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市博物館館藏硯臺精品賞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梅雪瑩(煙臺市博物館,山東 煙臺 264099)
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這四寶相輔相成,對中華文化的記錄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筆、墨、紙三種,屬于消耗品,不容易完整保存。硯臺由于質地堅硬,經久耐用,得以流傳百世。
漢代劉熙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焙玫某幣_必須具有發墨快、不易干、不傷筆毛、易于清洗、不易結冰等特點。古代文人視硯為知己,得到一方稱心之硯便愛不釋手。有人甚至與愛硯終身相伴,留下了許多賞硯、藏硯的佳話。筆者曾聽老人講過一個關于硯臺的故事。唐代有位貧窮的徐姓秀才進京趕考,路過山東沂南縣附近,拾得一石片,質地堅硬,雖沒有繁復的雕飾,但亦可試磨成硯。上京會考時恰逢天氣寒冷,其他考生用的名硯皆研墨結冰,無法使用,只有徐秀才的硯臺墨不結冰,書寫流利,助他一舉中第。徐秀才一直官拜禮部尚書,退休后為紀念硯石助他仕途便定居于此,后人將山東沂南縣附近出產的硯臺命名為“徐公硯”。歷代文人詠硯、贊硯,為硯的流傳和收藏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早在先秦,人們就已經使用研磨器了,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用一塊小研石將墨丸壓平并研磨成墨汁,最早的硯臺即是從研磨器演變發展起來的。漢代之前的硯,大都未脫離最樸素的實用功能,以隨形硯為主,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硯臺功能分區和雕刻風格,也沒有形成對產地和材質的嚴格分類。
漢代,隨著紙的發明和書畫的發展,制硯的工藝水平明顯提高。漢代人是坐著書寫,所以漢代的石硯多為圓形三足硯或方形三足硯,硯臺本身保持一定高度,方便使用者書寫。此時的硯臺硯蓋多為圓雕鳥獸。魏晉時期,多見三足硯或多足圓盤硯,制造業發展迅速進而使制硯技術不斷發展,出現瓷硯、銅硯、漆硯、鐵硯等各種材質的硯。
唐宋時期,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發展異彩紛呈,硯臺的流行款式增多。在材質上,各地相繼發現適合制硯的石料,石硯成為主流。在形制上,盛行抄手式、鳳式、龜式、屐式、箕式等。硯的制作進入鼎盛階段。此時端硯、歙硯、洮河硯、紅絲硯被稱為“四大名硯”。
元明清三代,硯的材質更為豐富,品種更多,造型更復雜,雕工更精美,尤其清代,由于皇帝的喜愛和推崇,中國制硯業進入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潮。
元代少數民族統治,崇尚武功,輕視文化,讀書人社會地位低,被列為十等人中的第九等,僅次于乞丐,導致讀書人更加貧苦。作為與讀書人隨身相伴的文房必備品,元代的硯臺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無法與前代相比。元代遺硯可見更加注重其實用性,形式和裝飾的發展速度遠不如唐代。元代流傳至今的硯臺多見石硯。由于端硯和歙硯坑停止開采,品質上乘的端硯和歙硯很少,大多為質地粗糙的雜石硯,雕刻也顯得古樸稚拙,粗獷厚重;硯底不加修飾,常見雕琢痕跡。元代硯臺形制體積比較大,有的元代石硯最重可達六十斤,實屬罕見。造型不似前朝豐富,多為抄手形或平底,多見雙硯池,硯池常做成如意形。有的在硯池兩邊雕刻雙獅,再無其他繁雜的裝飾。元代石硯的制作風格明顯更加注重實用性,對硯臺的裝飾和雕刻顯然沒有花費太多心思。
煙臺市博物館館藏圓雕雙獅長方形石硯(圖1),極具元代硯臺特色。此硯為長方形,長30.5厘米,寬20厘米,外形碩大,石質密實,手感厚重。硯額處立體圓雕臥式雙獅,雙獅身體順應硯臺方向而坐,前腿撐起上身,身體微側,頭兩兩相望,鬃毛長密,身形健碩。雙獅尾部中央鑿出一方倒置元寶形硯池,邊緣起線,深雋挺秀。硯池上方陰刻飄帶繡球圖案,寓意雙獅戲球。雙獅戲球為此硯的精華所在,為整個硯臺增加了立體感和厚重感,也是此硯藝術感的體現。硯側四周陰刻卷草紋,硯面大方平坦,微凹形成硯堂以備研磨使用和儲存墨汁。此硯硯堂有明顯的使用痕跡,這些“舊傷痕”十分自然,必是人經常使用而留下的。硯底留有明顯的鑿刻痕跡,未經打磨加工。硯身雕刻線條粗獷,結構錯落有致,造型渾厚樸素,整體古樸典雅,體現出元代剽悍、豪邁的藝術風格。
明朝經濟復蘇,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起,文房用品也隨之蓬勃發展,明硯發展空前繁榮,各種材質、形制應有盡有,大放異彩。明硯承上者,繼續延續元朝的藝術風格,粗獷豪放,注重實用,也不失獨特的韻味;明硯啟下者,材質優良,雕工講究,一般體型較大,用材厚重。端溪石坑被多次開采和歙石坑的重新開采,所以更多優質的石材問世。硯臺的雕刻工藝也在前朝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以實用為前提更加注重觀賞性,以因材而雕和巧雕多見。各地的制硯工藝逐漸形成獨有的風格,浙派、徽派、蘇派、粵派等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制硯藝術流派紛紛崛起。此外,隨形硯、瓦當硯、蟬形硯等也較為常見。
瓦當硯是用古代建筑物上的瓦改制而成的硯臺。瓦當硯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筒瓦瓦身背部磨平,雕出硯池,保留瓦當頭或瓦當的形狀,呈抄手硯。煙臺市博物館館藏古松圖仿古瓦當硯,即使用瓦身經雕刻制作成硯。一種是將筒瓦瓦頭背面磨平,雕出硯池等。瓦硯多取材自秦、漢、晉宮殿的殿瓦,這些瓦當土質極為細膩,不易滲水,制成硯臺后不費筆而發墨,成為后代陶硯的首選。煙臺市博物館館藏明代雕松樹紋“千秋萬歲”漢瓦當硯屬于上述中的第二種類型,取瓦當的瓦頭,保留瓦頭文字,在背面輔以雕刻并打磨出硯池。此硯臺直徑為21厘米,取材于漢宮瓦當,瓦當紋飾保存完整,以瓦當正面作為硯底。硯臺整體圓形,外緣寬厚,內部減地陽線格出四個空間,刻有篆書“千秋萬歲”四個字,字隨空間圓形鋪展開。瓦當心乳釘分隔畫面,方寸布局巧妙,古樸靈秀。瓦頭背面為硯臺正面,圍繞四周微微凸起雕刻有青松和怪石,中間凹陷處自然形成硯堂,工藝簡約含蓄,優雅古樸。右上角的松葉下有一處淺開的硯池,半隱半露,細看方可發現,既不破壞畫面整體的美感,又兼具實用性,甚是巧妙。硯堂表面光滑細膩,有少許氣泡,應是燒制過程中遺留而成。硯蓋微殘,不影響使用。
由于明朝社會收藏和鑒賞硯臺之風復蘇,也由于經過多年開采,優質石料日漸缺乏,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欣賞品味,制硯工匠在硯臺的設計、形式和雕刻方面追求新的突破。煙臺市博物館館藏端石二龍戲珠紋隨形硯,長20厘米,寬18厘米。此硯整體呈不規則圓形,飽滿圓潤,以上好的端石為原料,堅韌且溫潤,石質細膩如小兒肌膚。工匠利用天然硯石的形狀和石眼,巧雕而成。所雕二龍戲珠紋飾,選取硯面最大的石眼作為寶珠,雙龍駕霧于祥云之中,兩兩相對,動態鮮活,肌肉健碩,須發上揚,意氣風發。雙龍周圍風起云涌,祥云迭起,靈活生動。工匠運用鏤空雕、浮雕、線雕、巧雕等多種表現手法,層次豐富,線條流暢,概括傳神。下部無雕刻處隨形形成硯堂,僅占硯面三分之一,由此可猜測此硯觀賞價值大于實用價值。硯側隨形而就,經過輕微打磨,最大限度保留石材原有的形式,質樸自然。不論是從雕工還是從硯石上來講,此硯都是明朝端硯中的上品。
清初,文人墨客承襲明末遺風,此時硯臺風格大多簡潔素雅,不事鉛華,尊重石材本身的特點。至清中晚期,硯臺造型奇妙,雕飾繁雜,與明代簡素之風大相徑庭。乾隆、嘉慶時期,由于金石學興起,在硯上題銘之風興盛。仿古硯及古磚瓦雕刻的硯臺,多制作于此時。清代出現了許多制硯名家,如江南王岫筠、黃宗炎、蘇州顧氏一門四代制硯名家(顧道人、顧圣之、顧啟明、顧公望),其中顧啟明之妻顧二娘也是雕琢古硯名士。揚州盧映之、盧慎之、盧葵生祖孫三代,皆為制作漆砂硯的高手。同時也出現了著名的收藏家,如紀曉嵐、高鳳翰、黃任、高兆、楊以增、林佶、金農、黃易、朱彝尊等。
澄泥硯是由特殊加工過的泥土燒制而成,細膩堅實,發墨快且不損筆毛,使用效果與石質硯臺不相上下,且泥制硯臺可塑性強,很容易被制作成想要的造型。澄泥硯泥質密度高,撫之手感如石硯般堅硬溫潤。觀之,澄泥硯與石質硯臺最大的區別在于澄泥硯沒有石質的肌理,也沒有各種石品花紋,整體感強。為了加強發墨,澄泥硯中摻雜有細小金屬顆粒,在陽光下可辨認。澄泥硯初產于唐代,宋李之彥《硯譜》有“虢州澄泥硯,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之說。唐宋時期澄泥硯傳世極少,明清之作遺世較多。原四大名硯之一的山東臨朐紅絲硯礦產資源日漸枯竭,導致其生產數量減少,加之澄泥硯被制硯工匠和文人所認可,在清代澄泥硯逐漸取代了紅絲硯,躋身四大名硯之列直至今日。
煙臺市博物館館藏精品清代澄泥蟾形硯長20厘米,寬13.5厘米。此硯造型為仿生硯,整體外形為三足金蟾形象。傳說劉海戲金蟾,金蟾便成為金錢和長壽的象征,寓意吉祥。金蟾作匍匐狀,伏于地面。眼珠突出,嘴巴寬大,身軀肥碩,兩前腿分布在身體左右兩側,制硯家匠心獨運,獨有的一條后腿從身后中部長出,偏向左側,平放在地面上,三條腿呈三足鼎立之勢,構圖靈動且結構穩定。蟾背部開一橢圓形硯堂,硯堂靠近蟾后部逐漸加深,巧妙地形成硯池,并未破壞金蟾形象。此硯雕琢細致入微,金蟾表情生動可愛,金蟾皮膚表面凸起的疙瘩亦被仔細刻畫,質感真實。此器胎質細膩,通體呈深黑色,無雜質,乃澄泥硯中精品之作,硯堂無明顯使用痕跡,大概供文人收藏把玩,未經使用。
由于硯臺體積大,重量沉,文人出行不方便攜帶,明清時期流行一種小型便攜硯,稱為“行囊硯”。有的行囊硯長度僅5厘米左右,供玩賞或研朱點書之用。煙臺市博物館藏有一古代生蛤花石硯,通高4.5厘米,硯長6.5厘米,寬6.4厘米,厚4.2厘米。硯身為蛤花石,底座為木質,小巧精致,無使用痕跡,大概只供文人掌中把玩。
清末至民國,戰火不斷,社會動蕩,硯石開采停止,原材料奇缺。制硯家或輾轉他鄉或轉業務農,使硯臺不論是質量或是數量一落千丈,精品甚少。至20世紀50年代后期,政府開始組織硯石開采和雕刻,逐漸恢復硯臺的生產,此后不少佳品面世。
雖然毛筆書寫已經由主要書寫方式變為一種藝術形式,硯臺的使用價值不似從前那般重要,但是制硯的能工巧匠仍在傳承著硯臺的開采和雕刻工作,承襲前制,專心制作精美硯臺。制硯家們將大塊的硯臺原料雕刻成茶臺,文人在喝茶品茗的同時還可欣賞優美的硯臺,可謂一舉多得。筆者藏有一塊歙硯制作茶臺,整體沉且厚重,石質光滑,堅硬且細潤,雕工精細。硯石耐泡、耐燙,以深色為底襯托淺色瓷質茶具,甚是清亮。
歷代文人騷客“以文為業,硯為田”。硯臺作為文房器物,與筆墨日日相伴,令硯由普通文房用具升華成藝術品甚至是精神文明的載體。得一方寶硯,或用其研墨揮毫,或把玩欣賞,不論何種功用,硯臺一直是文人案頭不可或缺之物。案頭有硯,使人內心更為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