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萍 張貴蘭
(1江西省于都縣人民醫院 于都 342300;2江西省于都縣第三人民醫院 于都 342300)
輪狀病毒性腸炎(RVE)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腸道疾病,主要由于輪狀病毒感染所引起,通過呼吸道、接觸等途徑均可進行傳播,而嬰幼兒機體發育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襲,導致疾病的發生[1]。目前,酪酸梭菌二聯活菌在RVE的治療中較為常用,雖然能夠維持腸道菌群平衡,緩解臨床癥狀,但單純用藥的效果并不明顯[2]。中醫認為,RVE因脾胃陽氣不足、內生濕濁所致,治則以清熱祛濕、理氣止瀉為主[3]。醒脾養兒顆粒是一種中藥制品,能夠發揮健胃消食、行氣止痛之功效,有利于降低腸道炎癥反應,減輕腸道黏膜損傷,促進腸道微環境的改善[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RVE患兒給予醒脾養兒顆粒與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聯合使用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醫院收治的62例RVE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1~6歲,平均年齡(3.25±0.87)歲;腹瀉次數4~8次/d,平均腹瀉次數(6.43±1.24)次/d;脫水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分別為10例、17例、4例。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3.19±0.85)歲;腹瀉次數5~8次/d,平均腹瀉次數(6.48±1.26)次/d;脫水嚴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分別為11例、15例、5例。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YDX-192020)。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西醫符合《實用兒科學》[5]中RVE的診斷標準,大便RV病原檢測結果呈陽性,均存在腹瀉、嘔吐等癥狀;均符合《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6]中RVE的中醫診斷標準,均為脾虛型泄瀉證,癥見大便稀溏、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苔薄白,脈緩弱;患兒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腸穿孔者;合并腸系膜淋巴結炎者;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者;入院前已使用抗炎、抗病毒藥物治療者;患有精神系統性疾病,依從性較差者;患有先天性疾病(先天性心臟病等)者;嚴重營養不良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實施常規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治療,積極對患兒體溫進行控制,給予口服蒙脫石散(國藥準字H20093375)對腹瀉進行控制,1 g/次,3次/d。在此基礎上,對照組給予酪酸梭菌二聯活菌散(國藥準字S20020014)治療,溫水沖開后口服,1袋/次,2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醒脾養兒顆粒(國藥準字Z20025415)治療,溫水沖開后口服,1~3歲患兒為1袋/次,2次/d,4~6歲患兒為1袋/次,3次/d。兩組均連續服藥1周。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惡心嘔吐等癥狀消失,無發熱,大便性狀正常,排便次數≤2次/d,判定為痊愈;上述癥狀明顯緩解,大便性狀可成形,無發熱,排便次數≤2次/d,判定為顯效;上述癥狀有一定緩解,無發熱,大便性狀基本成形,排便次數2~3次/d,判定為有效;上述癥狀依舊存在,大便性狀異常,每天排便次數在3次以上,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判定為無效。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癥狀改善情況:治療1周后對兩組癥狀(發熱、嘔吐、腹痛、腹瀉、脫水等)改善時間進行觀察、記錄。(3)菌群水平:治療前、治療1周后采集兩組患兒晨起糞便標本1 g,分別采用Wang RF法及熒光分析法對標本中菌群DNA及倡導菌群(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大腸埃希菌)數量進行測定。(4)炎癥介質水平:治療前、治療1周后分別采集3 ml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靜置于室溫內20 min后對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轉速為3 000 r/min,半徑為10 cm)處理,10 min后取出上清液,對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C反應蛋白(CRP)水平進行測定(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較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s)

表2 兩組癥狀改善情況比較(d,±s)
組別 n 發熱 嘔吐 腹痛 腹瀉 脫水觀察組對照組31 31 t P 1.45±0.42 3.08±0.87 9.394 0.000 1.24±0.36 2.36±0.69 7.720 0.000 2.17±0.65 3.64±1.04 6.674 0.000 2.43±0.74 3.86±1.12 5.931 0.000 1.35±0.38 2.69±0.74 8.969 0.000
2.3 兩組菌群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數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數量均增加(P<0.05),且觀察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數量較對照組更多(P<0.05)。見表3。
表3 兩組菌群水平比較(log10nCFU/g,±s)

表3 兩組菌群水平比較(log10nCFU/g,±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大腸埃希菌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雙歧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乳酸桿菌治療前 治療后31 31 t P 5.21±1.18 5.18±1.20 0.099 0.921 9.72±2.87*7.50±2.14*3.453 0.001 5.22±1.19 5.20±1.22 0.065 0.948 9.58±2.85*7.34±2.08*3.535 0.001 6.43±1.43 6.34±1.38 0.252 0.802 9.25±2.36*7.45±2.13*3.152 0.003
2.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2、IL-6、IL-10、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2、IL-10水平均升高(P<0.05),IL-6、CRP水平均下降(P<0.05),且觀察組IL-2、IL-10水平更高(P<0.05),IL-6、CRP水平更低 (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IL-2(pg/ml)治療前 治療后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IL-10(pg/ml)治療前 治療后31 31 t P 37.23±4.86 37.18±4.81 0.041 0.968 74.25±6.34*51.86±5.79*14.519 0.000 18.38±3.43 18.31±3.39 0.081 0.936 9.36±2.34*13.42±2.87*6.104 0.000 21.45±3.05 21.39±3.01 0.078 0.938 51.04±5.64*41.33±4.58*7.441 0.000 56.67±5.88 56.59±5.92 0.053 0.958 24.74±3.02*35.37±3.41*12.993 0.000
RVE是一種季節性腸炎,秋冬季好發,以嬰幼兒為主要發病人群,患病后可見腹瀉、嘔吐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隨著腹瀉次數的增加,還可能引起脫水,誘發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并發癥,危及患兒生命。目前,益生菌在RVE的治療中較為常用,如酪酸梭菌二聯活菌等藥物,能夠在殺滅病原菌的同時,產生酶類物質及維生素,有利于加快為胃腸蠕動,改善患兒腸道吸收及消化功能,改善腸道微環境,減輕腹瀉等臨床癥狀[7~8]。但單一使用時效果局限,全身癥狀改善效果并不理想。
RVE屬中醫“泄瀉”范疇,脾胃虛弱、濕寒交替為主要病因,加之外感淫邪,而致厭食便溏,治療的關鍵在于健脾消食、和胃止瀉[9]。醒脾養兒顆粒中山梔茶可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一點紅可清熱祛濕、解毒消癰;蜘蛛香可消食止瀉、行氣止痛;毛大丁草可清熱祛濕、理氣止痛。以上藥物共同使用,能夠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作用[10]。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醒脾養兒顆粒的成分中有甘草鋅,是鋅與甘草根中所提取的物質結合形成的制劑,具有修復腸道黏膜上皮組織的作用,有利于減輕細胞損傷,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消化功能恢復,且還可對組胺類的物質發揮抑制效果,有利于糾正鈉潴留狀態,改善因腹瀉引起的電解質紊亂現象,糾正脫水問題[1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77%)與對照組(80.65%)相比,前者更高。究其原因,醒脾養兒顆粒與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聯合治療能夠使補體系統被激活,恢復腸黏膜完整性及屏障功能,降低腸道損傷,增強腸道代謝功能,緩解腹瀉等臨床癥狀,促進臨床療效提高[12]。
本研究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更短。究其原因,醒脾養兒顆粒與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聯合治療能夠恢復患兒胃腸運動力,使胃運動節律性進一步增強,加快有害菌的排出,抑制病毒活性,調節胃腸激素,加快病情改善[13];而且醒脾養兒顆粒中山梔茶、毛大丁草等成分能夠使小腸的異常發酵被有效拮抗,減少腸道積氣,糾正腸道痙攣狀態,使其始終保持松弛,減輕對腸道黏膜造成的損傷,保證黏膜完整,避免體液過度丟失,加快癥狀緩解[14]。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大腸埃希菌數量與對照組相比,前者更多。究其原因醒脾養兒顆粒與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聯合治療能夠與益生菌共同在腸道中存在,減少腸道內氧氣,對腐敗菌的活性進行抑制,減少其生長、繁殖,改善腸道內部環境,平衡腸道菌群[15];而且醒脾養兒顆粒中一點紅能夠對厭氧菌的繁殖進行抑制,減輕細菌對腸黏膜的影響,增強腸道屏障功能,減少病原菌的侵襲及有害菌繁殖,改善腸道菌群構成[16]。
炎癥介質參與RVE的發生與發展,與腸道黏膜損傷程度存在密切關系[17]。其中,IL-2主要由T輔助細胞所分泌,能夠調節機體免疫應答,修復腸道黏膜損傷;IL-6作為一種炎癥遞質能夠在炎癥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會使腸黏膜處于炎癥狀態,加重黏膜損傷;IL-10作為一種免疫介質,可使炎癥遞質的釋放被抑制,改善腸道炎癥狀態;CRP于機體產生損傷或炎癥時產生,能將吞噬細胞激活,在腸黏膜炎癥過程中發揮作用[18]。本研究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前者IL-2、IL-10水平更高,IL-6、CRP水平更低。究其原因,醒脾養兒顆粒與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聯合治療,能夠修復受損腸黏膜,抑制病原菌的繁殖與再生,抑制腸道內毒性活性,改善腸道免疫功能,減輕炎癥反應,促進炎癥介質水平改善[19~20]。
綜上所述,酪酸梭菌二聯活菌與醒脾養兒顆粒聯合治療RVE患兒,能夠促進臨床療效提高,促進臨床癥狀緩解,調節菌群平衡,促進炎癥介質水平改善,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