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建 陳 丹 周發明
1.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208;2.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湖南婁底 417000;3.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長沙 410205
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及需求的多樣化,對鄉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勢在必行。鄉村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鄉村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湖南婁底雙江鄉村旅游產業多年來在產業融合方面的探索與實踐,為產業融合賦能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鄉村旅游是基于田園風光、農耕文化、民俗風情、農家生活等資源條件,開發滿足人們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方面需求的一種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的特征如洛薩、帕博(2007)所指出的,即旅游地域鄉村性、旅游目的生態性和旅游時間短暫性。鄉村旅游必須包含三個關鍵要素:鄉村生態、鄉村文化和旅游功能,特別是要能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需求。
隨著旅游市場的日益繁榮,產業融合助推旅游產業升級,成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旅游經營者關注的焦點。最早提出產業融合觀點的是美國學者Rosenberg(1963),他把機械工具等產業發展史上的部分機械技術應用于其他產業生產的現象,稱之為“技術的融合”。產業融合就是各產業間技術的滲透、延伸以及重組的現象,這種融合也就是各產業間技術的相互替代及互補,并形成了“需求替代性融合、供給替代性融合、供給互補性融合、需求互補性融合”四種類型。產業融合是一個不斷推進和升華的動態發展過程,即從技術融合到產品和業務融合再到市場融合進而是產業融合。旅游產業融合是指旅游業與其他產業進行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最后產生新業態和新產品的過程。旅游產業融合大致有四種路徑,即產業間的功能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和市場融合。產業融合是鄉村旅游實現產業升級的有效路徑,將鄉村景觀、農耕文化、鄉村民俗同休閑旅游有機融合,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生態、生活、旅游、教育等多種功能,滿足人們增收、休閑等多種需求,農旅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休閑農業提升了鄉村旅游的品質,促進了鄉村旅游的高質量發展。
1 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外部動力
(1)政策制度支持。政府管制政策和相關規劃對旅游產業融合具有推動作用。在我國計劃經濟時代,旅游沒有被當作產業形式看待,只是用于外事接待;近幾十年來,旅游業得到重視,成為許多地區重點發展產業,旅游產業融合得到了政策制度支持,《2009年中國旅游經濟藍皮書》中提出:“國家提倡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大力培育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戶外活動。”國家推出的一系列有關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政策,促進了產業融合賦能鄉村旅游發展。
(2)技術進步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是推動旅游產業融合的直接動力。新技術的應用通過要素配置的解構與重構,建立新的要素配置組合,實現行業間的技術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最終實現產業的融合;新技術的出現為旅游業融合提供技術基礎,如農業技術創新促進了農旅融合,信息技術的應用使文旅融合得到快速發展。因此,技術進步為鄉村旅游的產業融合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3)市場需求升級。隨著閑暇時間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們對旅游的需求也不斷升級,使旅游業逐漸走上產業融合之路,出現了新的旅游業態,如農業旅游、工業旅游、體育旅游。鄉村旅游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應運而生,并通過產業融合為旅游者提供更豐富、更有創意的旅游產品,以滿足旅游者的物質需求和情感訴求。
2 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內生動力
(1)經濟效益最大化。為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促使旅游產業不斷尋求新的要素配置方式來提高產業經濟效益,促進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間要素的流動,從而實現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
(2)提升競爭力。在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中,保持并提升自身優勢是旅游經營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根據價值鏈理論可知,企業若能打破行業常規,改變價值鏈條,就可以獲取成本優勢或者差異化優勢。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融合、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與休閑體育產業的融合,本質上就是通過價值鏈鏈條改變,實現競爭優勢的增強。
(3)創新發展。熊彼特指出,創新是從生產過程中內生出來的。他認為經濟生活中的創新和發展并非從外部強加而來的,而是從內部自行發生的變化。鄉村旅游產業通過產業間的要素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產業融合這種創新方式,可以獲得高質量發展。
1 資源融合
資源融合是旅游產業融合的基礎。鄉村旅游通過與其他產業的資源融合,可實現產業功能拓展,豐富產品類型,滿足多樣化的旅游需求。如鄉村旅游與農業的資源融合,形成多休閑農業,使得鄉村旅游業和農業兩大產業都得到價值增值和價值附加。
2 技術融合
不同產業間技術的滲透,將原本不屬于同一產業的活動環節滲透到另一產業中,從而相互融合形成新型產業的功能,這就是技術融合。鄉村旅游通過引入其他行業相關技術,可以形成新型旅游業態,技術型融合為旅游業的創新提供技術支持,也為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3 市場融合
相關產業與旅游業進行融合,形成新的旅游業態。海南的博鰲,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因“博鰲亞洲論壇”的舉辦而舉世皆知,形成了會展旅游的新業態;海南三亞市,房地產業與旅游業的市場融合,形成獨特的地產旅游新業態,促進了當地旅游業和房地產業的發展。
4 功能融合
功能融合是以兩個及以上產業間類似功能作為其融合切入點,使產業在某項具體功能上得以強化和凸顯。傳統鄉村旅游活動如觀鄉村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吃農家飯等,已通過與其他產業的功能融合,逐漸向體驗、養生、體育、科普、娛樂、教育等多種功能延伸。鄉村旅游的功能融合,是通過鄉村旅游產品與其他服務功能的整合來實現的,如鄉村旅游+教育、鄉村旅游+養生、鄉村旅游+體育等。鄉村旅游的功能融合創新,形成了鄉村旅游新業態,豐富了鄉村旅游產業內涵,實現了鄉村旅游產業的價值提升。
5 文化融合
鄉村源遠流長的農耕文明及厚重淳樸的鄉風文明等都是鄉村獨有的寶貴財富,將鄉村文化融入鄉村旅游,實現“文化+旅游”的融合,能挖掘鄉村文化價值并賦能鄉村旅游。“文化+旅游”融合的實現過程也是一個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過程,同時也是對鄉村文化加以篩選過濾和不斷優化的過程。
雙江位于湘中婁底城郊,旅游資源豐富,典型的自然景觀有洪家山森林公園、雙江水庫、圣仙洞、萬家花海等,典型的田園觀光有茶園、清橋百畝金銀花、洪山百畝百合、坪底桃園等,特色農業有稻田養魚、藕田養魚、湖面特色水產養殖以及菜、果、中藥材作物栽培,有10多家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特色農業基地。此外,還有紅色教育基地—紅軍將領賀國中烈士故居。近幾年來,通過產業融合實踐,雙江鄉村旅游發展迅速。雙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主要有以下形式。
1 鄉村旅游與傳統農業的融合
鄉村旅游的游客,往往憧憬鄉村的自然面貌和生活狀態,希望看到農村景、吃到農家飯、體驗農家活。在雙江鄉,游客在清橋村可以在果園里種果樹、在菜園里種菜;在新莊村,游客可以背著竹簍去茶園采茶,在村民的指導下體驗揉捻、炒干、殺青等茶葉制作工藝。通過設計巧妙的鄉村活動,游客們“吃”原汁原味的農家美食,“住”富有特色的農舍村居,“購”原生態菜、果、手工藝品,“賞”鄉村的田園風光、村居風情,將“吃”“住”“行”“購”“賞”等旅游服務與傳統農業進行了融合。
2 鄉村旅游與特色文化的融合
雙江的鄉村旅游產品,融入了當地特有的傳統農耕文化及歷史文化,讓游客通過體驗,感受并形成獨有的文化印記。以洪山村、萬家村鄉村為例,通過當地特有的釀酒、臘味制作等活動,增加了游客的體驗感、參與度;區域特色文化如武術表演、舞龍等,也與旅游產品進行融合,實現了旅游產品的增值。
3 鄉村旅游其他融合模式
旅游與體育融合,開發了洪家山森林公園的徒步、公路自行車、體育旅游山地車、露營等集生態、綠色、自然、環保、低碳于一體的融合項目;旅游與教育融合,開發了洪家山紅軍虎將賀國中故居的紅色教育旅游和洪山村法治文化廣場的“普法、廉政”教育旅游,這些旅游項目傳遞了紅色正能量,助力鄉村振興。
1 融合發展的管理基礎滯后
雙江鄉鎮一級沒有獨立的鄉村旅游管理機構,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管理,旅游發展規劃滯后于雙江當下鄉村旅游的發展需求,且操作性不太強。相關管理制度尚不健全,項目和示范點的確立、景點標準等方面都沒有具體的標準,難以對鄉村旅游產業進行規范管理和引導。
2 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雙江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如村莊道路狹窄且缺乏公共停車車位,沿路及各旅游景點的垃圾桶很少,公共廁所更是罕見,各旅游景點的標識標牌太過簡單且不易辨別,很多配套設施沒有得到及時的養護和更換,服務設施檔次較低,不能滿足游客對衛生、安全及醫療方面的需求。
3 融合發展的特色資源挖掘不夠
雙江特色旅游項目缺乏深度開發,創新性不足。例如,洪山村的藥材基地和果園,只是單純地將藥材和水果向游客進行出售和提供自助采摘,沒有深度挖掘產品的價值,農業資源沒有深度融入進來,未能挖掘出應有的內在旅游價值。
雙江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全域旅游發展路徑,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促進雙江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農旅深度融合就是通過資源整合和產業交叉融合,打破農業和旅游業的原有邊界,形成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業態,把傳統的農業生產活動轉化為面向旅游者的農事體驗活動,如農作物栽培與采摘、稻田抓魚抓蝦等,以此來提高游客的參與度和體驗性,喚起游客的鄉愁記憶,提高游客的體驗感和滿意度。
文旅融合,深度挖掘當地特有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節慶文化、山水文化、飲食文化、農耕文化,建設雙江農耕博物館和農事活動體驗園,將文化產業融入鄉村旅游項目,打造雙江鄉村文化旅游新業態。
康養市場前景廣闊。康養產業內涵豐富,包括體育運動產業和健康養生產業。雙江依山傍水,自然資源優越,清新的空氣和鄉村景觀,為鄉村旅游與體育、康養產業的融合提供了良好條件。開發花海基地、登山游步道、公園自行車賽道,建立集旅游、觀光、度假、養生、戶外體驗一體的森林養生基地、森林氧吧、美麗農莊,可全方位促進雙江康旅融合發展。
隨著教育的改革,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也在不斷升級創新。如戶外學習,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和感悟獲得課堂難以提供的教學效果。雙江鄉村的動植物資源豐富,名人故居以及歷史悠久的田間耕作技術,都可以開發為學生戶外學習的資源和內容。
在全域旅游的基礎上,通過實行“走出去”戰略,積極利用區域資源優勢,實行跨區合作。連接好湖南省旅游規劃的兩條旅游線路,即長沙—花明樓—灰湯溫泉—洪家山森林公園—湄江風景區,長沙—韶山—水府廟濕地公園—洪家山森林公園,實現旅游產業鏈優化升級。
產業融合賦能鄉村旅游發展,是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產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強勁,融合要素完備。婁底雙江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應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借助資源、市場、技術、功能、文化等要素,深化農旅融合、文旅融合、教旅融合、康旅融合等產業融合,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推動旅游產業鏈的優化升級,實現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