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偶然 黃錦英 馬龍窕 劉力熔 張 娟 曾紅艷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貴州興義 562400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農村振興戰略,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指出優先發展農業和農村。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大趨勢。農旅融合是農業和旅游業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借助各自優勢資源、技術等來互相彌補,促進兩個產業共同發展,帶來新的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在重視生態經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農旅融合成為各旅游區域謀求發展的新增長點,得到了國家層面充分的重視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2020年,農業農村部出臺的《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計劃(2020-2025年)》(農產發〔2020〕4號)和《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農規發〔2019〕33號),均對農旅融合給予了明確表述。
農旅一體化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它是在充分尊重農業產業功能的基礎上,合理開發農業景觀和鄉村空間,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消費。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價值鏈的提升和增收鏈的拓寬,可以帶動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和農業升級,從而解決三農問題。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發展迅速,不斷增加的鄉村旅游消費群體已經成為國內旅游的一大亮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融合構建了農村與城市間發展的橋梁,在帶動農民增收的同時推進了城鄉一體化進程,不僅滿足了農村及城市居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兼顧了歷史文化傳承。
興義市旅游資源豐富。長期以來,由于土地破碎、土壤肥力低下,興義農業一直處于高成本、低收入的狀態。興義農業與萬峰林旅游一體化發展之路是貴州省提出的特色農業之路。鑒于此,本研究以集農旅為一體的萬峰林景區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嘗試深度剖析萬峰林景區農旅融合的現狀、面臨的困境,進而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近年來,萬峰林始終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充分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努力挖掘鄉村旅游的潛力。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興義市萬峰林景區結合農業旅游發展,探索出了一些新方法。當地政府不僅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還統籌資金項目,完善基礎設施。按照興義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推進農業“一軸三園多區”的布局,保障了景區傳統水稻油菜種植的田園景觀,精品水果花海園,以及石斛中草藥種植園的發展格局。這些努力使得景區的自然景觀和綜合環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景區的業態也隨之豐富起來,為鄉村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體驗生活和休閑的旅游形式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愛。萬峰林景區以鄉村振興為契機,在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極具特色地推進了景區農旅融合的發展,知名度和吸引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使景區經濟模式轉型升級加快,休閑農業和興義市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與此同時,興義市農旅收入在農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高。2017年,興義鄉村旅游達到500萬人,同比增長16%。2018年,興義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收入超過千萬元。萬峰林已有民宿客棧200余家,農家樂150余家,年接待游客數量非常可觀。可見,興義市農村旅游市場需求旺盛。
在“旅+農”理念下,萬峰林景區探索了各種農旅融合途徑,從區劃功能上看,分為觀光娛樂區、農業園區和特色民俗文化區。觀光娛樂區主要以觀光為主,以民宿、農家樂為載體,利用天然的自然景觀,優美的環境,建筑文化,展現出自己的不同特色,達到城市與鄉村兩種生活狀態,前者充滿著壓力,后者則淳樸自然。農業園區注重保護傳統農業和旅游價值的融合。為了營造獨特的田園風光,萬峰林公司根據農旅融合的設計理念雇傭農民種植不同品種的水稻和油菜花。例如,游客喜愛的“福字場”“八卦場”以及其他網絡名人的“名片”就是這一設計理念的具體體現。與此同時,農業園區設有水果采摘項目,并配有大型多媒體設備,展示現代農業發展之美。它們將農業生產、農產品貿易和旅游休閑相結合,方便游客進行不同形式的體驗。特色民俗文化區主要展示當地的特色民族文化,如八音坐唱、查白歌節等。
興義市旅游業進入了大眾化、產業化的新階段,并發揮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目前,萬峰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清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優勢,使得萬峰林融合了城區、景區、鄉村為一體的特點,城市與景區融為一體,景區與鄉村融為一體,農旅融合發展迅速。2019年,萬峰林街道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上納灰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近年來,萬峰林通過生態環境治理,吸引了大量游客,旅游業帶來的增收能反哺農業,帶動更多的業態發展,隨之帶來的是當地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據中國青年網統計,2016年9月,興義市萬峰林旅游扶貧創新示范區的全部245戶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在興義市率先整體脫貧,成為鄉村旅游引領精準扶貧的成功實例。2018年,萬峰林街道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405元,高于全省4689元,高于全州4920元,高于興義市2327元。
萬峰林整個景區占地面積較大,鮮有遮陽避雨設施,遇到酷暑、暴雨天氣,行人沒有休憩之所;景區未配備充足數量的醫療站、充電站、公共廁所等必要設施,住宿和水電供需要改善。對于絕大部分散客和自駕游游客,到達景區后他們偏向于選擇體驗感較強的活動,如在小商戶處自行租賃電動車逛景區(景區內可自由騎行的區域),到農場種植戶處采摘果蔬等等。對于前者,在必要時他們會需要給電動車充電,對于后者,他們需要如廁等,雖是細小事件,卻體現了安裝這些設施的必要性。要想吸引并留住游客,完善相應的硬件設施是前提。
萬峰林旅游開發的特色是當地的少數民族風情,少數民族文化以及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具有不可替代性,為旅游開發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環境。外來游客的到來增加了當地居民的收入,但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將對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圍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例如,居民長期以來確立的價值觀和信仰被弱化,使得一些傳統的民俗民情面臨被商業氛圍同化的威脅,削弱了民族習俗的特色性和原生性。對當地原有的民族風俗習慣、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將阻礙當地特色農業、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由于旅游項目之間缺乏統一規劃和緊密協調,在產品整合方面存在諸多問題,農旅融合流于表面,大量地區的鄉村休閑旅游僅停留在一般旅游領域,未能體現地方特色。到目前為止,萬峰林景區仍以農家樂為主。農家樂的有效運營受農戶經營能力、資金、設施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一般為低水平重復性設施,客源市場僅為中低端消費市場。不能滿足游客更高端消費的需求,進而導致農業旅游一體化市場畸形發展。另外,當地相當一部分鄉村休閑旅游已成為單一的果蔬采摘活動,尚未發揮特色品牌效應。近年來,休閑農業的規模逐漸擴大,城市游客熱衷于鄉村休閑旅游,這是鄉村的獨特魅力所在,因此,加深農旅的融合程度,增強體驗感是下一步應該重點思考的方向。
由于農業的季節性特點,萬峰林景區農旅結合呈現出“季節性”現象,即游客在某些季節會急劇增加。這將使農業旅游產業鏈脫節,產業鏈周期縮短。另外,在萬峰林景區,村民很少參與旅游活動。游客以觀光休閑為主,為當地創造的有效價值有限。目前,風景區仍在開發中,農產品向旅游產品轉化不足,限制旅游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農業旅游一體化產業發展水平低,特色不明顯,特別是對農耕文化、傳統飲食和農耕經驗的深度挖掘不夠。風景名勝區應發展綜合農業旅游產業鏈,克服季節性問題。
萬峰林風景區具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是我國四大生態環境脆弱區之一。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前往景區活動的人雖逐漸增加,但由于喀斯特環境的脆弱性,人類活動使得喀斯特環境日益惡化,萬峰林景區自然環境、衛生問題也變得十分嚴重,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在景區開發過程中,基礎設施的建設,如修建觀覽車道后給景區帶來大量的污染;游客制造的垃圾和汽車排放的尾氣,在潛移默化中破壞植被和水體,從而加劇自然環境的退化;另外,萬峰林景區居民眾多,產生的生活垃圾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更甚者還會影響游客對景區的整體印象,降低旅游體驗感。
首先,管理處以景區秩序、環衛綠化、門票管理、公廁衛生等為切入點,足量配置具有景區特色的遮陽避雨設施、無障礙設施、休憩設施等實用性強的配套設施,保障公廁正常使用,修復完善景區配套設施。其次,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之中,要依據實際道路情況,確保符合各項道路交通硬指標;在道路建設之中,應當明確路燈、主干道指示牌以及標識;在垃圾處理過程中要保障集中化、分類化處置,確保農村地區保持環境優良。再次,旅游景區的各項安保措施,絕不能馬虎。在旅游景區之中,配備足夠的安全員、消防員和救生員,并且安全員最好能夠日夜巡邏,在景區有水的區域,消防員和救生員要全天候堅守崗位,并且暑期游客比較多的情況下,要增派救生員。每星期定期檢查景區內的各項公共設施,發現問題及時維修,杜絕任何安全隱患。最后,設立長期志愿服務崗、黨史學習教育宣傳墻、景區臨時食堂便民服務中心、便民休閑驛站,進一步提高游客體驗感,豐富景區服務內涵,營造舒適和諧的景區環境。
萬峰林旅游開發的特色是當地的布依族風情、少數民族文化,布依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具有不可替代性。黔西南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我們可以把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民俗藝術作為游客的引導,充分挖掘當地農村農業文明、鄉村人文和民俗特點,以此塑造少數民族村落的品牌。再通過開發當地少數民族的農村農業展示、民俗技藝、時令民俗、節日活動、民俗歌舞等農村旅游觀光活動,進一步擴大農村旅游觀光的人文內容,使游客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防止商業化帶來的民俗文化被弱化的問題。
萬峰林旅游產品的規格不高,旅游者在享受旅游產品時大多數情況下是被動接受的。提升旅游產品的規格,就是要打造旅游者能夠參與其中的旅游產品。在農旅產品開發層面上,可以在夜間增加活動和表演,進一步提升游客留宿意愿,拓展“農旅融合”空間;在節假日如國慶、寒暑假等假期,舉辦一些大型實踐活動,在幫助人們鍛煉身體、放松身心的同時,還能增加景區的人流量;還可以舉辦“迎國慶慶豐收”稻田文化節系列活動,如稻田捕魚、趕鴨子、稻田迷宮、手工DIY等活動。在營銷層面上,將萬峰林街道各村的特色進行集中放大展示,注重打造自己的產品品牌,擴大營銷覆蓋面,通過提升品牌營銷效果,從而提升市場競爭力。同時,在農旅體驗感層面上,要挖掘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享受到的不僅是悅目悅耳,更能體驗到悅心、悅意,讓旅游者從心靈上受到教育、震撼,這就需要對旅游產品進行深度地加工、組合。旅游產品的包裝也不容忽視,經過精心包裝的旅游產品可以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
突破季節性問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要有合適、優質的旅游產品供不同的消費者選擇。資源的開發需要在保護的基礎上堅持市場導向,才能實現發展的可持續。在整合資源的基礎上,以農事體驗、農事科普、文藝展演等方式開發農耕文化項目,針對市民周末游、親子游設置相應親子路線及相應打卡點,為他們提供沐浴陽光、探索農作物生長和感受農耕文化傳承的平臺。針對游客短途游可整合周邊資源,發展2-5天短期游項目,讓游客居住在萬峰林,感受萬峰林農業種植文化和鄉風民俗。針對康養型旅客,可開發居住在萬峰林、參與農事生產體驗的旅游項目,讓康養型游客既可以感受萬峰林的自然風光、呼吸萬峰林的新鮮空氣,又能參加一些農業生產活動,讓其有自給自足的收獲感。另外,雇傭當地居民勞作,并根據他們的專業知識和知識體系進行分工,令其在不同的時節種下不同的農作物或經濟作物,如花海的種植。開發和挖掘在不同季節可賞玩的旅游資源,完善設施,使不同季節可以有不同的玩樂,這樣季節的變換也不會太影響旅游景區的游客量,不僅能夠破解景區的季節性問題,還能使更多的村民加入旅游產業中,提高經濟收入。
針對當前萬峰林景區顯現出來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涉及萬峰林景區農旅融合的自然效益、社會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等方方面面。萬峰林景區環境容量小,抗干擾能力弱,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喀斯特風景名勝區生態環境承載力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評價體系主要從自然環境承載力、社會環境承載力和生態環境承載力三個方面制定,以確定景區生態活動的發展強度,在保護生態系統的同時,注重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上文對興義市萬峰林的簡單分析,不難發現,萬峰林旅游業的發展是興義市整體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萬峰林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整體的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時代發展的需要。萬峰林應繼續以旅游發展為主線,保護好生態環境,開展好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與此同時,激發老百姓對旅游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升萬峰林景區的影響力、滿意度和知名度,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