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西峰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王麗娟
職業教育學校是培養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加強職業教育,對于社會人才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要培養大國工匠,打造“技能甘肅”“技能慶陽”,支持農村非遺傳承人和民間藝人建立工作室,打造職業教育宣傳品牌是當務之急,隴東文化校園特色品牌項目在職業教育的常態化開展下也應時而生。與此同時保護、傳承、發揚、共享隴東民俗文化、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對學生美育工作的價值,讓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也是甘肅人、慶陽人的共同使命與責任。“隴東文化校園特色品牌項目”活動的開展,正是這方面的有益嘗試,提供了非遺保護和民俗文化進入職業校園的樣板。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位于陜、甘、寧交界地帶,是慶陽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董志塬腹地,曾是華夏人文始祖女媧族活動的搖籃地、周祖發祥地和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深厚的黃土層屬世界之最,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誕生了剪紙、磚雕泥塑、香包刺繡、嗩吶等民間藝術。職業學校在推進素質教育和文化項目建設的同時,積極拓展職教市場,打造了現代職校品牌——隴東民俗文化校園特色品牌項目。剪紙、香包、泥塑、嗩吶等課程的設置與建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把職業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創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讓學生有學習的動力,有進取的恒心,有奮斗的目標,也讓學生的學習基礎變寬,就業道路變廣。
首先,提升了學校美育工作的成效,同時也讓優秀民間藝術資源更好地發揮出德育教育價值,對弘揚和傳承慶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圍繞剪紙、香包、磚雕泥塑、嗩吶等課程,堅持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借特色品牌專業帶動地方經濟,聯合中小學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
其次,文化校園戰略。以宣傳職教惠民政策為引領,落實“技能甘肅”“技能慶陽”戰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校園文化軟實力。利用云平臺、大數據、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建設智慧校園,建立智能開放的教育教學環境,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及管理服務模式創新;為社會提供智能開放的職業教育文化體驗環境,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再次,剪紙、香包、泥塑、嗩吶等文化項目中,傳幫帶學徒式學生260多人,建設文化基地四處,校外實習就業基地11處,整理教材資料8本(冊)。開創了職教發展新格局,增強了慶陽當地文化自信,豐富了學生技能與內涵,拓寬了學生就業渠道,為本地文化產業發展增加了新內容,為本地職教產業發展開辟了新思路。在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文化產品開發銷售、文化技藝保護與傳承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1.與隴東民俗文化“零距離”接觸
學校隴東民俗文化的展廳凝結著一種地方的精神和文化。獨樹一幟的香包刺繡、民間剪紙、磚雕泥塑等是傳播“絲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校堅持常態化開展職業院校校園開放日、企業開放日,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職業體驗、面向社會進行便民服務、職教成果展示等宣傳活動。直觀感受慶陽民俗文化魅力的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也有重要作用,并推動社會達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價值共識。
2.讓隴東民俗文化“活”起來
民俗文化只有“活”在當下,“活”在人們心中,才能源源不斷散發活力。把優秀的民俗文化、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送進校園,是提升職業學校師生文化藝術修養,搭建高水平藝術教育平臺的一次有效嘗試,使他們也能夠成為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受益者和傳播者。職業學生需要優秀民俗文化的浸染,在保護和傳承好優秀民俗文化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讓民俗文化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3.把隴東民俗文化傳承下去
常態化的民俗文化教學,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感受到黃土的渾厚、久遠,感受到農耕文化的更替與復興,以及欣欣向榮的活力。為了讓學生既有感性認識,也有理論上的積累,我們還編印了展示資料和展覽圖集,詳細地講解了民俗文化產品制作技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我想只要年輕人能接受這種古老的民俗文化,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會從自然傳承的方式轉變為自覺傳承。
2020年以來,為響應“技能甘肅”“技能慶陽”戰略號召,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我校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鉆研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以德育教育為先導,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打造職業學校特色品牌項目和地方民俗文化教育實踐平臺。
[慶陽剪紙]
1.主要實施策略:
通過教學和培訓進一步促進剪紙技法的推廣,使人們對慶陽剪紙藝術有了更深入系統的了解,推動了剪紙產業的發展。校內教學每周3課時,對外每年培訓150人。通過項目建設,培養2名理論實踐并重的專業傳承人,已編制一部剪紙教材,錄制慶陽剪紙藝術賞析音影光盤一套,每年開發5件剪紙精品,已建立一個大師工作室,配備了剪紙藝術教室和剪紙藝術展廳。這些措施為改變目前慶陽剪紙產業中產量多質量低、原創性多藝術性低的現狀起到積極的作用,促進了慶陽剪紙藝術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
2.具體措施:
(1)人才培養,分為三個層面:第一,普及性的課程,針對全校各個專業學生開設每周4課時的興趣班,針對校外剪紙愛好者開設剪紙藝術短期培訓班。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廣剪紙藝術。第二,依托學前教育、工藝美術專業,對有一定美術和剪紙基礎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使其成為對傳統剪紙藝術有著系統認識,又具有熟練剪紙創作能力的和責任心的剪紙藝術傳承人。第三,培養理論實踐并重的專業傳承人。
(2)搭建網絡平臺,利用網站宣傳推介剪紙藝術。
(3)開發剪紙藝術精品,強調原創性和藝術性。制定具體研發計劃和方案,并積極利用節會、媒體等向社會推薦,擴大影響樹立品牌。
(4)建立大師工作室和剪紙藝術展廳,工作室可以方便民間剪紙藝術大師參與教學和產品開發,展廳則可實現系統展現傳統剪紙藝術脈絡、交流和教學成果展示的功能。
(5)舉辦剪紙體驗交流活動。組織部分老師學生進入學校、企業、各行政事業單位等進行講座、交流、慰問、宣傳。
[香包繡制]
1.主要實施策略:
培養3名專業帶頭人,校內課程教學每周4課時,每年計劃培養50名有一定香包繡制創作能力和理論知識的學生。在與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以精品研發為主,每年設計研發5件精品,編寫一本慶陽香包繡制圖典和一套視頻教程,設立大師工作室、香包繡制展廳和專門教室,確立校外實習基地2個。
2.具體措施:
(1)開設香包繡制相關課程(如鑒賞、圖樣設計、針法練習等),分三個方面:
第一,普及性課程教學,針對全校各個專業學生開設每周4課時的興趣班,針對校外香包繡制愛好者免費開設剪紙藝術短期培訓班。其目的在于普及和推廣香包繡制藝術。
第二,依托服裝、工藝美術專業,對有一定美術和香包繡制基礎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使其成為對傳統香包繡制藝術有著系統認識,又具有一定創作能力和責任心的香包繡制藝術人才。
第三,培養理論實踐并重的專業傳承人。
(2)積極尋求與香包企業合作建立校內精品研發中心和校外實習基地。精品研發以設計圖和樣品制作為主,之后與企業合作進行定量生產限量銷售。
(3)制作香包繡制視頻教程,編制慶陽香包繡制圖典。
(4)利用網絡平臺,宣傳、交流、推銷產品。
(5)建立大師工作室、香包繡制教室、香包繡品展廳。
[雕塑](磚雕、泥塑)
1.主要實施策略:
培養專業帶頭人2名,培養一批具有熟練技能的學生,編寫磚雕、泥塑圖典一冊,錄制生產工藝流程光盤一套,每年組織20人磚雕、泥塑體驗活動一次,建立磚雕工作室、泥塑工作室和展廳各一個。
2.具體措施:
(1)開設磚雕、泥塑課程。
(2)編寫磚雕、泥塑圖典,錄制示范視頻資料光盤。
(3)利用網絡宣傳推介。
(4)建立磚雕、泥塑工作室和展廳。
(5)與磚雕、泥塑企業合作建立校外體驗基地。
[慶陽嗩吶]
1.主要實施策略:
每年利用冬春農閑時節舉辦2期嗩吶培訓班,校內教學每周4課時,編寫1本慶陽嗩吶傳統曲牌作品集,錄制1套慶陽嗩吶傳統曲牌教學示范光盤。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國家或省級民間樂器大賽或表演。爭取兩年之內研制成一支具有慶陽特色的低音嗩吶,填補慶陽傳統嗩吶沒有低音的空白。建立嗩吶研究工作室和音視頻編輯室各一個。
2.具體措施:
(1)面向社會,針對民間演出團體進行短期培訓。
(2)開設嗩吶課程。依托音樂藝術專業,對有一定基礎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使其成為對傳統嗩吶藝術有著系統認識,又具熟練演奏能力的嗩吶藝術人才。
(3)編寫慶陽嗩吶傳統曲牌作品集,錄制慶陽嗩吶傳統曲牌教學示范光盤。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國家和省級大賽或演出。
(5)利用網絡發布慶陽嗩吶音視頻作品。
(6)建立慶陽嗩吶研究工作室,重點研究華池縣大桿嗩吶。與天津英海燕京樂器廠合作設計研發具有慶陽特色的嗩吶,以解決慶陽嗩吶無低音、無和聲的問題。向嗩吶制作大師安振文學習大桿嗩吶制作工藝。
(7)建立嗩吶音視頻編輯工作室。
職業學校在自身融合隴東民俗文化成效的同時,也對職教集團成員單位和中小學相關課程進行不間斷幫扶,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積極開展社會培訓,對促進隴東經濟社會發展和精準扶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第一,響應“技能甘肅”號召,服務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不斷深化教育與產業的深度結合,聯手地方文化局、文聯、群藝館、文化傳媒公司等單位和隴東民俗文化產業園,以教學體系的現代化為核心,以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為突破口,按照民俗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總體思路,把隴東民俗文化專業建設成融開放性、生產性、培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特色專業,推進香包繡制、剪紙、磚雕泥塑、慶陽嗩吶等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發、生產、保護、展示和傳承,打造慶陽民俗文化人才培訓基地和民俗文化傳承中心。
第二,根據職業學校目前的教學積淀和發展機遇,創辦隴東民俗文化傳承研發中心,進一步規范隴東民俗文化產品規格,推動產業健康發展。民俗文化傳承中心的建立將為本地專業人才的培養起到良好的輻射、推廣和帶動作用。
第三,建立完善校企合作工作機制。加強教材建設,建立符合民俗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立足校情、學情開展課程建設,確保課程建設與學生實際情況高度契合,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
第四,通過網絡平臺的宣傳、推介、交流,與民間藝人、文化企業全方位深度合作,重點開展資料整理、精品開發、人員培訓、工藝研發、學術交流、教材建設、藝術展演、陳列展示等。
通過上述方式實現民俗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尋求繁榮地域特色文化與加強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契合點,為做大做強文化特色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持。其中,剪紙和香包繡制以精品開發和人才培訓為重點;磚雕泥塑則以人才培養和市場挖掘為重點;嗩吶將以資料整理、人才培養、對外合作與交流活動為主。本著“優化結構、規范建設、突出特色”的原則,我們將挖掘、整理、研發、生產、展示和傳承隴東民俗文化精髓,探索職業學校專業與民俗文化產業結合的“專業+產業”新模式,著力培養出一批在剪紙、香包繡制、雕塑(磚雕、泥塑)、嗩吶方面具有出色專業技能和強烈責任心的民俗文化繼承人。在提高職業學生文化素養,提升學校美育工作的成效的同時,促使優秀民間藝術資源發揮出德育教育價值,促進文化大繁榮,推動職業教育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