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加梅
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對幼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實施“課程游戲化”理念,將游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創設“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名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音樂活動作為幼兒園藝術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幼兒藝術素養的有效途徑。教師應重視對音樂活動的開發,結合中班幼兒的發展特征,落實課程游戲化理念,為幼兒打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本文從中班幼兒視角出發,闡述了課程游戲化的重要作用以及中班幼兒的學習特點,探討了中班幼兒音樂課程游戲化的實施路徑,以供參考。
《幼兒園工作章程》提出,幼兒園教育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游戲對幼兒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教師貫徹課程游戲化理念,能夠確保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創造力,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教師遵循幼兒內心的想法,將游戲理念和精神滲透在各項學習活動中,有助于為幼兒創設更加生動、豐富有趣的學習環境,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構建“寓教于樂”教育模式,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豐富的學習經驗。
在傳統的幼兒園音樂活動中,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都較為單一,他們常常組織合唱活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利于達成教育目標,但忽略了幼兒的實際發展需求。游戲化活動注重幼兒的個體感知,鼓勵幼兒根據自身的喜好及需求選擇趣味性的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感知音樂旋律、節拍等元素的變化,并通過肢體語言、表情及動作等,讓幼兒學會表達音樂形象、感知音樂氛圍,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活動中,進而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
中班幼兒的年齡大多為4~5歲,思維發展處于具體形象階段,他們能依據物品表象和事物特征進行聯想。在音樂活動中,幼兒具有較強的感知力和記憶力,會跟隨音樂節奏展開大膽的想象。此外,這一階段的幼兒精力較為充沛,對于外界環境及新鮮的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在音樂游戲中,游戲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以更加積極的心態走進音樂,感知音樂形象,進而提升幼兒的藝術素養及音樂認知水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獨特的筆觸、動作和語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準去評判幼兒。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教師將音樂與游戲活動相結合,能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讓幼兒在游戲中形成良好的藝術創造力。
《指南》指出,4~5歲的幼兒應經常唱唱跳跳,喜歡參加歌唱、律動、舞蹈、表演等活動。角色扮演游戲是幼兒熟知的游戲活動之一,能夠讓幼兒分析和表演不同的角色,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在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音樂活動的特性,開展趣味性的學習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音樂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掌握音樂內容。
以音樂活動“小兔子的菜園”為例,該活動的目標為:學唱歌曲,能有節奏地念旁白;能有效理解、記憶歌詞,并積極參與歌舞表演;在角色扮演中掌握音樂節奏。在活動開始前,筆者帶領幼兒開展了角色扮演游戲,讓幼兒扮演“兔寶寶們”。筆者先播放了音樂《小兔子的菜園(伴奏)》,出示提前準備好的音樂圖片,并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回答問題:“兔媽媽在菜園里種了許多好吃的青菜,請兔寶寶們猜一猜,都有哪些青菜呢?”接著,筆者播放了歌曲的第一段,引導幼兒仔細聽歌曲的內容,并鼓勵幼兒有節奏地念“有青菜|有蘿卜|有南瓜|還有毛豆|”。當幼兒念出歌詞后,筆者播放音樂伴奏,帶領他們完整地學唱第一段音樂。在第二段音樂的學習中,筆者構建了全新的游戲,并對幼兒說:“請兔寶寶們仔細聽一聽,我們都種植了哪些蔬菜呢?是按照什么順序種的呢?需要做好哪些工作?請大家一邊演唱,一邊用動作模擬出來吧!”隨后,筆者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種菜的動作,如鋤地、挖坑、傳統、除草、澆水等,帶領幼兒一邊做動作,一邊學唱第二段音樂。最后,在幼兒掌握兩段音樂后,筆者再次進行了引導:“兔寶寶們可真棒呀,幫助兔媽媽種了這么多蔬菜!現在請所有兔寶寶一起來唱這首歌吧,讓我們的蔬菜快快長大!”
在上述活動中,筆者利用“角色扮演”游戲構建了趣味音樂活動。幼兒扮演了“兔寶寶”的角色,并根據兔子的形態和特點,跟隨節奏加入自己的情緒與理解,逐漸掌握了歌詞大意及節奏節拍的變化。
《指南》指出,4~5歲的幼兒應具備初步的藝術表現和創造力,能用拍手、踏腳等身體動作或可敲擊的物品敲打節拍,體會基本節奏。音樂活動具有靈活性與開放性的特征,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基于此,教師可以開展音樂舞蹈活動,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知音樂節奏。
以音樂活動“采果子”為例,活動目標為:通過情境和語言節奏感受樂曲的性質;樂意用身體動作跟著音樂表現自己,體驗采果子的快樂。在游戲活動中,教師需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大膽創作,提高音樂活動的教育效果。筆者先播放了樂曲及果園視頻,出示了果園的圖片,并詢問幼兒:“果園里的果子都成熟了,請小朋友們跟隨音樂走進果園中,一起看看有哪些水果呢?”有的幼兒說:“我看到了蘋果。”有的說:“還有好多黃澄澄的橘子。”聽到幼兒的回答,筆者又問:“這些果子這么誘人,我們怎樣把它們采摘下來呢?”
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開始了熱烈的討論:“可以用兩只手去摘。”“還可以使用工具!”筆者根據幼兒的討論,帶領幼兒創編動作,并用語言引導幼兒“哇,小朋友們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讓我們跟著音樂用你喜歡的動作一起來采果子吧”。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大膽地展開想象,跟隨畫面中的情境,選擇自己喜歡的動作進行“采摘”,并跟唱音樂。在上述活動中,幼兒增強了音樂感知能力,能根據情境和自身的理解創編音樂動作,在游戲中感知音樂節奏的變化,從而達成音樂游戲活動的教育目標。
《指南》指出,要理解和尊重幼兒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手舞足蹈、即興模仿等行為,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獨特感受。在創建音樂游戲活動時,教師應尊重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受音樂旋律,通過游戲增強幼兒欣賞音樂的能力,強化幼兒對音樂的興趣。
以活動“森林里的音符”為例,活動目標為:在故事情境中,初步感受音樂的旋律,能通過肢體動作較為合拍地跟隨音樂做動作;愿意參與音樂活動,對欣賞音樂感興趣。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大森林背景和森林動畫故事。筆者先出示了課件背景,對幼兒說:“春天到了,森林里一定很美,請小朋友們聽著美妙的音樂,我們一起去大森林中做客吧!”接著,筆者播放了不同的動畫及音樂,對幼兒說:“哇!大森林真漂亮呀,我們的好朋友小白兔種了一顆神奇的樹,讓我們來看一看它神奇在哪里呢?”有的幼兒說:“我看到了森林中豐收的場景,大家都很快樂。”有的幼兒說:“我看到了舞會,每個動物都穿著漂亮的衣服。”筆者繼續引導幼兒:“原來森林中發生不同的事情,樹上的小樹葉就會放出不一樣的音樂。請小朋友們仔細聽聽音樂,說一說你們都有什么樣的感受吧!”
在教師的鼓勵下,幼兒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做出了不同的動作,并利用肢體語言及表情展現了音樂傳遞出的情感。在上述活動中,教師以“音樂欣賞”為主,利用情境游戲引導幼兒感知音樂元素和旋律變化,增強了幼兒對音樂的欣賞能力。
《指南》指出,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的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現、表達。游戲化課程要求教師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選擇幼兒愿意接受的教育方式,讓幼兒在游戲中掌握知識經驗。基于此,教師可以利用游戲的特點構建開放型的音樂課堂,讓幼兒開展自主游戲。
以音樂活動“三只猴子”為例,全篇樂曲以故事的形式串聯起來,歌詞篇幅較長。在設計游戲活動時,教師可以使用圖詞結合的方式,引導幼兒自主理解歌詞并記憶故事情節,讓幼兒更加輕松地學唱歌曲,使其感受音樂中蘊含的幽默詼諧情緒。筆者先對幼兒說:“請小朋友們聽一聽音樂,聽聽歌曲中講了什么故事,說一說你聽到了什么。”有的幼兒說:“歌曲中有三只小猴子。”有的幼兒說:“這些猴子們在床上跳來跳去的。”還有幼兒說:“它們最后都受傷了!猴媽媽忙壞了!”筆者又說:“調皮的小猴子們在床上跳來跳去,最后不小心都受傷了。小朋友們在地面上蹦蹦跳跳,比小猴子們安全得多,請小朋友們跟隨音樂節拍,為小猴子們做一個正確的示范吧!”
在筆者的引導下,幼兒能夠跟隨著音樂節奏蹦蹦跳跳。筆者通過詢問的方式,讓幼兒一邊玩,一邊感受音樂刻畫的形象,讓幼兒在游戲中思考正確的行為。在幼兒了解音樂故事后,筆者再次展開引導,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組織幼兒表演音樂情景劇,強化幼兒對節奏模式的印象,使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記住歌詞內容,達成游戲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應意識到游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挖掘音樂活動中的趣味元素,做到“寓教于樂”,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全新的感知體驗,提高藝術素養,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