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鵬 黃卓坤 張勛連
(1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人民醫院 寧都 342800;江西省宜春市中醫院 宜春 336000)
周圍性面神經炎屬于急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患病后面部肌肉會出現偏癱癥狀,引起面部肌肉群運動功能障礙,同時伴有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味覺及聽覺異常等表現,對身體健康具有一定損害[1~2]。目前,降低炎癥反應、營養神經等為治療的主要目的,雖然能夠使患者面部水腫程度得到緩解,降低炎癥反應,但在改善面部肌肉運動功能障礙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神經炎屬“吊線風、口眼歪斜”等范疇,自身正氣不足,外邪侵襲陽明、少陽脈絡為主要病因,治則以扶正固本、活血通絡、祛風散寒為主[3~4]。牽正散屬于純中藥藥物,能夠起到助陽化氣、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利于改善面部血液微循環,加快炎癥介質及疼痛介質的消散,加快偏癱癥狀的緩解[5]。肌內效貼是一種對人體軟組織貼扎的治療方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促進軟組織腫脹及疼痛問題的緩解,恢復面神經功能[6]。本研究探討牽正散、肌內效貼聯合西藥常規治療周圍性面神經炎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寧都縣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共計6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33例)與對照組(33例)。其中,觀察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20~60歲,平均(40.67±5.48)歲;病灶部位,左側17例,右側16例;病程3~9 d,平均(6.45±1.44)d。對照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20~59歲,平均(40.62±5.45)歲;病灶部位,左側16例,右側17例;病程3~8 d,平均(6.37±1.4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NDXYY-2020019)。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神經病學》[7]中關于周圍性面神經炎的西醫診斷標準,經CT、肌電圖等影像學檢查確診;(2)符合《中醫內科學》[8]中關于風痰入絡證的中醫診斷標準,癥見口眼歪斜、抬眉無力、語言不清,伴有聽覺異常,亦可見舌苔薄白、脈浮數;(3)首次發病治療;(4)發病時間未超過10 d;(5)認知功能無異常,精神狀態較好;(6)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外傷、腫瘤等原因導致的面神經炎;(2)其他疾病導致口歪眼斜、語言不清等癥狀;(3)存在肌內效貼禁忌證;(4)對牽正散過敏;(5)入院前使用抗炎、消腫、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6)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的婦女。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藥物治療。采用甲鈷胺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57823)0.5 mg靜脈滴注,每日1次;醋酸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45020147)口服,第1周每天2次,每次20 mg,隨后將用藥劑量改為每2天減少5 mg,直至停藥。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牽正散治療。組方:僵蠶、川芎各12 g,防風10 g,白附子9 g,全蝎、地龍各6 g,甘草3 g。加水1 000 ml煎煮至300 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50 ml。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肌內效貼治療。(1)口眼歪斜。將“爪”形貼布固定于耳屏前方,通過自然拉力粘貼各側貼布,將上側、中側、下側尾端分別貼于眉上方、迎香穴及嘴角下方。(2)眼瞼閉合不全。囑患者仰臥、閉眼,將“Y”形貼布固定于瞳子髎穴外1.5 cm處,通過自然拉力粘貼各側貼布,將側尾端貼布粘貼于眼眶上緣,囑患者睜眼,將下側尾端貼布粘貼于眼眶下緣。(3)額紋變淺或消失。將“爪”形貼布固定于眉頭與發跡上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二交界處,通過自然拉力粘貼各側貼布,將左側、中間及右側尾端貼布分別貼于攢竹穴上1 cm、魚腰穴上0.5 cm、絲竹空穴上1 cm。兩組均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痊愈,額紋出現,舌前味覺恢復,面部肌肉運動正常,影像學檢查結果正常;顯效,額紋出現,舌前味覺基本恢復,面部肌肉運動改善,影像學檢查結果基本正常;有效,舌前味覺有所恢復,面部肌肉運動及影像學檢查結果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中醫癥狀積分: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中醫癥狀(惡風寒熱、頭暈頭痛、口眼歪斜、嘴角流涎、舌強語謇、額紋消失等)進行評分,每個項目最低分為0分,表示癥狀完全消失;最高分為10分,表示癥狀嚴重,得分與癥狀嚴重程度呈正比。(3)面神經功能:治療前及治療1個月后使用多倫多分級評分法(TFGS)[8]進行評估,量表采用百分制,0分表示面部神經完全麻痹,100分表示面部神經功能正常,TFGS評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以[例(%)]描述,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中醫癥狀積分及面神經功能)采用(±s)描述,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75.76%(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口眼歪斜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惡風寒熱治療前 治療后頭暈頭痛治療前 治療后2.34±0.72*4.45±0.93*10.306 0.000組別 n 嘴角流涎治療前 治療后33 33 t P 8.64±1.37 8.59±1.32 0.151 0.881 2.47±0.68*3.85±0.85*7.283 0.000 8.83±1.34 8.79±1.28 0.124 0.902 2.04±0.63*3.96±0.89*10.115 0.000 9.21±2.78 9.18±2.82 0.044 0.965額紋消失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舌強語謇治療前 治療后33 33 t P 8.74±1.45 8.67±1.51 0.192 0.848 2.20±0.67*3.53±0.82*7.215 0.000 9.05±1.68 8.99±1.33 0.161 0.873 2.15±0.64*3.83±0.86*9.003 0.000 8.82±1.41 8.79±1.45 0.085 0.932 2.54±0.71*3.91±0.89*6.913 0.000
2.3 兩組面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TFGS評 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FGS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TFG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TFG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對照組33 33 27.202 14.956 0.000 0.000 t P 38.64±6.31 38.59±6.24 0.032 0.974 83.76±7.14 62.58±6.78 12.357 0.000
周圍性面神經炎又稱周圍性面癱,具有起病急、發病率高的特點,主要集中于春秋季發生,發病人群不局限,發病原因尚未明確,但與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炎癥反應存在密切關系,患病后以面部肌肉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出現額紋消失、無法閉目、鼻唇溝變淺、無法鼓腮等問題,不僅會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還會使患者產生自卑心理,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9~10]。中醫認為,周圍性面神經炎屬“中風、面癱、口僻”等范疇,因正氣不足、脈絡空虛、營衛失調,加之外邪入侵,而致經脈瘀阻、肌膚失養,最終形成面肌癱瘓,治則以活血通絡、補中益氣為主[11]。
目前,周圍性面神經炎臨床常使用西藥進行治療,例如抗炎藥物、抗生素等,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液循環,降低機體炎癥反應,抑制病情發展,但長期使用容易產生不良反應,無法達到理想效果[12]。牽正散屬于純中藥藥物,由多種藥物煎煮制成。其中,僵蠶可息風止痛、化痰散結;川芎可活血行氣、祛濕止痛;防風可祛風止痙、勝濕止痛;白附子可燥濕化痰、解毒散結;全蝎可熄風鎮驚、通絡止痛;地龍可清風疏熱、通經活絡;甘草可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可共同發揮活血通絡、扶正固本、熄風止痛的作用[13]?,F代藥理學研究[14]發現,牽正散能夠有效抑制帕金森小鼠震顫癥狀,促進運動障礙的改善,加快關節震顫及肌肉痙攣的緩解,還可對神經生長因子產生刺激,降低炎癥反應對面神經造成的損害。肌內效貼屬于新型外治法,使用的肌內貼布是一種透氣膠帶,具有超薄、彈性高、防水性好的優勢,與傳統貼布存在一定差異。該貼布能夠根據使用者實際需求確定其形狀,使其完全貼合于人體的關節形狀與肌肉走向,具有較高的靈活度。肌內效貼使用的膠水為醫用亞克力膠,不僅能夠降低過敏風險,還可有效促進疼痛的緩解,改善血液循環,增加淋巴回流,放松肌肉組織,改善肌肉水腫問題[15~16]。
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3.94%,高于對照組的75.76%。究其原因,白附子具有抗炎、抗菌的作用,全蝎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防風具有抗炎、抗驚厥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加快癥狀消失及神經功能恢復,提升治療效果。肌內效貼能夠擴大肌肉與皮膚之間隙,增加淋巴回流,加快面部神經水腫問題的改善,促進本體及皮膚感覺的恢復,增強神經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面部致炎因子及疼痛介質的消散,促進面部疼痛問題的緩解,加快面部肌肉力量的恢復,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17~18]。治療后,觀察組中醫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肌內效貼應用于周圍性面神經炎的治療中,能夠促進面部肌力增強,促進肌肉收縮,對口角歪斜問題進行有效糾正,加快額部肌肉功能的改善。根據患者肌肉走形,將“爪”形貼布貼于患者額前,能夠使額肌受到刺激,改善額肌的運動功能,加快額紋恢復;將“Y”型貼布貼于面部,能夠收縮面部肌肉,使其逐漸向貼布基部靠近,對口角歪斜問題進行糾正;加之牽正散能夠發揮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的作用,有利于對大腦微循環發揮調節作用,促進血管通透性增加,加快毛細血管血流速度,加快面神經功能恢復,進一步糾正口外眼斜等問題,促進中醫癥狀評分降低[19~20]。此外,治療后觀察組TFGS評分高于對照組,這是因為牽正散能夠有效阻斷神經元損害,調節腦內神經遞質含量,改善大腦血液微循環及神經水腫問題,促進神經元興奮性增強,加快神經元修復,進一步改善神經功能[21~22]。聯合肌內效貼能夠促進患者面部血運情況的改善,緩解肌肉軟組織腫脹、疼痛等問題,促進感覺輸入的加大,使大腦認知被有效激活,促進神經元興奮性增強,改善肌肉記憶及相關狀態,激活自身感覺、認知及運動系統,促進康復過程中良性循環的形成,從而加快神經功能恢復[23~24]。
綜上所述,周圍性面神經炎患者給予牽正散聯合肌內效貼聯合西藥常規治療,能夠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中醫癥狀積分,加速面神經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