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賽君
(武漢工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爛尾新聞”一詞來源于“爛尾樓”,“爛尾樓”是指已經開始建造,但是在建造中因各種原因而停工的房地產項目。爛尾樓浪費財物,造成國家土地資源浪費,也對城市的形象造成不良影響。新聞領域也出現了這種有頭無尾的新聞現象:一些媒體在對熱點、突發事件進行報道時,開始聲勢很大,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對事件的發展和結果沒有持續關注,導致對連續發展的新聞事件的報道有頭無尾,這就是“爛尾新聞”。“爛尾新聞”在某種程度上會給受眾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必須引起新聞媒體的高度重視。
從新聞的本源來看,一個事件能夠被媒體報道是因為它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而“爛尾新聞”與一般新聞的區別在于它缺少對事件結果的追問:事件調查的結果是什么?相關責任人的處理結果是什么?受害人是否妥善安置?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么?等等。本文以青海柴達爾煤礦“8·14”重大事故為例,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階段。
2021年8月14日12時10分,海北州剛察縣西海煤炭公司柴達爾煤礦發生泥漿崩塌事故,井下有作業人員21人。事故發生后,柴達爾煤礦救援隊立即組織施救,共救出2人,其中1人死亡,另外1人無生命危險;其余19人被困。
由于新媒體即時性的特點,重大事件的輿論爆發期是非常短的。央視新聞于事件當天16點10分在微博上發布了相關新聞報道,并附帶話題#青海一煤礦發生透水事故多人被困#,該話題迅速登上當天的熱搜榜,總瀏覽量達5600余萬次,隨后,中國新聞網、中國消防、澎湃新聞等各大主流媒體都對這一事件進行了跟進報道,累計的相關話題瀏覽量破億。
2021年9月13日凌晨,央視記者從青海省海北州剛察縣柴達爾煤礦“8·14”冒頂事故救援現場了解到,事故救援工作基本結束,19名被困人員全部被搜尋發現,均無生命體征。隨后,澎湃新聞、鳳凰新聞客戶端、新華網等媒體在微博上對遇難情況進行了報道,此時,距“8·14”冒頂事故發生已經有一個月了,網友對該事件的關注度已經有所下降,鳳凰網在微博上發起的話題#柴達爾煤礦冒頂事故19名被困人員全部遇難#,總瀏覽量僅為1500余萬次。
新媒體環境下,新的熱點事件層出不窮,受眾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若媒體在輿論爆發期未對事故刨根問底,等到熱度一過,新聞便很容易“爛尾”。自9月13日后,受眾對柴達爾煤礦“8·14”冒頂事故關注度逐漸冷卻,輿論聲量趨近于零,媒體缺席,受眾散場。新聞最終走向“爛尾”。
近年來,隨著政府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相關部門對重大責任事故處理結果的公布也越來越及時。最典型的就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黑龍江、湖北、云南等多地在防疫、抗疫期間,對防疫不力、履職不到位的工作人員進行問責和處分。除了疫情之外,還有一些重大事件的調查結果也都進行了及時公布,比如致26人死亡的湖北十堰“6·13”重大燃氣爆炸事故調查報告;湖北省隨州市隨縣柳林鎮“8·12”極端強降雨引發山洪災害,對履職不力、失職失責人員的處理結果;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的調查和處理情況。
通過上述事件發現,對新聞事件處理的結果要么僅僅是罷免了當事人的職位卻無后續深入調查,要么是集體“失語”,最終導致新聞“爛尾”。
從受眾傳播的角度來說,“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是麥克風”,但是,每個人的文化水平、價值觀念都各不相同,所傳播的內容并非都是理性的、負責任的。由于新媒體自身把關人的缺失,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經常會看到一些過于偏激的話語被傳播出去。網民并非專業的媒體工作者,他們既沒有專業的媒介素養承擔新聞調查任務,也沒有對事件追根溯源的義務。因此,一些由網民爆料的新聞事件,容易導致“爛尾”現象。
從受眾接收信息的角度來說,在新媒體環境下,當新聞事件曝光后,新聞過于求快、求新,大多數公眾通常處于一種圍觀的狀態,這種“湊熱鬧”的心態很容易被其它的“新熱鬧”分散注意力,促使受眾存在一種僥幸心理:反正跟我沒關系,又何必操那么多心呢?“爆炸事故”“滑坡事故”“透水事故”成為受眾茶余飯后的談資,卻很少有受眾在熱點事件淡出人們視野之后,還能夠做到“極度逼近真相”的追問和調查。
媒介組織具有商業性,主要通過報道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從而提高點擊率、瀏覽量等方式盈利。但是在我國,媒介組織也具有公共性,新聞媒介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面向的是公眾,必須遵循新聞真實、客觀、全面、公正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由于把關人的角色缺失,一些媒體追求流量至上、眼球經濟,一味地求新求快,搶“獨家”搶“首發”,催生了一大批熱衷于蹭流量、博眼球的“標題黨”和“營銷號”,進而導致部分媒體忽視對事件結果追蹤報道。
新媒體平臺發布的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其中,“碎片化”最顯著的是微博。由于微博的文本限定在140個字符之內,人們通過只言片語往往難以完整了解事件的始末,這便為“爛尾新聞”留下了契機。此外,碎片化的新聞生產方式具有瞬時性、快餐性的特點,使得公眾越來越傾向于動態新聞中的淺閱讀,較少追求新聞更深層次的信息,也間接加速了了“爛尾新聞”的出現。
為杜絕“爛尾新聞”的產生,媒體可以建立一系列新聞后續追蹤制度。比如新聞臺賬制,即媒體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以臺賬的形式建立一個報道的議事日程時間表,明確記錄在新聞事件發生后,如何對事件結果、事故原因、事件責任人等進行報道。還可以建立記者責任制,由一名記者負責一個新聞事件報道的全過程,該記者跟蹤報道期間不更換其他記者,并且可以將這種“一對一”事件的完整報道情況納入日常考核機制。
除此之外,媒體可以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在微博上發起事件后續報道的相關話題;還可以在媒體的官方網站或新聞客戶端建立相應的事件報道專欄,深度報道新聞事件。
諾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論認為: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化心理的過程。新媒體碎片化的特征會導致一些不了解真相和事件全貌的公眾跟隨大流,成為沒有思考和辨別能力的“烏合之眾”,由于新媒體的受眾和影響力較大,其產生的負面結果也是無法估量的,因此,新媒體環境下的受眾更需要提升媒介素養。受眾媒介素養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受眾提高自身選擇信息、理解信息、辨別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媒體積極的正向引導,尤其是在全民關注的重大事件中,媒體要及時設置相應的議事日程,把事件最新的、完整的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達給受眾,并發布科學、客觀,具有正向引導力的意見或觀點,引導受眾對事件進行理性探討,潛移默化地幫助受眾提升媒介素養,從而避免“爛尾新聞”的產生。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六、第七條分別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公開條例》的出臺從法制規范的角度對政府的義務和問責機制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并成為記者采訪和公民要求政府公開信息的重要制度保障。熱點敏感新聞事件發生后,需要相關政府部門立即作出回應和處理,為避免事態的擴大和謠言的散布,政府部門可利用新媒體時效性強的優勢,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抖音號等官方賬號發聲,并及時發布事件處理的最新進展,避免“爛尾新聞”的產生。
為有效減少“爛尾新聞”,需要媒體工作者具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勇氣,以及身為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責任和擔當;需要社會公眾提高自身媒介素養,積極維護自身的知情權和監督權;需要政府部門加強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對權力部門的監督問責機制。只有媒體、公眾、政府部門三方共同努力,多措并舉,形成合力,才能逐步消除“爛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