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騰飛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醫院 莆田 351100)
牙列缺損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雖然不會出現疼痛等癥狀,但會影響進食及語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1]。近年來,牙種植逐漸得到臨床的廣泛應用,雖然能夠改善患者咀嚼功能,但容易對基牙造成損傷[2]。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是治療牙列缺損等口腔疾病的新型方法,通過將天然牙作為基牙,實施牙齒的種植及修復,可使修復體承受的咬合力降低,減輕對種植體周圍骨組織的損傷,起到明顯的臨床修復效果,但依舊有部分患者會出現修復失敗的問題[3]。研究指出,患者自身及外界因素可能對修復效果產生影響,導致修復失敗[4]。本研究對牙列缺損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天然牙聯合種植體的臨床修復效果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莆田市荔城區醫院口腔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牙列缺損患者共計7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0例,女36例;年齡25~70歲,平均(60.44±6.23)歲。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審批號:2020065-LCQYY)。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牙列缺損;首次入院治療;符合種植牙適應證;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牙列缺損嚴重者;造血功能或凝血功能障礙者;種植區域存在手術史者;精神狀態不佳者。
1.3 治療方法 采用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治療。術前指導患者清潔口腔,口服抗生素,同時行X線檢查,分析牙列缺損及牙周組織情況。手術開始后對患者口腔內種植區域直徑及長度進行測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種植體,然后使用環形刀將種植區域黏膜切開,直至骨面位置處停止;剝離后對黏骨膜厚度進行測量,使牙槽骨充分顯露,使用電鉆對置入點進行鉆孔,種植窩形成后將種植體植入,使種植體盡量平衡于患者垂直咬合力,最后縫合。種植體植入3個月后,對患者實施上部修復,使用硅膠對患者牙體進行取模,然后通過金屬烤瓷冠固定橋進行修復。
1.4 種植成功判定標準[5]術后12個月種植體無松動,能夠正常咀嚼,能夠啃咬部分堅硬食物,義齒與周圍骨組織能夠緊密貼合,未出現炎癥反應,視為種植成功;術后12個月義齒出現松動,無法正常咀嚼,種植體與骨組織結合不緊密,周圍出現炎癥反應,視為種植失敗。
1.5 觀察指標 向患者發放調查問卷表,調查患者性別、年齡、牙槽骨骨質(Ⅰ類、Ⅱ類、Ⅲ類、Ⅳ類)、種植部位(上頜、下頜)等情況,患者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問卷,若發現問卷中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完整或不明確的問題,則詢問患者具體情況,并將其填寫完整,同時統計并記錄患者牙周炎史、種植位點感染史、吸煙史、骨質疏松史、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等情況,由2名醫護人員核對、整理后錄入系統。分析患者臨床修復效果,將患者分為種植成功組與失敗組,進行單因素分析與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分析臨床修復效果的影響因素。研究期間加強對研究內容及方法的分析,確定研究期間存在問題及缺陷,并積極進行糾正,于研究設計、實施及分析等過程中實施質量管控,在對患者信息進行錄入時由雙人核對并輸入,以保證研究數據的準確性。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s)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描述,行χ2檢驗。影響因素采用單因素與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治療牙列缺損的臨床修復效果分析76例患者中,67例患者修復成功,占88.16%(67/76),9例患者修復 失 敗,占11.84%(9/76)。
2.2 牙列缺損患者臨床修復效果的單因素分析兩組性別、種植部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成功組相比,失敗組年齡更大(P<0.05),Ⅰ類牙槽骨骨質、牙周炎、種植位點感染、吸煙、骨質疏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占比更高(P<0.05)。見表1。

表1 牙列缺損患者臨床修復效果的單因素分析[例(%)]

續表
2.3 牙列缺損患者臨床修復效果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以單因素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以牙列缺損修復失敗作為因變量,分別進行0與1賦值。見表2。建立Logistic多因素回歸模型,發現年齡(OR=2.596)、Ⅰ類牙槽骨骨質(OR=12.315)、牙周炎(OR=1.345)、種植位點感染(OR=8.473)、吸煙(OR=5.468)、骨質疏松(OR=4.361)、糖尿病(OR=6.371)、心血管疾病(OR=6.645)是影響牙列缺損患者臨床修復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表

表3 牙列缺損患者臨床修復效果的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
牙列缺損是指牙齒的部分缺失,大多是由于齲齒、牙周炎等原因導致,不僅會影響患者咀嚼功能,還會影響患者語言功能,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天然牙聯合種植體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恢復牙列,恢復患者咀嚼及語言功能。本研究中,67例(88.16%)患者修復成功,9例(11.84%)患者修復失敗,與國內相關研究[6]比較,修復成功率基本一致,說明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治療牙列缺損患者的臨床修復效果較高,有利于改善患者咀嚼功能。但依舊有部分患者出現修復失敗的問題,因此應積極對此類問題進行分析,并實施針對性干預對策,進一步提高臨床修復效果。
通過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發現,影響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治療牙列缺損臨床修復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較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年齡(OR=2.596)。隨著年齡的增大,機體各項機能逐漸退化,牙槽骨骨質逐漸降低,牙齦逐漸萎縮,口腔衛生條件逐漸下降,加之年齡較大患者多數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會進一步阻礙創口的恢復及骨結合,影響臨床修復效果[7]。因此,年齡較大的患者,術前需積極對其牙槽骨及牙齦等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根據患者不同特點制定手術方案,分析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因素,并積極對基礎疾病等因素進行控制,以提高修復效果。(2)Ⅰ類牙槽骨骨質(OR=12.315)。Ⅰ類牙槽骨骨質較為特殊,在種植窩制備的過程中,若存在產熱過高或冷卻不足的問題,容易引起骨細胞壞死,影響骨結合成功,使種植牙出現脫落等問題,導致修復失敗[8]。此外,Ⅰ類牙槽骨骨質會對患者種植體初期穩定性產生影響,進一步阻礙骨結合成功,增加種植牙脫落風險。因此,對于Ⅰ類牙槽骨骨質的患者,手術過程中應積極對冷卻情況進行觀察,通過骨擠壓術維持初期骨密度的穩定性,避免牙齒脫落,促進修復效果提高[9]。(3)牙周炎(OR=1.345)。存在牙周炎的患者口腔內會存在明顯的炎癥反應,該反應會對骨組織愈合功能產生影響,導致切口遷延不愈,同時還會增加感染風險,導致種植失敗[10]。因此,存在牙周炎的患者圍手術期應給予其抗生素治療,控制牙周炎癥反應,降低感染風險,減輕對切口愈合的影響[11]。(4)種植位點感染(OR=8.473)。若患者種植位點發生感染,不僅會使種植位點及周圍組織產生炎癥反應,阻礙切口愈合,還會對牙齦的附著產生影響,導致臨床修復失敗[12]。因此,術前需積極使用藥物對感染進行控制,當感染問題得到改善后,再行手術治療[13]。(5)吸煙(OR=5.468)。患者在吸煙過程中會釋放大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夠與患者血液中血紅蛋白發生反應,使局部組織呈現出缺氧狀態,導致患者組織愈合能力下降;加之煙草中含有尼古丁等成分,患者吸入后會使機體吞噬能力降低,使血管呈現出收縮狀態,引起血小板聚集及黏附,降低血液流速,還會釋放細胞毒素,導致中性粒細胞及纖維細胞受到損傷,使患者機體防御機制遭到破壞,阻礙骨生長因子的合成,阻礙手術切口愈合,降低修復效果[14]。因此,需加強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吸煙對切口愈合的不利影響,叮囑患者戒煙,避免修復失敗[15]。(6)骨質疏松(OR=4.361)。骨質疏松患者存在明顯的牙槽骨骨量減少、骨吸收能力減弱的問題,骨量不足會影響種植區骨改建成功,誘發種植體的松動,引起修復失敗,因而應積極對骨質疏松者進行干預[16]。(7)糖尿病(OR=6.371)。多數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機制紊亂問題,對外界病原菌的抵抗能力較弱,容易導致創面滋生細菌,引起炎癥反應,增加術后感染風險,阻礙術后恢復[17]。此外,患者血糖長期處于異常狀態會對骨組織的新陳代謝產生影響,導致骨細胞增殖受到抑制,不利于新骨形成,阻礙切口愈合及骨結合,會影響臨床修復效果[18]。(8)心血管疾病(OR=6.645)。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功能明顯較弱,血管阻力明顯增加,可對全身組織及器官的供血能力產生影響,導致機體出現缺氧、缺血狀態[19]。而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治療后的恢復需要人體毛細血管生長、膠原蛋白合成等條件的支持,當人體出現缺氧、缺血問題時,則會降低巨噬細胞能力,影響毛細血管的生長及膠原蛋白的合成,導致臨床修復失敗。因此,應積極對患者基礎病史進行調查,使用藥物對患者骨質疏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進行控制,維持病情穩定,以降低對切口愈合的影響,避免修復失敗[20]。
綜上所述,天然牙聯合種植體治療牙列缺損患者的效果較好,但年齡、Ⅰ類牙槽骨骨質、牙周炎、種植位點感染、吸煙、骨質疏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素均可能對臨床修復效果造成影響,應尤其關注此類因素,調整干預方案,防止修復失敗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