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路 范偉 李宇丹 胡晏珍
(1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南昌 330006)
腎病綜合征(NS)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癥候群,發病機制復雜,常因病期冗長導致腎臟虧虛、腎絡瘀阻形成。NS患者臨床表現為高度水腫、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以及血液的高凝狀態,是血栓性疾病發生的高危人群,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目前西醫治療該疾病臨床主要以藥物療法為主,大劑量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等,加上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補充白蛋白、利水消腫等對癥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但臨床療效不滿意[1~2]。中醫學無腎病綜合征這一病名,該病可歸屬于中醫內科學“水腫、虛勞”等范疇,病因多為肺脾腎三臟虧虛、氣虛血瘀互為因果,“血水”互結,病機多為虛實夾雜,導致疾病反復發作,遷延難愈;隨著NS進程發展,使得機體正氣損耗加劇,加之氣虛、血運不暢,血瘀內生,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影響腎臟功能及結構改變[3~4]。目前西醫治療NS首選糖皮質激素,但起效慢,療程長,患者在大量糖皮質類激素治療下,日久可導致氣陰兩虛、瘀血內阻之證,臨床表現為怠倦乏力,口干舌燥,面部痤瘡,煩熱口渴,下肢水腫,大便干結,小便短赤,或午后低熱,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或脘腹脹滿,舌紅少苔,脈澀或細澀。治當益氣養陰、清利濕熱、活血通絡[5]。本研究選取NS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補陽還五湯合豬苓湯治療腎病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腎病綜合征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35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19~62歲,平均(38.61±5.40)歲;病程3個月至3年4個月,平均(2.12±1.45)年。治療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18~64歲,平均(38.24±4.96)歲;病程4個月至3年5個月,平均(2.15±1.55)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件號:研(2020)倫審第(72)號)]。
1.2 診斷標準 原發性NS參照《臨床診療指南腎臟病學分冊》[6]中診斷標準:(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 g/d);(2)低白蛋白血癥[血清白蛋白(ALB)<30 g/L];(3)高度水腫;(4)高脂血癥。前兩項為診斷必備條件。
1.3 中醫證候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符合NS診斷標準且中醫辨證為氣陰兩虛、瘀血內阻證(具備主癥及次癥中任意兩項者,且中醫證候積分≥13分)。證候表現如下:氣陰兩虛、瘀血內阻證。主癥怠倦乏力,下肢水腫,煩熱口渴;午后低熱,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肌膚甲錯,舌質紫暗或有瘀點、瘀斑。次癥脘腹脹滿,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澀或細澀。癥狀分級量化標準:主癥怠倦乏力、下肢水腫、煩熱口渴、午后低熱、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等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分。次癥脘腹脹滿、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紅少苔等按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1、2、3分。
1.4 納入、排除及剔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原發性NS的中西醫診斷標準,且病情穩定患者;年齡18~75歲;血壓≤140/90 mm Hg;治療期內堅持隨診,不服用除本次臨床研究以外的其他藥物。(2)排除標準:繼發性NS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血紅蛋白<60 g/L者;血小板<50×109/L者;正處于活動性出血、嚴重出血傾向者;惡心嘔吐且不能正常服藥影響療效者;有精神疾患,惡性腫瘤及惡病質者;過敏體質者;心、肺、肝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異常者。(3)剔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而被誤納入者;有嚴重并發癥及嚴重藥物不良反應者;試驗過程中自行退出者;因病情變化不能完成試驗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NS飲食治療并給予醋酸潑尼松片治療。醋酸潑尼松片(國藥準字H41021039)晨起1次頓服,起始劑量1 mg/(kg·d),用藥8~12周后每4周減少基礎量的10%。結合病情、參考指南予以必要的利尿、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及降壓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補陽還五湯合豬苓湯加減。基本方組成:黃芪30 g,當歸、川芎、阿膠、紅花、赤芍、桃仁各10 g,地龍12 g,茯苓、豬苓、澤瀉、滑石各15 g。畏寒肢冷等陽虛癥狀明顯者加巴戟天15 g、菟絲子15 g、肉蓯蓉15 g;水腫明顯者加益母草30 g、玉米須30 g;煩渴欲飲、五心煩熱、盜汗等陰虛證明顯者加黃柏10 g、知母15 g、玄參15 g。上方水煎取汁150 ml,分2次飲服,1劑/d。兩組均治療8周。
1.6 療效標準 參照《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及療效標準專題討論紀要》[8]《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9]和中NS療效判定標準,分為完全緩解、顯著緩解、部分緩解及無效。完全緩解,臨床主次癥狀基本消失;顯效緩解,臨床癥狀明顯好轉;部分緩解,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1.7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2)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3)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ALB、血脂[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4)治療前后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及血漿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5.71%,高于對照組的62.86%(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ALB、TC和TG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24 h尿蛋白、TC及TG水平均下降,ALB水平上升,且治療組治療后24 h尿蛋白、TC及TG水平均低于對照組,ALB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ALB、TC和TG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24 h尿蛋白、ALB、TC和TG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24 h尿蛋白(g) ALB(g/L) TC(mmol/L) TG(mmol/L)治療組35對照組3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49±2.24 1.45±0.58#*5.43±2.10 2.12±0.79#18.29±4.16 29.77±3.62#*18.77±3.92 28.79±3.46#8.14±2.45 6.16±2.21#*8.22±2.49 6.94±2.19#2.52±0.95 1.40±0.20#*2.54±0.90 1.92±0.35#
2.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35 35 35.81±6.43 36.77±7.79 16.21±11.99#*24.43±14.21#
2.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兩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mPa·s,±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時間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漿黏度治療組35對照組3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5.07±0.23 4.01±0.41#*4.97±0.28 4.41±0.49#16.85±1.37 9.91±1.14#*16.55±1.25 12.01±1.21#1.79±0.26 1.13±0.14#*1.75±0.24 1.26±0.20#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均未發現肝、腎功能損傷及其他不良反應情況。
腎病綜合征臨證以“久病必虛、久病必瘀”為指導[10],脾腎氣虛是該病發生之根源,而瘀血內阻則貫穿于NS始終。NS病位在脾腎,根本病機為氣虛血瘀,為虛實夾雜、本虛標實之證。本病的初始病機為氣不化水,病久正氣損耗,氣虛而致血瘀;久病氣機阻滯而致血瘀;或因濕熱郁久不解導致血瘀。故活血化瘀是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11]。陳洪宇教授亦強調活血化瘀法要貫穿腎病綜合征治療的始終[12]。《血證論》[13]言:“水化于氣,亦能病氣。”津液的生成、布散和代謝都依仗于三焦的氣化功能。病水者肺、脾、腎三臟虛損,氣化不利,水液代謝紊亂。NS多因瘀血與水濕互相膠結,難以解離消散,導致水腫難以消除,且水濕、瘀血均為有形實邪,易阻滯氣機,引觸變證,進一步加重病情。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正常人體精微在腎氣的固攝作用下,僅有微量尿蛋白排出。當腎氣固攝作用下降時,腎小球裂孔膜損傷,原尿中的中、小分子蛋白質在調節性濾過進程中遭受異常壓力的推動滲漏,而近曲小管無法長期維持超負荷回收的過載狀態,導致蛋白尿的出現和血漿白蛋白的降低。低蛋白血癥則水腫難消,水腫日久導致陽氣虧虛,繼而氣虛血瘀、瘀阻腎絡;經絡、血行不暢,致腎脈瘀阻,外迫精微滲泄,故尿中蛋白增多。因此,中醫治療該病遵循益氣活血的原則。補陽還五湯是治療氣虛血瘀的代表方,有補氣活血通絡功效,契合NS的根本病機[14~16]。
大多數學者認為,“糖皮質激素”從中醫理論來說系“純陽之品”,長期服用大量糖皮質激素治療,日久必然導致陰液耗損,繼而出現陰虛水濕互結,水腫難消,病情遷延難愈。因此臨床上多數醫家以滋陰潤燥、利濕消腫為治療原則,選方豬苓湯以減輕或消除激素的副作用,并有助于提高和鞏固臨床療效。因此,采用補陽還五湯合豬苓湯治療NS,既可補氣活血通絡,又能育陰利水,可提高NS患者臨床療效。補陽還五湯與豬苓湯二方合用,以調氣為要,重用黃芪健脾益氣,助行運化,資充腎元,養精化氣,固攝之效佳,精微無以滲泄于外;赤芍、白芍同用,可加強滋補脾胃與化瘀利水之功效。組方中注重活血化瘀,如當歸、桃仁、紅花、川芎等,益氣、養血、行氣并行,促行血運;取類比象,地龍身態屈曲,與“腎絡”形態類同,可為引經藥,直中腎絡;澤瀉與白術、茯苓三藥歸經、功效高度相似,合用可固本培元,增健脾益氣之效,絕水濕化生之源[17~19]。
本研究結果表明補陽還五湯、豬苓湯二方合用可改善ALB水平,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TC及TG水平。此外,還能改善血液流變學關鍵指標,協同強化抗凝和抗血小板的干預效應,且不會增加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補陽還五湯合豬苓湯治療NS,可拮抗血液高凝狀態,糾正血液流變學的異常失調,改善腎臟微循環,阻斷NS的進行性惡化。這也是臨床上運用補陽還五湯合豬苓湯取得較好療效的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補陽還五湯合豬苓湯治療NS較單純西醫治療效果好,可減輕激素副作用,改善患者癥狀,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