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樂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公共體育課程是高校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新時期積極探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特色與實踐路徑,是進一步推進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高質量發展,進一步促進高校課程思政貫徹落實,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即高校體育教育者以公共體育課程中蘊含的各種思政教育元素為載體,實現思政教育滲透于公共體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長期以來,公共體育課程在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高校公共體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公共體育課程在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等方面都得到了不斷的優化,使高校公共體育教育質量有顯著提升。概括而言,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具有以下特色。
思政課程育人目標過多關注大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水平的培養與提高,而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不僅關注大學生政治素質、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質的培養與提高,還關注大學生頑強的意志品質、規則意識、正當競爭意識、團結協作意識等的培養與提高,具有多樣性。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之所以具有多樣性,一方面是因為它是“體育+思政”的融合,這決定了它不僅包括思政課程育人目標,還包括公共體育課程本身的育人目標;另一方面是因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本身的育人目標是復雜的。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較為復雜,理論性的育人內容和實踐性的育人內容經常交叉或重疊,如體育精神既包括體育教材中的體育精神基礎理論,又包括體育運動訓練和正式比賽中滲透的體育精神;體育學專業類的育人內容和非體育學專業類的育人內容也經常交叉或重疊,如體育精神既包括體育學專業層面的遵守體育比賽規則、尊敬裁判員與對手,又包括社會學專業層面的人際關系處理、社會適應等。復雜的育人內容,使高校體育教育者在應用這些育人內容時難度頗大。
針對不同的育人內容,高校體育教育者需要選用不同的育人方法方能順利實現育人目標。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的復雜性,要求高校體育教育者在開展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工作時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育人方法。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選擇的育人方法是否符合大學生的品德素質發展現狀,是否能夠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是否能提高育人效率,是高校體育教育者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例如,想要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精神,高校體育教育者需要在采用講解法的基礎上,善于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大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體育精神的具體表現)、探究法(讓大學生探究“不同體育項目比賽中的體育精神有何差異”)、觀摩法(帶領大學生到現場觀摩體育比賽,并評論職業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行為表現)、游戲法與比賽法(通過組織游戲與比賽的方法培育大學生的體育精神)等方法,讓大學生在各種實踐中增強對體育精神的認識和了解。
首先,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過程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例如,高校體育教育者對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的講解是非常直觀的。在育人過程中,高校體育教育者要運用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肢體動作使大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自己講解的育人內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強調“寓德于體”,這里的“體”即身體體驗,主要表現為各種以身體動作練習為主的活動。高校體育教育者需要通過動作示范直觀地向大學生演示身體動作練習的難點,引導大學生體驗感悟在身體動作練習過程中如何克服身體疲勞和生理極限,提升意志力。其次,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過程具有外顯性的特點。例如,高校體育教育者可以直接通過大學生在身體動作練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來評價他們的品德素質。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環境的開放性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育人空間的開放性。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空間不僅包括本校的教室、操場、體育場(館),還包括校外的體育場(館)以及各種能夠開展體育活動的場所,如林地、高地、河流湖泊等。二是育人時間的開放性。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時間不是只有課堂教學有限的80min,而是包括大學生參與各類課外體育活動的所有時間。三是育人資源的開放性。校際合作、家校合作、校企合作成為很多高校采用的育人模式。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經通過校際合作、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開展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工作,這使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資源得到不斷豐富。
在深刻認識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特色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提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實踐路徑,具體如下。
高校體育教育者要在參考思政課程育人目標“提高大學生政治素質和思想水平”的基礎上,強化“提高大學生意志力,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正確競爭觀、團結協作意識等”具體目標。高校體育教育者要深入挖掘公共體育課程的德育價值,然后將這些德育價值轉化為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目標。高校體育教育者應在公共體育課程知識、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盡量多融入思政目標,突出育人目標的多樣性。以高校公共足球課程為例,目前很多高校公共足球課程目標包括5個具體目標,即體能目標、技能目標、參與目標、學習態度目標、合作精神目標。以上5個目標中,只有后2個目標是思政目標。針對該課程目標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就要再深入挖掘高校公共足球課程知識、能力目標與思政目標的融合點,制定出新的課程目標,具體包括體能目標、技能目標、參與目標、學習態度目標、合作精神目標、意志力目標、規則意識目標、正當競爭意識目標。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復雜多樣,隨著國內學者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的不斷研究,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過于追求思政育人內容的完備與詳盡,而忽視體育教育者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 對此,建議高校體育教育者根據自身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進行優化與整合。在實踐工作中,高校體育教育者應在宏觀上區分課程內容承接啟合的順序及需要掌握的程度,這是避免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交叉重復的重要措施。高校體育教育者可以按照課程思政理念將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內容分為兩大項:一是課內基礎理論教學中的德育內容,包括大學生上課的態度與動機,以及他們在課堂上的行為與活動表現;二是課外體育活動中的德育內容,包括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態度與動機,以及他們在課外體育活動中的行為與活動表現。
道德觀念的形成一般經過“知、情、意、信、行”5個環節,其中“知”具體指道德認識;“情”具體指道德情感;“意”具體指道德意志;“信”具體指道德信念;“行”具體指道德行為。根據以上5個環節,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高校體育教育者可以選用認知發展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勵法和道德實踐法達到“立德樹人”目標。其中,認知發展法應用于第一個環節,包括講解法、提問法、討論法等,主要用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情感陶冶法應用于第二個環節,包括暗示法、游戲法、觀摩法等,主要用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情感;理想激勵法應用于第三個環節和第四個環節,包括價值理想激勵法、人格理想激勵法等,主要用于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道德實踐法應用于第五個環節,包括示范法、榜樣法、模擬比賽法、社會實踐法等,主要用于促成大學生做出道德行為。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環境,是指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活動的開展以及高校體育教育者與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環境營造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工作開展的基礎和保障。建議高校體育教育者確立以“增強德育實效,立足環境育人”為主導的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環境建設總體目標,建設 兩個育人環境:一是建設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同步提升的多德育主體,協同育人環境;二是線下環境、線上環境同步提升的多維度空間,全方位育人環境。
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工作有自身的特色,如多樣的育人目標、復雜的育人內容、靈活的育人方法等。課程思政視野下,高校體育教育者想要通過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實現“立德樹人”目標,應深刻認識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育人特色,以這些特色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