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菁琳,姬紅慎,李端英,范美麗
(1. 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2. 廣州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講話為全國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各高校體育課程建設與改革提供了依據。在當前各教育部門大力倡導課程思政的形勢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有利于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實現體育課程的育人目標,教育工作者在認真學習各類文件的同時更要對課程中融入思政建設進行深入的思考。
《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因此,德智體全面發展,體育是基石,沒有體育,德育和智育便是空談,體育課程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基礎。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的德育目標一致,因此體育課與思政教育應同向同行,高校體育教師應抓住體育與思政融合的契機,以體育課為載體,以思政教育為延伸,充分把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如今的高校體育課程不是狹義的活動身體、鍛煉筋骨,高校體育課程要明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立德樹人是體育課堂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體育課程本身蘊含了豐富的思政元素,兩者的融合不僅是增強大學生體能、教授技能的過程,還是對大學生道德水平和健康素質的培養過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這一重要論述,是我國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的初心就是培養人才,保證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要堅持把 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貫穿到人才培養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形成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大黨建”“大思政”整體戰略格局。趙富學提出,體育課思政教育的建設,體育教師應配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要求,明晰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立德導向,引導學生在體育學習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高校體育教師要明晰思政教育融入體育課程的理論依據,深入理解政策指向,深入學習課程思政建設融入課堂的價值理念,用好課堂講壇、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思政理念融入課堂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事業現代化的需要。
眾所周知,體育教學和體育競賽活動蘊含著人文情懷、進取精神、團隊意識和健康向上的文化追求,對高校思政教育來說,這是獨特的隱性資源。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充分調動體育課程中一切有利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挖掘像郎平、姚明等對我國體育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代表人物的勵志事跡,為大學生進行終身體育運動提供思想指導。體育課程本身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在進行籃球或排球等團隊性項目教學時,要傳授給大學生團隊間的團結合作、集體配合、集體榮譽感等內容,這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相互鼓勵、相互配合的團隊精神。同時,體育課程中強調競爭奮斗的精神,可以培養大學生吃苦耐勞不畏艱險的堅強意志力和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每個運動項目都有明確的規則準則,體育教師在授課時通過對各個項目規則的講授,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大學生遵守紀律、敬畏規則的品質,有助于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律自制的好習慣以及遵守規則的規矩意識。體育課程中的家國精神也是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國女排精神詮釋了中華兒女頑強戰斗、勇敢拼搏的精神,這些積極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對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良好的指引作用。高校體育課程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將我國奧運健兒在比賽中獲得的優異成績和精彩瞬間呈現給大學生,同時挖掘奧運冠軍獲得獎牌背后的故事,來激發大學生的拼搏精神,同時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高校體育教師應在課堂中充分挖掘思政內容,加強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強化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作用。
體育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校園體育運動場和體育器械在內的基礎條件是二者融合的客觀環境支持,同樣也需要重視挖掘課堂外校園體育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形式多樣的校園體育活動,對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益處,能促進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以及身體素質的增強。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不僅應以課堂為載體,還應積極開拓體育課堂外的資源進行思政與體育的融合,如體育社團、校內外的體育競賽、體育訓練、校運會以及全校學生的體質測試,同時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智能化設備建立新型的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方。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應結合多方面資源一點多面地進行,將學校體育文化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多方面地開發,要求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工作上多下功夫,通過體育課堂以外的校園文化來促進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高校體育課程中思政元素的表達應符合大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接收信息的方法。隨著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各種網絡技術教學也普遍在高校體育課堂中呈現,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與社會發展的特點,用新穎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可能更易于被大學生接受。高校體育課程中向大學生傳授思政知識時,應找到合適的教授方法,讓更多的大學生易于接受和消化思政知識。應在體育課程設置上進行優化,減少體育基礎知識的章節,增加相關思想政治元素的章節,同時豐富教學形式,滿足大學生的多元化需求。優化高校體育課程的結構體系,就要在體育課程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方面融入思政教育理念。在育人方面,思政課程教育與體育課程教育應同向同行。學校體育領域在踐行“立德樹人”理念的過程中,其培養“身心健全的人”的育人指向與課程思政致以培養“ 整全的人”的價值旨歸趨于一致。
在學校體育評價機制中應構建合理的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評價體系,高校體育教師要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也作為課堂要求和評價內容。在高校體育工作中,對大學生的體質和技能方面都有清晰的評價體系,對思政教育卻沒有相關明確的評價體系界定,這就導致高校體育課程的德育功能會被忽視。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要求高校體育教師研究制定內容全面、指標合理、方法科學的評價體系,來推動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制度化。傳統的評價體系過于關注大學生對運動技能知識的掌握,而沒有體現出對思政知識的重視,評價目標和評價手段過于單一,使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相融合所體現的客觀性和全面性得不到保證,大學生在體育課程學習中得到的思政內容體驗很少,不能充分地促進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的功能。評價目標和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評價方法應多樣化,高校體育教師應建立多元目標評價體系,關注課程中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過程方法的整合,不僅重視大學生運動技能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同時重視大學生德育教育的提升,這就應對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行完善,且建立相應的評價質量標準,以此來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傳統體育課堂注重大學生運動技能的提升,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就要求在培養大學生運動技能的同時也注重塑造大學生的思想品德,這就對高校體育教師的教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觀念、教學內容等都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因此,高校體育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提高思政的教研能力,以適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目前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面臨著一些問題,其中需要重視的問題有:部分高校對體育課程的重視度不夠,對體育這門學科定位不準確,導致部分高校體育教師在教學方面依然按照以前的模式,重技術輕理論,不重視體育課文化內涵的輸出,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首先要求高校體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文化素養、思想水平、政治覺悟和道德品質,深化對國家政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高校體育教師只有對思政內容有深刻的認知才能更好地向大學生傳授相關知識。
目前還存在問題有:部分高校體育教師課程中與大學生的互動性較好,但對于思政知識的理解略顯欠缺導致傳授力度不夠。因此,高校也應相應地創造條件和保障制度,對體育課程的思政建設加強政策指引,充分調動高校體育教師的積極性。例如,對高校體育教師開設思政課程培訓,鼓勵高校體育教師積極探索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內在聯系,增強不同學科融入思政教育的交流性,對于優秀案例的高校體育教師可互相學習,切實抓好各方面促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性建設和基礎性工作,全面提升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工作水平。同時,應考慮到高校體育課程的體力消耗較大、工作環境較差等因素,合理安排培訓力度。高校體育教師在授課中,應充分發揮體育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切實把思政元素融入體育課程,注重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將思政教育體現在教書育人的全過程。
高校管理人員應創造條件為高校體育教師提供平臺和機會,提升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思政能力。高校體育課程在高校育人過程中占據著重要領地,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在教育改革中也將是個 持久攻堅戰,因此各高校工作者應在正確的思想政治引領下,積極探索出一條適合本校體育課與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徑,并不斷完善相關理論體系以及實踐路線。各高校體育教師也應在“課程思政”視閾下,積極開拓、勇于創新,結合自己的課堂實際大膽實踐,不斷積累相關經驗,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