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川路小學 招 敏
新時代,“人才”這一詞語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想要成為一名新時代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能力、通識知識和問題解決能力等素養,更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當下,“立德樹人”已經成為新時代教育理論的關鍵詞,而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各學科教師都要積極將德育工作滲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
基于立德樹人背景高效開展德育工作,教師必須對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進行解讀。結合對當今社會發展狀況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分析,在開展立德樹人教育工作期間,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完成以下德育目標: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培養有道德的人才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在《左傳》中,范宣子就與叔孫豹討論過何為“死而不朽”的問題,叔孫豹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此外,儒家、墨家、法家等人物對德育相關的問題也積極展開了討論,相關著作和思想不斷豐富著我國傳統美德的內涵。精忠愛國、勤儉廉政、謙和好禮、仁愛孝悌、見利思義、修己慎獨等品質都是我國優秀傳統美德的體現。在開展德育教育工作期間,教師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日常表現,自然地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滲透于教學活動中,培養更多能夠主動繼承優秀傳統美德的人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社會主義道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繼承與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通過引導學生繼承社會主義道德,可以使其深入探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為人民服務,以集體利益為先,以誠實守信的態度與人交往。可以說,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與社會主義法律法規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開展德育工作,必須引導學生主動繼承社會主義道德。
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德、智、體、美、勞相關教育雖然各有側重,但這些教育活動絕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要堅持“五育并舉”的方針。教師要注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在開展德育工作期間,幫助學生在良好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影響下,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強健其體魄,學會鑒賞真正美好的事物和言行,培養其勞動精神和勞動能力,鼓勵其通過勞動構建美好、和諧的班級、家庭和社會。
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有著獨特性,從教材內容分析,學科教學內容與德育教育緊密關聯,如在“歡歡喜喜慶國慶”“團團圓圓過中秋”等課題中,學生可以學習到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家國情懷相關的知識;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人大代表為人民”等課題中,教師可以利用教材內容滲透社會主義道德相關知識;在“我是班級值日生”“我們愛整潔”等課題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可見,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開展德育教育與日常教學活動無法分割,很多學生都能通過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學習活動,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
然而,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期間,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學生呈現出學習效果不佳的狀態,表現為以下幾點: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越來越多的教師都意識到必須減輕學生的課外學習壓力,這樣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然而,對于小學生而言,課堂所學知識缺乏趣味性,很難感受到所學知識對自己的積極影響,因此,不少學生在學習期間,都會出現學習熱情不足的問題,很難快速從課間的休閑狀態進入到學習狀態,導致教師只能放緩知識講解的速度,課堂內容容量被壓縮,德育工作開展的效果也自然會受到影響。
道德與法治不是一門機械記憶教材文字的學科,學生需要受到所學內容的影響,以良好的行為習慣展示自身積極的思想態度和道德觀念。然而,不少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存在思維受限的問題,認為自己只要在課堂上積極表現,回答好老師提出的問題,就可以取得滿意的學習成果,導致其缺乏實踐意識,即不能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踐關聯,從而使德育工作難以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養。
德育工作的開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想要提升德育效果,需要引導學生結合所學內容進行反思,如在學習家國情懷相關故事后,要反思自己是否在生活中踐行愛國、愛家、愛人民的思想,如果生活中出現了不當的言行,要如何避免出現此類問題。然而,小學生缺乏反思意識,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引導。
通過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想要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教師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德育工作更好地滲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策略組織課堂教學:
針對學生無法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的問題,教師可以采取巧妙的課堂導入方式,幫助學生順利走進課堂活動中。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走進課堂,即在新課題導入前引入生活相關案例,激起學生參與新課探究的興趣,進而主動與教師開展深度交流,在不知不覺中開展新課知識的探究活動。以統編版一年級下冊《干點家務活》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課堂。
1.生活情境創設
學生在座位上坐好后,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以下視頻:
【視頻一】學生A幫父母擺放碗筷后,主動到廚房將母親做好的飯菜端到飯桌上。
【視頻二】學生B上學時,隨手撿起門口的垃圾,將其扔到了小區的垃圾桶內。
【視頻三】學生C想要幫助奶奶擇菜,但奶奶說:“你快去玩吧,別把你的衣服弄臟了。”但學生C堅持要幫助奶奶做家務。
【視頻四】學生D在父母的鼓勵下,主動承擔洗碗的工作。但在洗碗過程中,學生D不僅沒有像父母一樣順利完成任務,還把自己的衣服弄濕了,露出了沮喪的表情。
【設計說明】
上述四個視頻是由學生家長分享給教師的,這些視頻生活氣息濃厚,且視頻中的主人公為本班同學,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順利引入本課課題。除這種播放家長分享學生生活經歷的視頻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通過鼓勵表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設計情景劇表演、分享社會熱點新聞片段、播放具備較強生活氣息的自媒體視頻等途徑,使學生更好地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活動中。
2.開展師生互動
完成生活情境創設的工作后,很多學生都會對新課內容產生探究的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積極與學生開展互動。首先,教師可以提出討論問題:“你比較欣賞視頻中哪一位同學?”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對不同同學的表現進行分析。提出“學生A和學生B都能夠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學生C雖然得到奶奶的關愛,但堅持為奶奶分擔的行為值得肯定”“學生D雖然不會洗碗,但其敢于嘗試的品質值得學習”等觀點。教師可以以板書的形式簡要記錄學生的觀點,并適當分享自己的想法。
【設計說明】
結合生活情境開展師生討論,可以使學生從觀看生活視頻的角度出發,細致思考視頻中的內容,體會視頻中同學們的勞動態度、為家庭付出的行為和敢于嘗試新事物的品質。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可以自然地滲透德育元素,還可以巧妙引出新課課題,使學生保持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地融入到課堂活動中,解決學生無法快速入融入課堂的問題,為深層次培養學生良好價值觀念做好準備。
以上,通過科學引入新課課題,可以使學生在新課內容學習前就思考“勞動”這一話題,并分析勞動期間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新課學習活動中,培養其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幫助其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
針對學生缺乏將所學內容應用于生活實踐的問題,教師要對課堂教學流程進行優化,構建活動型課堂,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期間,打開思路,分析在不同生活場景下解決問題的方法,讓課堂回歸生活,打破課程與生活之間的壁壘,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提升教育效果。以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則》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組織表演活動讓課堂回歸生活:
1.提供活動背景
【背景一】部分居民在乘坐公交車期間不遵守規則,等車的人們相互推擠,沒有排隊,有些乘客從公交車的前門上車……
【背景二】學生沒有認真研究學校制定的課間活動規則,在上下樓梯時嬉戲打鬧……
【背景三】一位司機夜間行車時,認為路邊沒有其他車輛,做出了闖紅燈的行為……
【設計說明】
通過提供這些活動背景,可以為學生提供啟發,使學生意識到校園里、社會上都充滿了規則,但也有很多人缺乏遵守規則的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學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選活動主題,可以結合教師提供的背景編排情景劇,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設計新的活動背景,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2.鼓勵學生表演
為學生提供8—10分鐘的準備時間,隨機選擇2—3個小組演繹本組作品。表演結束后,小組需要推選出代表,簡要論述本組表演情節設計的目標和表演的主題。同時,鼓勵觀看表演的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想,闡述對情景劇中的各個人物的理解,分析自己今后遇到相同的事情后會采取什么樣的解決方案。
【設計說明】
在表演和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主動將自己帶入到生活場景中,并分析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應該如何遵守規則,遇到不遵守規則的現象時應該如何引導他人感受到規則的重要性。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傳承修己慎獨的優秀道德品質,還可以使其承擔起社會責任,為構建有規則的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提升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以上,通過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走進生活情境,可以使其分析所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幫助其養成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
引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后,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重新將注意力集中于教材內容的解讀中,使其在教材的引導下,系統梳理本課所學知識,并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判斷自己是否在生活中存在不恰當的言行,從而提升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以統編版《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為例,完成“公民的基本義務”相關知識講解后,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反思活動:
1.教師進行反思
教師結合學生表演的情景劇,分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不履行公民的基本義務這一情況。教師可以提出:“觀看遵守公共秩序這一表演后,老師反思了自己的言行,在多數情況下,老師都能夠做到遵守交通規則,在醫院就醫、到電影院看電影時,也能夠主動排隊。雖然,有時候也會產生插隊的想法,但一想到自己的基本義務,便會放棄這個不當的想法。”
【設計說明】
小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在學習和生活中,樂于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通過開展反思活動,分析自己遵守社會秩序的生活經歷,可以使學生受到積極的影響,分析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插隊、不遵守交通規則等破壞公共秩序的行為,促使其開展反思活動。
2.學生進行反思
鼓勵學生結合課堂學習過程,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當學生指出自生活中曾做出違反公共秩序等不恰當的行為后,教師要對其敢于承認錯誤的態度進行肯定,并鼓勵其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學生表示自己能夠履行公民的義務或在今后的生活中關注自己的言行后,教師要對其進行肯定和表揚。
【設計說明】
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有所差異,通過引導學生獨立開展反思,可以提升德育工作的針對性。而教師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可以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樂于主動結合所學德育內容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意識到自己需要改進的行為習慣。
以上,通過科學組織反思活動,優化反思環節,可以提升本課教學效果,督促學生繼承社會主義道德,提升立德樹人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
簡言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對學德育工作的開展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結合學科教學內容,分析當下的教學現狀,合理組織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到課堂活動中,真正理解教材中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道德、勞動精神等相關教育素材的內涵,并能夠將所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改正不當的行為習慣,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更好地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