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小歡 于江宏
(1.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無錫 214153;2煙臺市標準計量檢驗檢測中心,山東煙臺 264003)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等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指明了方向,為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旨在以專業相關課程為基本載體,構建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要求結合各類課程特點尋找思政元素,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課程思政的關鍵點和落地點在于課程本身,通過課程實施發揮育人作用,保證育人實效。建筑力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建工類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課之前必須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學習的專業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力學知識和計算方法,合理考慮力學與建筑結構的關系,并為后續的施工技術等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力學基礎,思政目標是在專業學習中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鑒于此,本文基于建筑力學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
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就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關系作出了明確指示。這次會議后,學者們開始開展基于各類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有學者基于“課程思政”“課程育人”“大思政”等為主題進行精確檢索,統計出發文量從2016年的195篇到2020年上半年的2952篇,4年間發文量翻了15倍,由此說明學界對于這類主題的研究熱度持續升高。本文作者同樣基于相同主題進行檢索,統計出發文量從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共計23133篇,2年間發文量翻了10倍,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來源共計1875篇。說明學界這兩年對于這類主題的關注力度在持續增強。
基于已有研究文獻,沿著時間的脈絡對課程思政的研究趨勢進行梳理,可以發現,2016年開始,學者們逐漸轉變思政教育理念,從意識到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專業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是關鍵,因此需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協同,合理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到2018年,課程思政研究從最初的理論解讀逐步過渡到教學實踐層面,開展基于課程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者從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主逐步擴展到專任教師范圍,基于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從2019年至今,課程思政研究重點逐步聚焦到不同專業課程思政的建設特點、實施路徑和有效評價。
建筑力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建工類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課之前必須學習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課程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力學知識和計算方法,合理考慮力學與建筑結構的關系,并為后續的施工技術等專業課程打下必要的力學基礎。新時代教育背景下,專業課教師要真正擔負起培育時代新人的使命,不僅要傳播專業知識,更要在教學中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水平。與此同時,專業課程作為育才與育人的載體,要承載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以期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合理融合思政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當本文作者基于“建筑力學”和“課程思政”“立德樹人”“工匠精神”等主題進行搜索時,只有相關研究論文3篇,由此可知,對于建筑力學課程的課程思政研究尚未形成較多的研究成果。
“高校教師中80%是專業教師,開設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用于專業課的學習。”由此可見,各類專業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載體,而專業課教師是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實施者和影響者。如何發揮各類課程的育人作用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內容。
本文作者作為建筑力學的課程負責人和主講老師,通過調查和研究發現,目前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有:(1)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需要從多方面凝練和發掘思政元素;(2)思政元素與教學之間的融合技術不足,需要結合信息化技術多樣化載體途徑,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的適時融入;(3)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鍥合度不夠,需要通過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針對上述問題,作者在學習同行課程思政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和學生實際情況,對課程開展有效的思政建設與實踐研究,以期獲得可以推廣的研究結論。
在遵循課程教學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建筑力學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基于課程內容和特點,通過充分發掘課程思政內容,創新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實現課程思政和課程內容的完美結合;通過合理設計課堂實施環節,優化教學方法,結合學生興趣點和關注點,做到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教育學生,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
課程總體設計堅持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化資源,并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進行具體內容設計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充分挖掘重難點知識中的課程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課程思政的內容設計主要包含三個方面:(1)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研究;(2)課程思政的元素研究;(3)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研究。
(1)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研究
建筑力學課程是高職建工類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課之前必須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所含力學知識的運用在專業實踐應用中必不可少,因此會貫穿專業課程體系的始終。該課程包含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中涉及的力學知識,各力學體系的各單元知識內部聯系較為緊密,但各體系之間內容過渡不連貫、相互滲透不足,并且有些概念交叉重復。因此,教師需要梳理課程知識結構,將所講內容形成系統性的連貫的知識體系。建筑力學課程理論性較強,同時也是很多專業的基礎課程,因此內容較其他專業基礎課程更為抽象,并且公式多、計算多,所以學生在學習該門課程時,學習興趣普遍較低。因此,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以理論粗時間,以實踐深化理論,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提升課堂效果,提高教學水平。
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采取的改進措施有:①結合真實工程案例。結合典型工程案例講解理論知識,從實踐出發提出實際力學問題,激發學生應用知識的主動性,引導學生主動通過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并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嚴瑾認真的工作態度;②創建時事新聞專題。通過介紹行業發展動態和探討專業前沿問題,讓學生盡快了解行業知識和能力要求,幫助其逐步建立主人翁意識,并主動認識到自身不足和努力的方向,進而提升學習積極性;③創造課程人物力小白。通過“力小白的故事”,引入很多生活中的力學問題,使課程更有親切感和趣味性,增強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可以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力學知識。通過力小白參觀各項工程提出的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并幫助力小白解答疑問,增強學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鼓勵學生編寫“力小白的故事”,激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出問題,并用心觀察生活;④開設“學長學姐求助欄目”。通過解答學長或學姐在工作實習中或轉本備考中遇到的問題,實現課程的傳承,引發學生的興趣,并通過解題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增加自信;⑤遠程實驗室,試驗“真給力”。通過現代教學技術,實現遠程實驗室共享學習,學生通過遠程參與其他高校的實驗室力學試驗項目,引發學生對力學試驗的興趣,并埋下力學研究的種子;⑥專家校友進課堂。通過邀請企業專家和優秀校友“進”課堂現身說法,解答困惑,樹立榜樣,增強學生專業自信心和職業認同感,并引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做好職業規劃。
(2)課程思政的元素研究
建筑力學課程是由行業發展需求轉化形成的課程,和建筑工程項目密不可分。因此,課程思政的元素從建筑案例中提取,既可以與力學知識相關聯,又能使思政教育的融入能潤物細無聲。通過視頻、資訊、圖片等方式建立課程的思政案例庫。并通過對案例庫進行思政元素提取,形成課程思政建設框架。①古建筑案例。古建筑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具有藝術和美學價值,與此同時,古建筑詮釋了“力”與“美”的結合,通過合理利用力學,實現了建筑外觀多樣性與結構合理性的完美統一。通過介紹古建筑,不僅可以向學生講授建筑蘊含的力學原理,還可以通過建筑傳達古人非凡的智慧和我國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②重大建設項目。介紹我國重大建設項目,如聞名世界的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上海中心大廈等。通過重大項目介紹,使學生感受國家的繁榮發展,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了解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者的奮斗精神、民族志氣和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激勵學生將個人追求融入國家的建設發展;③工程事故案例。通過充分挖掘工程事故中與力學問題相關的因素,將課程知識點與對應案例結合講授,讓學生意識到建筑工程中安全和質量的嚴重性,并充分體會到工程中力學知識應用的嚴謹性和重要性,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責任擔當;④前沿科技實例。通過介紹力學相關的科學研究熱點實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強化奉獻精神和職業道德教育;⑤典型人物事跡:通過介紹我國優秀力學專家的生平事跡,或者重點工程背后的故事,使學生感受到善于鉆研、勇于挑戰的職業精神和勤于思考、持之以恒的科研態度,讓創新精神深入人心,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而激發學生立志做一個優秀工程師,達到“課程思政”的目的。
(3)課程思政的融入方式研究
結合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研究構建多角度思政元素,實現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的融合。①以“生活真有力”進行情境引入。生活中的力學知識很多,通過生活中的力學觀察,由淺入深進行課程內容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力學的親切感;②以“BIM教學樓”沉浸式感受力的概念。以學生所在的教學樓進行BIM模型展示,所在教室的梁和柱就是最好的教具,從教學樓的施工過程講解力學問題,到建成后梁和柱的受力分析,同學們通過BIM模型,進行專業沉浸式學習,分組構建力學模型,解決構造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用結合,強化團隊協作精神;③以“奧運體現力”進行知識拓展。例如,通過介紹奧運會男子單杠比賽中單杠的材料演化歷史,讓學生了解材料強度的概念,并通過領悟材料強度只與自身情況有關,跟外力沒有關系,提出生活中我們需要提高自身強度以抵抗外界壓力;④用“試驗真給力”感受科學探索之美;⑤用“工程案例”中的力學應用啟迪智慧。例如通過介紹三峽大壩工程中的大壩設計,引發講授用簡化方法講解平面一般力系,感悟力學化繁為簡的魅力,培養知識運用過程中實事求是和嚴謹細致的態度;⑥以“大國工匠”感悟道德。通過工程背后的故事,感悟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
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融合專業與思政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手段,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達到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具體方法示例如下:
(1)案例講授法:結合當下發生的實例進行講授,比如在講柱的受壓計算部分,可以結合無錫高架橋垮塌事故,從多角度分析事故原因,讓學生了解了不同結構的受力特征和超載運輸帶來的潛在危險。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2)沉浸式教學法:以學生所在的教學樓進行BIM模型展示,所在教室的梁和柱就是最好的教具,從教學樓的施工過程講解力學問題,到建成后梁和柱的受力分析,同學們通過BIM模型,進行專業沉浸式學習,分組構建力學模型,解決構造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用結合,強化團隊協作精神。
(3)問題驅動法:通過課程的“學長學姐求助欄目”收集問題,學生分組領取任務,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充分提升資料搜索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并引申出“互問互答環節”,通過各組之間的提問和回答,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運用多媒體搜索資料的能力,提高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4)角色扮演法:在理論講解過程中,通常采用角色扮演法。例如在講述桿件截面法計算內力時,通過多名學生手拉手一起扮演一根桿件,感受手與手之間的力,既通過參與互動活躍課堂,引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
本文通過對建筑力學課程思政進行探索與實踐研究,分析目前該課程的課程思政融入所存在的問題,結合課程具體教學內容,探索課程思政與課程建設結合的方式,并通過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過程實施,進行建筑力學課程思政的實踐研究,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1)優化教學內容,構建多角度思政元素,通過引入工程案例、生活力學、奧運力學、求助欄目、專家課堂和各類專題,多樣化課程形式,豐富課程內容,增加課程內容應用維度,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擴充學生知識體系,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總結能力和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2)創新教學方法,創建課程新人物“力小白”增加課程的趣味性,結合文化、歷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愛國主義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學精神;
(3)構建開放型教學體系,結合信息化教學技術優化教學途徑,并通過引入專欄、專題和講座等多種形式創新教學模式,同時通過開展遠程試驗教學擴充學習途徑,增強專業課程的吸引力,充分拓寬學生知識攝入渠道;
(4)通過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創新思政元素展現形式,達到教學手段“活”、思政教育“靈”的效果,深度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課程知識入腦,課程思政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