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榮(蔚縣博物館,河北 蔚縣 075700)
唐代是我國古代制陶工藝發展的黃金時代,舉世聞名的唐三彩便誕生于唐代。在唐代數量豐富的陶器中,以“口頸間飾鳳首”為主要特征的鳳首壺備受關注。一方面,鳳首壺與唐代金銀器在形制上有明顯的因循關系,另一方面,鳳首壺在造型、紋飾、裝飾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響,體現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某些因素。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唐代鳳首壺大量出土,如河南汲縣(今衛輝市)出土的青釉鳳首龍柄壺、洛陽塔灣出土的三彩鳳首壺。
1982年,河北蔚縣黃梅鄉榆澗村村民在蓋房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座唐代墓葬。隨后,張家口、蔚縣兩級博物館工作人員對墓葬進行了發掘。綠釉鳳首陶壺是本次考古發掘的釉陶器之一,收藏于蔚州博物館,是蔚州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
綠釉鳳首陶壺為細泥紅陶胎質,胎體厚重,外施一層綠鉛釉,分壺首、壺頸、壺腹、底座四個部分,通高70.5 cm,底徑為28 cm,最大腹徑為25.2 cm,口徑為10 cm,胎厚為1.2 cm,總質量為13.12 kg。綠釉鳳首壺無論是制作方法,還是造型風格,均獨具地方特色。壺首鳳冠高聳、線條粗獷,壺嘴呈桃形嘴、帶流,壺頸修長、腹上部至口沿有三棱柱形提梁一道,壺身無飾,壺底上部纖細,下部呈喇叭狀向外延展,底座下部有兩排附加堆紋,具有古樸、典雅之美。綠釉鳳首壺的腹徑最大處位于上部,壺與底座一次制作而成,不能分開,具有唐代前期同類隨葬品的特征。因此,考古學家推斷,綠釉鳳首壺的年代為唐代前期偏晚一段,下限不會晚于盛唐時期[1]。
考古出土的唐代鳳首壺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為鳳首蓋型,該型鳳首壺為花瓣口,鳳首蓋,壺的執柄直接和口部連接,喇叭形底座多有竹節裝飾,鳳首蓋面則用小圓圈以及刻畫的細線來表示羽毛。唐綠釉鳳首陶壺便屬于第一種類型,與之相似的還有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白瓷鳳首壺以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釉鳳首壺。第二種為鳳首下移型,該型鳳首壺鳳首下移,鳳首造型從壺蓋轉變為長頸上部的裝飾,底座則為簡單樸素的喇叭形,如洛陽關林唐墓出土的鳳首壺[2]。與鳳首下移型相比,鳳首蓋型的制作工藝更為復雜,正如彭善國所言,頸部做出鳳首似乎要比做成蓋子在工藝上簡單[3]。作為鳳首蓋型的綠釉鳳首陶壺體現了非常高的工藝水平。壺腹與底座是綠釉鳳首陶壺的主體部分,二者相連,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壺座相連、不可分割的鳳首壺,在唐代鳳首壺研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代胡風盛行,鳳首壺的形制受到波斯薩珊金銀器中胡瓶的影響。胡瓶原為胡人所用之瓶,后指從胡地傳入中原的瓶。古籍中有關胡瓶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前涼錄》中的記錄:“張軌時,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奇狀,并人高,二枚?!碧拼?,胡瓶備受皇室及達官貴人的喜愛。唐太宗曾將胡瓶賞賜給涼州都督李大亮,并說“雖無千鎰之重,是朕自用之物”。唐玄宗時,安祿山也曾將“金窯細胡瓶”作為供物,上呈朝廷。不僅如此,胡瓶也是唐代常見的隨葬品。中唐以后,厚葬風氣愈演愈烈,隨葬胡瓶的數量也不斷增加。胡瓶形制與中原地區舊有器皿有一定的差異,以細頸、溜肩、鼓腹為主要特點,多為喇叭形高足,并在口沿與肩處安柄。綠釉鳳首陶壺的形制與唐代胡瓶形制總體相同,頸部細長而腹部鼓起,底座則呈喇叭形。當然,它們的形制也有一定的差別。胡瓶最大腹徑多在下部,而綠釉鳳首陶壺的最大腹徑則在上部。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獸,鳳凰造型更是古代器皿的常見造型。綠釉鳳首陶壺中的鳳凰造型,既延續了傳統鳳凰造型的總體輪廓,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體現了文化融合的特點。從細部特征來看,傳統鳳凰造型中鳳眼多包裹在眼瞼內部,且眼瞼形狀細長,呈現出內勾外翹的形狀,而綠釉鳳首陶壺中的鳳眼則為球體外露之形。傳統鳳凰造型并不注重耳部刻畫,多將耳部隱于羽毛之中,綠釉鳳首陶壺中的鳳凰耳部漏在外側,且垂直翹起。從宏觀審美來看,傳統鳳凰造型中的鳳凰多與龍并列出現,身姿輕盈曼妙,以陰柔之美為主。綠釉鳳首陶壺中的鳳凰面目線條極具張力,怒目圓瞪,以陽剛之美為主。根據李旭陽、許慧清的研究,唐代鳳首壺中的鳳凰造型受到了蘇菲寓言中象征幸福的呼瑪鳥影響,是傳統鳳凰造型和呼瑪鳥造型融合的產物。從鳳凰造型中也可看出唐代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鳳凰為傳說中的神鳥,《山海經》中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與龍一樣,鳳凰同樣是數個動物形象融合的產物,正如郭璞《爾雅注》中所言“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鳳凰代表著祥瑞,綠釉鳳首陶壺的鳳凰圖案和鳥圖騰、雞圖騰有密切的關系。鳥紋是新石器時期最常見的紋飾。以良渚文化為例,良渚文化存在鳥崇拜,陶器中的鳥紋包括禽鳥紋、鳳鳥紋等多種,其中,尤以鳳鳥紋最具代表性。江蘇吳縣草鞋山墓葬出土的帶蓋貫耳壺壺面所刻的鳳鳥紋已經具有曲折形的冠羽,具備了流傳下來的鳳鳥特征。可見,早在良渚時代,鳳已經成為具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在唐代鳳首壺盛行前,魏晉及隋代流行雞首壺。雞首壺是雞崇拜的物化表現。雞首壺以公雞首為造型,公雞外形威武,且具有清晨打鳴的天性,是古人崇拜的又一動物。李白曾有“雄雞一唱天下白”的詩句。南朝任昉所著的《述異記》中也有“天雞”的記載。鳳首壺是雞首壺在唐代的發展,“把雞首壺稍微改造,就變為鳳首壺了”。
文化生態是當前文化研究的重要框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E.H.??藸柼岢龅纳鷳B學概念。1955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J.H.斯圖爾德在E.H.??藸柕幕A上提出了文化生態學的概念,側重從文化誕生、發展、變革的整個外部環境出發,探究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對文化的影響規律,為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和解釋維度。自然環境對區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禮記·王制》中載有“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的說法。地理環境決定論也是現代社會學非常重要的學說,從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拉采爾,均提出了類似的觀點。唐代鳳首壺分布廣泛,陜西、河南、河北乃至南方省份,均出土過鳳首壺,不同地區鳳首壺的形制、造型、紋飾有較大的差異。文化基因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C.Wissler文化特質的概念。所謂文化特質,是指文化組成分子中可界說的最小單位。綠釉鳳首陶壺出土于蔚縣,蔚縣文化受到了自然環境的深刻影響,而蔚縣唐墓文物中則蘊藏著豐富的蔚縣文化基因。
唐代是古代最為開放、包容的時代,綠釉鳳首陶壺便受到了異域文化的深厚影響。早在1958年,陶瓷鑒定專家馮先銘便指出:“唐代文化接受了很多外來影響,聰明的唐代陶瓷工匠們吸收了波斯文化,創造了很多造型優美的陶瓷器,鳳頭壺就是其中的一種?!弊韵惹匾詠?,儒家思想是統治者推崇的思想,而道家思想則在知識分子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佛教東傳后,佛教思想廣為流行,并在士大夫群體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唐代宗教信仰更為多樣,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均有大批信徒,這為異域文化的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唐朝人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特別是初唐、盛唐時人,進取精神更為強烈,同時唐代開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強盛的國力使得少數民族乃至異國人士雜居長安,他們帶來了頗具異域風情的文化。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程度日益提升,與之相伴而生的則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危機,受現代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擊,古代文化的處境日益艱難,大量古代文化瀕臨滅絕。對此,民族文化的提煉應用有著重要的價值。古代文化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類,綠釉鳳首陶壺的造型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其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其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播與創新均有著重要的作用。綠釉鳳首陶壺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等于為民族文化的保護開辟了一條穩定可靠的途徑,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乃至民族文化影響力的增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傳播是傳承的核心方式,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有助于拓展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從而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創造良好的環境。產品設計是產品開發、生產的前提工作,依附于產品。隨著產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銷售,依附于產品的民族文化也能得到廣泛的傳播。
多元文化的客觀存在是多元文化融合理論提出的基礎。文化的形成、發展受到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等的內在差異性決定了文化必然具有多元性。多元文化認為各文化雖然在內涵、形式上具有差別,但地位上是平等的,具有平等對話的權利,文化的發展既和內生因素有關,也和外部交流有關。文化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多元文化的提出打破了某一文化在文化領域的壟斷地位,為文化間的平等交流和融合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唐代是我國封建王朝中國力最為強盛的朝代,唐太宗更有“天可汗”的稱謂。強盛的國力使得唐代的文化氛圍極為開放,形成了封建王朝中少見的包容氣度和開放胸襟。域外文化在唐代的傳播,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綠釉鳳首陶壺則是唐代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因此,要堅持兼收并蓄的文化態度,以平等的態度看待外來文化,并能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長處,推動自身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現藏于河北蔚縣蔚州博物館的綠釉鳳首陶壺是唐代鳳首壺的代表之一,有著獨特的藝術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對此,要做好綠釉鳳首陶壺藝術特征、文化內涵的開發與應用,推動新時代文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