:優質的海洋旅游資源、旖旎的濱海港灣風光、獨特的邊海民俗風情(特別是全國唯一的京族文化)、優越的養生度假環境、豐富的地方物產美食,組成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的一個整體,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是其他任何城市無法復制的。
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不但豐富,而且類型多樣。目前,在旅游客源市場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有京族文化、江山半島旅游度假區、白浪灘景區、京族風景名勝區等,具有開發潛力的資源主要有京族文化和疍家文化等。總體而言,憑借所處的地理區位和擁有的集多元性、獨特性、自然性、歷史性、人文性、風情性、神秘性等于一體的濱海旅游資源,防城港市濱海旅游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
防城港市濱海文化多元,影響深遠。防城港市擁有特別的地緣區位、富饒的物產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多樣的民族集聚,造就了海洋文化、濱海度假文化、邊海民俗文化、疍家漁業文化、京族民俗文化等燦爛多彩的文化氛圍。防城港成功舉辦了開海節、京族哈節等極具影響力的活動,讓更多的人目光聚焦防城港,了解防城港的獨特文化,甚至參與其中。
近年來,中國濱海旅游消費需求繼續呈現擴張趨勢,在我國旅游業發達的省市,例如上海、深圳、大連、三亞等城市,濱海旅游業持續保持穩健增長態勢。雖然濱海旅游業的迅速發展令人可喜,但是與世界發達的濱海旅游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大連以海岸與海洋為主題,以休閑度假和生態旅游為內涵,以濱海風景道為軸線,構建覆蓋大連全域的藍色旅游目的地,將大連打造成為東北亞著名的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廈門積極打造海滄灣海域的串島觀光旅游航線,旅游航線以海滄灣旅游碼頭為出發點,開展包括帆船體驗、海島休閑、游艇觀光、海釣等多項觀光休閑旅游活動,力求打造廈門形象獨特、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高端旅游休閑區,從而打造廈門濱海旅游新名片。
防城港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濱海旅游資源,最突出的是其具有的人文優勢,擁有全國唯一的海洋名族京族,其獨特的京族文化、民俗風情讓防城港市與其他城市都不同。其次,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具有后發優勢,濱海旅游資源都處于待開發狀態,可以充分汲取其他城市旅游發展經驗,避免出現其他濱海城市的發展瓶頸。同樣,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的劣勢也十分明顯,由于濱海旅游開發目前處在初級階段,僅以濱海觀光旅游為主,其濱海旅游產品體系不完善,旅游業態單一,產業規模薄弱,服務設施不健全,市場知名度不高,不能滿足當前全民休閑旅游發展的需要。
防城港市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中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端,“三地兩帶一中心”戰略新布局中一地“北部灣國際濱海度假勝地”和一帶“中越邊關風情旅游帶”的核心位置,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其大陸海岸線584公里,邊境線200多公里。2011年到2019年,防城港市的旅游業,無論是國內旅游收入,還是外匯收入都與游客量同步增長,已經發展成為防城港市的支柱性產業。
《防城港市海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2017—2020年)》根據防城港市岸線的自然屬性、毗鄰海域的海洋功能定位、岸線開發利用現狀和重點用海需求情況,選擇開發利用方向一致或相似、能體現岸線資源最優化利用的海岸基本功能組合,進行功能岸段劃分,將防城港市海岸線劃分為保護岸段、旅游岸段、漁業岸段、港口岸段、建設岸段5類共22個功能岸段。對防城港市濱海旅游項目的策劃、旅游設施布置、海岸線開發的規模和強度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防城港市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16-2025)》將防城港市定位為基本建成“生態宜居城市、海洋文化名市、國際通道樞紐城市、現代工業城市”。規劃海域劃分成綠色屏障、金色海岸、藍色糧倉和多彩經濟四個分區,構建可持續的生態空間、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并實施空間布局管控,維護海洋生態健康、生態安全及生態價值。
在對防城港市濱海旅游資源、旅游條件、旅游產業、旅游功能、旅游文化等進行總結歸納并考慮防城港市未來濱海旅游發展方向的基礎上,將防城港市的旅游形象定位為“國際休閑港灣,濱海旅游勝地”。“國際休閑港灣”主要是闡明防城港市濱海旅游將來主要發展的旅游產品及整個防城港市的旅游主要功能—休閑度假功能。“濱海旅游勝地”突出防城港市的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產品,而且它也點明了整個防城港市旅游發展目標—打造面向東南亞的國際知名的濱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濱海區域未來將是防城港市旅游發展的重點區域,是防城港市養生度假、休閑娛樂等高附加值旅游產品的聚集區域。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構建綠色防城港和藍色海灣。
發展防城港市濱海旅游必須以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基石,以培育品牌和打造濱海重點項目為核心,全面拓展國內外旅游客源。打造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賽事,培育“三月三”等旅游節慶品牌,做大做精全國一流的濱海旅游目的地。
結合防城港市濱海旅游業發展現狀及順應當今濱海旅游的發展趨勢,建立多元化而又富有防城港市地域特色的濱海旅游產品體系。防城港市要依托濱海資源與環境條件以及海洋水文與氣候舒適性條件,結合旅游發展定位,著力構建以“濱海”為特色的核心產品,如濱海觀光旅游產品、濱海度假旅游產品、濱海休閑旅游產品等。同時打造與濱海相適應的重點產品,如濱海運動旅游產品、郵輪游艇旅游產品等。并輔助以其他產品,以完備濱海旅游產品體系,如濱海養生旅游產品、濱海娛樂旅游產品、濱海文化體驗產品、濱海科普教育產品、濱海鄉村旅游產品、濱海攝影旅游產品等。
針對防城港市獨特的“上山下海”自然空間,借鑒生態空間的保育經驗,在堅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同時,提升濱海區域的旅游服務功能。規劃銜接國土空間生態敏感性、三區三線等要求,在生態保護紅線與自然保護地的管理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各類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海洋功能區等規劃管控要求,明確不同區域開發與保護力度。以分區分類的管控為基礎,結合旅游資源的價值評價,識別適宜旅游開發的空間,在可以開發建設的地區進行濱海旅游發展規劃,確保提出的項目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推進自然空間的旅游功能梯度利用。
在岸線主體功能劃分時,依據防城港市現有的旅游資源類型與特征、所規劃的濱海旅游產品、岸段的分布情況,將防城港市濱海岸線空間規劃分為七個功能區:邊關風情區;京族文化區;濱海生態區;濱海娛樂區;都市休閑區;濱海工業區;濱海鄉村區。
邊關風情區主要依托東興市這一邊海旅游名城,以打造中越跨境旅游和跨境產業集群為目標,構建以跨境旅游為主體,以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為支撐的邊境特色現代產業集群體系。將此區域打造為邊關風情為主的旅游服務接待功能區。
京族文化區擁有北侖河口紅樹林保護岸段、北侖河口漁業岸段、金灘旅游岸段3條不同保護等級的岸段。依托江平鎮珍珠灣邊海優美的生態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物植被資源,以濱海美食、濱海休閑度假、海灘觀光游覽嬉戲、濱海體育運動、濱海休閑漁業、濱海康養為主要功能,融入防城港海洋動植物科普、海洋文化科普,從海洋文化體驗、保護的角度出發面向市內外大眾市場,大力發展以濱海風光風情為主體的濱海休閑度假旅游和海洋文化科普體驗旅游。將此區域打造為京族文化游的功能區。
濱海生態區擁有珍珠灣紅樹林保護岸段、珍珠灣漁業岸段、潭吉城鎮建設岸段、金灘旅游岸段4條不同保護等級的岸段。開展濱海旅游的項目設置主要考慮到對珍珠灣紅樹林保護岸段在保護范圍以外,在旅游項目的設置上主要以對環境影響較低的高端生態濱海度假酒店為主。在開發建設以及后期運營的時候,特別注重污水的處理,嚴格禁止濱海度假酒店向珍珠灣紅樹林保護岸段排放污水。將此區域打造成為以濱海娛樂為主題的功能區。
濱海娛樂區依托江山鎮半島優美的生態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物植被資源,以濱海康養、濱海休閑度假、濱海體育運動、濱海休閑漁業、濱海文化體驗為主要功能,融入防城港高端濱海度假產品,引導江山鎮濱海居民建設濱海主題民宿,引進高端酒店品牌打造濱海度假區。
都市休閑區依托防城港市山、海、邊、港等特色資源,結合市區規劃建設以及城市功能的拓展,以“生態、運動、休閑、健康和宜居”為發展理念,依托防城區的濱海歷史文化等特色資源,結合市區新、老街區規劃建設以及城市功能的拓展,對防城江兩岸老街在保留原有形態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充分依托城區原有的資源特色以及原有的豐富業態與新城區園博園、特色小鎮結合。將防城港市建設成為集旅游CBD金融中心、現代服務業、體育旅游業、城市商貿服務、新興產業、城市公共服務、居住生活配套、濱海休閑旅游、歷史文化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都市人文薈萃地,為將來匯聚于此的商務人士、運動健將、高端人才、游客以及城市居民等提供綜合服務功能,建成融觀光、休閑、接待服務、娛樂、文體、購物、餐飲、住宅為一體的高品位都市休閑游功能區。
濱海工業區依托現有企沙鎮工業集聚的條件,吸引高端裝備制造企業入駐,打造集體育裝備工業生產、工業觀光為一體的濱海工業游功能區。近期重點引進郵輪游艇類工業制造企業。
濱海鄉村區依托企沙鎮現有生態和特色鄉村資源,重點挖掘山新、簕山古村、企沙漁港、疍家文化等特色資源,打造集農業休閑、農家樂、漁家樂、民宿、民俗體驗為一體的多點開花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將此區域打造為濱海鄉村游功能區。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濱海旅游發展規劃構建其空間格局時應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強化濱海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彰顯其海洋特色,優化近岸海域空間布局,科學控制開發強度;推動海岸資源綜合開發,按照開發與保護并重原則,加強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推進鄉村風貌振興、優化濱海生態環境質量,營造“生態、文明、和諧、綠色”的環境氛圍,加強近岸海域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促進濱海旅游業健康發展,實現“五位一體”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