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昱樵

“膠囊計劃”中,《界》探討的是人智能的道德邊界,作品在科技文明發達的都市背景下融入大量陰陽八卦等傳統文化元素,播出后頗受好評。
《界》講述未來科技時代下,一個名叫李未的女孩作為實習助理去參加人工智能試驗;然而意外發生后,她需要在人工智能系統的生死脅迫下做出抉擇:是否要讓機器人凌駕于人類之上。
《界》的主創團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們想挑戰擁有“中國味”的國風科幻題材,同時不希望中國風的結合只是流于表面一一在視覺上堆砌中國傳統元素,所以在前期策劃時,他們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原有故事內核中融入傳統文化內涵,在故事精神上和中國傳統哲學接軌。
據主創團隊介紹,《界》的原故事;探討了人王智能科技發展與人性道德的關系,他們就想到運用《易經》易卦的元素,“在某種角度上,易經64卦的推算跟電子計算機的二進制算法很相似。所以在一些視覺元素上,包括計算機代碼的呈現,都會運用易經卦象作為主要元素”。傳統哲學的思想方面,主創團隊選擇在服務器系統啟動時閃現卦象,對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思想。
被問及高品質科幻類型作品需要具備哪些要素時,一主創團隊表示,不管是什么題材,只要是故事片就應該先做好主題表達、講好故事。對于科幻題材,要構建邏輯穩定的世界觀,即便這個世界來源于架空想象。因為許多科幻題材的觀眾會糾結:片中的科幻邏輯有沒有說服力,所以科幻題材更多時候在努力說服觀眾。這就對劇本提出很高要求,“怎么推敲,怎么設置反轉,怎么留下想象空間,這些要符合大部分人的邏輯”。
此外,在《界》的主創團隊看來,目前中國動畫的制作已經處于較高水平,如巢放在世界市場上對比,更多還是需要內容、故事和創意方面的投入,“對于動畫,大家可能首先關注的是視覺呈現,其實更重要的還是如何打磨根基、講好故事,動畫作為一門比較專業的行業,應該更加沉下心來去對待”。▲
環球時報202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