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英
摘 要:地處江南運河段的常州市圖書館,在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收藏和保護工作中,進行了積極而有成效的實踐探索。作為地市級公共圖書館,常州市圖書館只有在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建設、解決藏用之間矛盾以及獲得政府主管部門支持方面不斷提升,才能在文化建設的時代轉型中更好地滿足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常州市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的建設與服務工作,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地方古籍文獻;資源;服務
在文化產業(yè)成為地方發(fā)展重心的時代轉型中,反映當地歷史文化樣貌與發(fā)展脈絡的地方古籍文獻,以其獨有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備受社會關注。
常州地處京杭大運河江南文化帶,是傳揚宋明理學的文化重鎮(zhèn),歷史上“多先生長者,以善俗進后學為職,故儒風巍然為東南冠”。常州的地方古籍文獻承載著當地河道、街衢、牌坊、祠廟、書院、墓志、園林、服飾、飲食、刺繡、梳篦、職官、藝文、人物等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樣態(tài),見證了常州在江南運河文化系統(tǒng)中的重要地位。常州市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承擔著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建設和服務的重要職能,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容小覷。
一、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收藏
常州市圖書館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是我國最早創(chuàng)建的公共圖書館之一。100多年來,常州市圖書館薪火傳承,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建設體系。
1.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來源
常州市圖書館的地方古籍文獻有相當部分來自社會捐贈。圖書館建館之初,創(chuàng)辦者于定一、莊百俞、劉志揚等各自捐出數十部個人藏書,作為館內基本藏書。邑中藏書大家錢琳叔、莊中希、趙少芬等各以上萬冊圖書,或捐贈或寄存于常州市圖書館,供公眾閱讀。民族“實業(yè)之父”盛宣懷捐贈清光緒進士、國家圖書館創(chuàng)辦者暨首任館長繆荃孫編纂的《常州先哲遺書》等書。常州市圖書館也接受過商務印書館、中華職業(yè)教育社、東方雜志社、毗陵文獻征存社等出版機構和單位的捐贈。據報刊記載,1919年時館藏圖書已有10萬卷,規(guī)模十分可觀。20世紀30年代初,常州賢達毛仲省從北京私人藏書樓重金回購并捐贈市圖書館的《毗陵人品記》,是目前海內外獨家收藏的珍貴孤本。此外,羊牧之、馬家駒等地方名人及冠英小學(今覓渡橋小學)苕杏圖書館曾向常州市圖書館捐贈萬余冊圖書。
“文革”期間,常州市圖書館館藏古籍文獻毀損慘重,民間收藏也同遭厄運。“文革”后,歷代圖書館人重視地方古籍文獻的征集和保護工作,逐漸形成了以地方古籍文獻為特色的文獻資源建設體系。
2.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種類
記載常州地理、歷史、古跡、教育、賢達、名物等情況的地方志是常州市圖書館收藏的重要古籍文獻。圖書館基本集全了現(xiàn)存的常州地方志,刻本如宋咸淳間史能之纂《毗陵志》,明萬歷間唐鶴征纂《武進縣志》《萬歷常州府志》,清乾隆間陳廷柱修、虞鳴球等纂《陽湖縣志》,清康熙年間于琨修、陳玉璂纂《常州府志》,清道光間孫琬等修、李兆洛等纂《武進陽湖縣合志》,清光緒間王其淦等修、湯成烈纂《武進陽湖縣志》和莊毓鋐、陸鼎翰纂修的《武陽志余》,影印版如明成化年間朱昱纂《重修毗陵志》、正德間張愷纂《常州府志續(xù)集》,復制本如清乾隆間王祖肅纂《武進縣志》等珍貴地方志,盡在常州市圖書館收藏之列。
記載家族世系繁衍、重要人物事跡的家譜,常州市圖書館的收藏量也較為可觀。該館目前藏有近70個姓氏共2000余冊地方家譜,諸如莊、趙、惲、盛、劉等影響重大的地方歷史名人家譜,在常州市圖書館都有跡可查。
此外,常州歷代士紳賢達的著作也是常州市圖書館重點收藏的文獻資源。常州歷史名人獨孤及、鄒浩、張守、謝應芳、毛憲、唐荊川、薛應旂、顧憲成、孫星衍、洪亮吉、張慧言、趙翼、邵長蘅、莊述祖等地方賢達的文集著作,都在常州市圖書館館藏之列。
經過常州市圖書館人的努力,這些珍貴的地方古籍文獻得以保藏和傳承,其在常州地方文化建設中的價值日漸凸顯。
二、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保護
生成于民國之前的古籍文獻資源年代久遠,一旦毀壞將不復再生,古籍文獻的保護工作重要而緊迫。借由現(xiàn)代技術手段和特定管理制度實施的原生性保護,以及通過再版和數字化手段實現(xiàn)的再生性開發(fā),是常州市圖書館保護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重要途徑。
1.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原生性保護
常州市圖書館高度重視宣統(tǒng)三年以前近4萬冊古籍文獻資源的原生性保護工作。一方面開設專門的古籍文獻修復室,引進專業(yè)工作人員對瀕臨或已破損的古籍文獻進行修復,另一方面還通過硬件裝備和管理制度建設,為古籍文獻提供有效的監(jiān)管和精良的保護。為了阻絕不當館藏環(huán)境導致的古籍文獻毀損,常州市圖書館加強古籍文獻室設備建設,安裝恒溫恒濕控制系統(tǒng)、雙層反光布和不含紫外線的照明乳白燈,以防止紫外線破壞文獻紙張纖維;配置不接觸油漆和金屬的專用樟木板書柜,內置國家指定的專用樟腦精,以達到防塵、防蛀、防霉的目的;安裝防火、防盜門窗,門口裝有視頻監(jiān)控和紅外報警系統(tǒng),兩道大門鑰匙分別由兩位專業(yè)館員保管,兩人必須同出同進,以保證古籍文獻資源的安全。
為了避免讀者造成的人為損害,從2004年起,圖書館還制定了只能室內閱讀,概不流通外借的古籍文獻管理制度。
2.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再生性開發(fā)
不予外借的管理制度,客觀上對古籍文獻資源產生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這種保守的管理方式不可避免地為古籍文獻的利用設置了障礙。為了舒緩古籍文獻資源藏用之間的矛盾,常州市圖書館近些年通過校勘、匯編、影印再版和數字化等手段,加強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再生性開發(fā),從而實現(xiàn)對古籍文獻的保護和利用。
2005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了常州市圖書館點校的《咸淳毗陵志》;201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常州圖書館聯(lián)合常州文化研究所整理的《常州先哲遺書》;2013年至2017年期間,鳳凰出版社陸續(xù)出版了常州市圖書館點校的,包括《大德毗陵志輯佚(外四種)》《晚清常州名賢日記四種》《毗陵人品記》《清代常州地方史料匯編》《常州科舉史料三種》《常州人物傳記四種》《舊言集》《常州古地圖集》《常郡八邑藝文志》《清代毗陵名人小傳》《重刻高山志》《武進天寧寺志》等古籍在內的三輯《常州歷史文獻叢書》。此外,國家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常州市圖書館編訂的《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工具書,是常州市圖書館目前最完備的古籍藏書目錄為讀者檢索、研究和利用館藏古籍文獻提供了配套工具。
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保護和傳播手段發(fā)生了革命性改變。古籍文獻數字化,指的是“利用微縮攝影、拍照或掃描技術采集古籍原始圖像,建立影像數據庫或進行影印出版,以及在此基礎上通過文字自動識別(OCR)或人工錄入等方式進行元數據著錄,從而生成基礎的文本數據庫或進行文字出版。”古籍文獻資源數字化是惠及社會的文化建設工程,也是古籍文獻保護工作的大勢所趨。21世紀初,常州市圖書館就在國家圖書館的贊助下,完成了5000多張瀕臨脆化的民國時期報紙的數字圖像處理工作。目前,常州市圖書館的古籍全文數據庫正在建設中,通過這個平臺可以查閱10多種、近百冊數字化古籍文獻資源。由于受到政策、經費、人員和技術等方面的限制,古籍文獻全文數據庫建設工程明顯和常州在大運河江南文化帶的優(yōu)勢地位不相匹配。
三、反思與建議
常州市圖書館已取得的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建設成果,為地方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在以文化促發(fā)展的時代呼聲中,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建設和服務空間仍需拓展。
1.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征集工作亟待加強
常州曾是郡、州、府治所在之地,歷史上一直是區(qū)域經濟、文化的中心。常州曾以文獻大邦著稱,一代代標領風騷的歷史人物留下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記錄了常州地區(qū)豐富的文化生態(tài)。和周邊地區(qū)地市級公共圖書館相比,常州市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建設工作明顯落后。
常州市圖書館于2010年入選第三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館藏以地方文獻為特色的古籍文獻8萬冊左右。根據《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錄》,館藏宣統(tǒng)三年以前的寫本、刻本、活字本、抄本、稿本等線裝古籍文獻近4萬冊。善本古籍有3500多冊,其中被《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的善本圖書有67種420冊。有4部古籍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毗鄰地區(qū)無錫市圖書館2008年即已入選首批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館藏古籍文獻40萬余冊,內含線裝文獻30余萬冊,平裝文獻10萬冊。其中,善本文獻2萬余冊、地方文獻3萬余冊、舊家譜8千余冊及榮氏文庫11萬余冊均為特色館藏。從2008年有48部古籍文獻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到2020年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申報評審,無錫市圖書館不僅連續(xù)6次參與申報,而且每批均有上榜,累計有112部古籍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在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中名列前茅。僅獲批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文獻,無錫市圖書館12年間就增加了64部。很顯然,在獲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時間、館藏古籍文獻的總量、善本文獻的數量、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文獻數量和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次數方面,常州市圖書館都遠遠落在無錫市圖書館后面。
在2018年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中,南京圖書館入選187部,數量最多;無錫入選78部,排名第二;南通入選28部,排第三;蘇州入選24部,排第四。截至目前,前四批省級珍貴古籍名錄中南京圖書館共計780部,位居第一;無錫市圖書館入選273部,仍居第二;蘇州圖書館緊隨無錫之后,以247部位列第三;揚州第四,有209部。曾經擁有文獻巨郡美稱的常州,無緣這份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排名榜單,不免令人唏噓。常州市圖書館在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排名中,不僅落后于無錫市圖書館,也落后于周邊地區(qū)南通、蘇州等地市級圖書館,常州市圖書館的古籍文獻資源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文革”導致古籍文獻資源嚴重遺失、毀損。由于常州的經濟、文化地位和地緣關系,有部分地方古籍文獻流落他鄉(xiāng),并被當地圖書館收藏。在國內各大圖書館的藏書目錄中,也能發(fā)現(xiàn)許多公共和高校圖書館都收藏常州地方文獻,尤以江、浙、滬等地的省、市圖書館收藏較多。這些已入藏異地圖書館的古籍文獻回歸鄉(xiāng)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常州市圖書館應該循著藏書目錄線索,加強與各收藏館的合作,通過復印、再版或數字化等再生性開發(fā)手段,抓緊時間將這些珍貴的地方古籍文獻搶救回本地。此外,加強與在常高校圖書館、縣級圖書館、博物館、方志館的合作,也是非常積極的舉措,常州市圖書館可以培訓這些文化事業(yè)單位盡快啟動本館古籍目錄普查登記工作,通過共享共建方式,推動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征集工作縱深開展。
2.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利用率不高
公共圖書館承擔著文化服務與文化傳播的社會職能。如果圖書館的文獻資源乏人問津,則其資源建設的成果就失去存在的意義。受古籍文獻借閱制度和讀者自身因素的制約,常州市圖書館地方古籍文獻資源鮮有讀者問津。
古籍文獻是不可再生性資源,版本價值較高的善本、珍本、孤本文獻,圖書館倍加愛惜。為了避免因讀者損壞、折頁、涂鴉、丟失造成的后果,常州市圖書館制定了嚴禁古籍文獻外借的管理制度。針對讀者入館查閱、翻拍、復印的需求,也有著非常嚴格的管理要求。筆者因地方文化課題研究需要,2019年曾三次前往常州市圖書館查閱民國時期印行的明代進士毛憲著作,為方便閱讀,曾期望對這部文獻拍照,終因不被工作人員許可作罷。古籍文獻的保藏和利用之間存在著天然矛盾,束之高閣、望而難及的館藏狀態(tài)和敬而遠之的無奈心理,勢必影響古籍文獻資源開發(fā)、研究、利用和傳播的價值。
為了更好地履行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服務職能,常州市圖書館應在甄別館藏古籍文獻版本價值的基礎上,完善現(xiàn)有的古籍管理制度。譬如,針對民國以后再版的古籍文獻資源,可以制定適當開放借閱的管理制度。即使出于保護目的不提供館外借閱的機會,也應盡量減少拍照、復印等方面的限制。其次,常州市圖書館應加強與在常高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專業(yè)人士的合作,通過聯(lián)合開發(fā)、促進再版的手段,使更多的地方古籍文獻盡快走出密室,服務于社會需要。再次,推進古籍文獻全文數據庫建設,爭取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團體的支持,是應對全文數據庫建設過程中經費、設備、人員不足等問題的可靠辦法。
3.古籍文獻資源建設的重要性未獲得政府主管部門的足夠重視
政府主管部門是公共圖書館建設的責任主體。政府部門的持續(xù)支持,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建設和信息服務事業(yè)永續(xù)發(fā)展的最大保障。長期以來,在大多數人,尤其是享有較高社會聲望的高學歷群體心目中,圖書館是無須多高學歷和技術專長,也不需要太多智力投入就能勝任的工作部門,這種刻板印象同樣存在于由社會高知階層組成的政府主管部門中,政府主管部門對圖書館職業(yè)的專業(yè)化程度看法,直接影響了資源配置的力度。
常州市圖書館領導在與政府主管部門領導溝通過程中,應不斷強化其對古籍文獻資源建設重要性、復雜性和專業(yè)性的認知。地方古籍文獻及其研究成果是地方智庫為政府提供文化決策的情報基礎,常州市圖書館應該利用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對政府智庫工作的支撐作用。只有獲得政府決策者對圖書館工作的高度認可,地方古籍文獻資源建設和服務工作才能在政策、財力和人力等方面獲得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宋]陸游.常州開河記[C]//[清]盧文弨,莊翊昆.常郡八邑藝文志·卷二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張攀峰,張彥斌.圖像檢索技術在書法古籍數字化中的應用[J].軟件導刊,2019
[3]田子玲.常州地方文獻開發(fā)利用的實踐與探索[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6
[4]徐建華,楊濟霞,路錦怡.政府主管部門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實證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9
(作者單位:常州工學院圖書館)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復興視域下常州地方古籍文獻資源的建設和服務研究”(項目編號2020SJA1265)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武英(1973—),女,漢族,山西大同人,碩士,館員,研究方向:漢語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