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 青
教育小游戲是幼兒園教學中的一種教學手段,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幼兒在集體游戲中樹立良好的合作意識,提高思考能力。但是,如果游戲的內容和形式設計得不合理,反而會讓游戲成為幼兒的負擔,影響教學質量,不利于幼兒的學習和成長。教師要想使游戲更好地發揮其教育作用,需要基于幼兒學習和成長的需求,合理設計游戲內容和游戲形式,這樣才能給幼兒提供更多的引導和幫助。
基于此,筆者深入探究了幼兒園教學中快樂互動游戲教學的開展方法,以供參考。
幼兒園游戲教學應符合幼兒的身心特點,滿足幼兒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具體來說,首先,教師要遵循安全性原則。幼兒的身心發育不完善,對于自己行為的認識不足,難以有效判斷行動的風險性。為此,在游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游戲,將幼兒的安全放在首位。其次,教師要遵循互動性原則。鍛煉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是幼兒園的教學重點之一。教師在設置游戲時要為幼兒創設可互動的環境,在游戲過程中注重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讓幼兒能在快樂互動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習得知識和經驗。最后,教師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幼兒的注意力易分散,教師的游戲教學應著力營造充滿樂趣的氛圍,從而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其中,讓幼兒在愉悅的狀態下習得知識。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全面了解幼兒的性格和喜好,然后據此設計相應的游戲,滿足幼兒內心的需求。由此可見,在游戲教學中,教師要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注意游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氛圍中健康成長,真正地讓游戲發揮育人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名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在此方針指導下,幼兒園教育開始重視游戲教學,這有助于游戲教育模式的應用和完善,為幼兒的成長提供良性幫助。但筆者經查閱資料和實踐發現,一些幼兒園的游戲教學的開展效果并不理想,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游戲活動的設計工作主要由教師來完成。一些教師在創設活動時未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對幼兒的游戲體驗感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他們教師認為讓幼兒在游戲中學到知識是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忽視了游戲的娛樂性和幼兒自身的需求。
一些教師秉持著以滲透知識為主的教育觀念,選擇的游戲內容難度較低,游戲中的互動環節較少。幼兒在游戲中互動性不高,因而降低了參與的積極性。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未能及時調整游戲的內容和形式,導致游戲的趣味性不足,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趣。
在游戲的開展過程中,教師給予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有限,游戲的設計和流程的推進都由教師掌握,這種情況可能會限制幼兒的創造力。
在一些游戲結束后,教師未及時進行總結和反思,缺乏對游戲的深入思考,這不利于教學模式的完善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教師開展快樂互動游戲教學時要結合幼兒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制訂更加合理的教學方案,全方位提升游戲活動的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個方法來開展游戲教學。
一些游戲活動開展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教師是游戲活動的完全主導者,幼兒只能在教師的要求下進行游戲,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的主體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師幼快樂互動的氛圍,讓教師成為幼兒的陪伴者和支持者,進一步突出幼兒的主體性,以此更好地提升游戲活動的開展質量。
例如,在“小青蛙搬家”的互動游戲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自由分組,然后問幼兒:“誰愿意當青蛙媽媽?誰愿意做青蛙寶寶呢?”幼兒爭先恐后地回答道:“我當青蛙媽媽。”“我當青蛙寶寶。”確定好角色后,教師再提問:“青蛙是怎么走路的呢?”此時,教師可引導幼兒按照擬定好的路線進行蹦跳運動,并且不斷加速,最后返回原點。接著,教師又說:“請青蛙媽媽將小家具(玩具)放在寶寶的背上,讓寶寶們把它們運到對面的新家,一位青蛙寶寶將家具運到目的地后,另一位青蛙寶寶才能開始搬運。”
游戲結束后,教師順勢倒下后說:“哎呀,青蛙媽媽搬家太累了,誰來照顧我啊。”這時候“青蛙寶寶”紛紛上前,有的說:“我給青蛙媽媽做飯。”有的說:“我幫青蛙媽媽捏捏腿。”有的說:“我來搬完剩下的家具。”“青蛙媽媽”休息好后便為“青蛙寶寶”拿來餅干、蛋糕和牛奶等食物,說道:“寶寶們辛苦了,媽媽給你們做了好吃的,我們一起來吃吧。”就這樣,在師幼的快樂互動下,整個游戲的氛圍十分和諧,幼兒樂在其中。
幼兒的年齡尚小,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持續走神的情況。當幼兒在活動中出現了疲乏、困倦等情況時,如果教師強制性要求幼兒繼續參加游戲,可能會影響活動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游戲中隨機應變地調整游戲內容、形式或規則,讓幼兒能全程在舒適、快樂的狀態下參與游戲。
例如,教師設置了互動游戲“開火車”。教師可擔任列車長,在游戲開始前讓每名幼兒選擇一個地名,作為自己的目的地,并自由設計火車票。教師可以假設出發地為北京,游戲開始后,教師說道:“由北京開往南京的列車就要出發了,有誰要上車?”這時,手持南京車票的幼兒跟在教師身后,同教師一起繼續游戲。接著教師又說道:“由南京開往上海的列車就要出發了,有誰要上車?”一個幼兒因為反應不及時而沒有上車,難過地哭了起來。此時,教師可以隨機應變地改變游戲規則,詢問幼兒:“錯過了車怎么辦,我們大家有什么辦法嗎?”有個幼兒說:“我來幫他趕上火車,我有汽車”,說著搬來了一把小凳子并推著凳子前進。這時候老師說:“好,我們在下一站等你們,你們開車來追我們,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紅綠燈。”于是,錯過車的幼兒在小伙伴的幫助下成功追上了火車。整個游戲得以順利開展。
又比如,小強在“開火車”過程中,不認真完成游戲任務,把代表火車車廂的椅子放倒了。此時,教師先不急著批評該幼兒,而是換一種做法,可以乘勢喊道:“不好啦,火車翻倒了,大家快保護自己。”幼兒有的趴在了地上,有的抱住了頭,有的緊緊抓住火車車廂。此時,不認真完成游戲的小強見狀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要怕,我來保護你們,我開火車很厲害的。”他邊說邊將象征火車的椅子扶正。火車恢復了正常,大家都很開心,整個游戲在快樂的氛圍中結束。
在游戲的設計和推進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幼兒更多自我發揮的空間,通過巧妙留白,讓幼兒能夠自主探尋游戲中的興趣點,進而投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必設限,可以讓幼兒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過給予適當引導,讓幼兒快樂自在地進行游戲,并在游戲中彼此交流。
例如,一些幼兒園會開展搭積木的游戲。教師可以獨出心裁,選擇以奶粉罐替代積木來開展搭建游戲。教師將使用過的奶粉罐加以整理后投放進建構區,讓幼兒在整個搭建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興趣進行隨意組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行分組,或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互幫互助進行搭建游戲。有的幼兒喜歡把一個個奶粉罐壘高,并與其他幼兒比誰壘得高,教師要引導幼兒思考怎么樣才能將奶粉罐壘得又高又安全。有的幼兒選擇間隔一段距離放置一個倒置的奶粉罐,然后找來木板搭在上面,這樣一座簡單的小橋就出現了。第一次搭建的小橋晃晃悠悠很不穩固,教師便引導幼兒思考怎樣讓小橋變得更穩固。有的幼兒建議可以在橋底再擺一排奶粉罐,有的幼兒表示可以為小橋加上護欄。教師引導幼兒動手實踐,將這些想法進行落實。大家一起進行實操并互相幫助,最終找到了最佳的解決方案。有的幼兒突發奇想,想要用奶粉罐搭建一個三層小樓。教師引導幼兒一起動手,有的擺放奶粉罐,有的搭放木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樓房搭建完成。幼兒在整個過程中充分發揮了想象力,收獲了喜悅感和成就感,提高了活動的參與積極性,并在良好的互動中學會了溝通和協作,自身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也得以提高。
綜上所述,幼兒園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綜合素養,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這其中離不開游戲這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的輔助。在游戲的設計和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重視幼兒的體驗感,提升游戲互動的效果,設計符合幼兒興趣的游戲內容,讓幼兒在快樂的氛圍中獲得發展,滿足幼兒的成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