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梁英昊(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6000)
在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洞溝,矗立著一處隱秘的古人崖居遺跡,今人稱其為“古崖居”。古崖居內部規模龐大,洞室排列錯落有致,散布在兩座山的山壁上。進入石室內部可以看到,墻壁上有明顯的鑿痕,但是沒有文字或圖像。這里清晰地保留著當時居住者生存過的痕跡,室內配套齊全,鑿有灶臺、床、煙道等,墻壁上還留有壁槽,用于擱置日常用品,這都說明當時居住者已經有了成熟的生存經驗。
1984年,“古崖居人類文明群落”在當地的一次文物普查中被發現。它東臨松山自然保護區、南臨官廳水庫的海坨山,在延慶城區以西22公里處。“古崖居”這個名字就是在當時命名的。一直到現在,古崖居遺址的開鑿年代以及功能等仍然是一個謎團。來自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周國興教授和他的專業團隊首次趕赴延慶區的古崖居洞窟遺址,調查發現這里曾是當時所謂的風水寶地,并且位置非常隱秘,戰亂年月可在其中躲避。
古崖居是至今在我國境內已經發現的古代崖居規模最大的遺址。在它的山外是一條與外界相連的山路,易守難攻。古崖居是在一片花崗巖墻壁上發現的,其以自然村落的形式散落在各個崖洞。它分為前面、中間和后面三部分,被稱為“中國第一迷宮”。由于山上氣溫較低,大部分房間都建在向陽的一側,房間內鑿有一個爐子,其中煙道和石炕是連在一起的。這樣的設計不無道理,石炕下的加熱通道,類似于現在的火炕,它呈弧形狀,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加熱通道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氣體通過煙囪排出室外。這個構造是由最原始的石頭和土壤摻雜其他物質制成的,看似簡單,但對于當時的先民來說,算得上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根據實地調查,古崖居有其獨特的建筑結構,內部功能齊全,但最引人注意的是火炕的設計。石室內設有喂馬石槽,并且每家每戶的馬槽都打造得十分考究。為了方便飼養馬匹,通常馬槽的修建都不會離臥室太遠。由此可知,馬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們可以是運貨碾米的農業工具,也可以是出門代步的交通工具,甚至是御敵自衛的戰爭武器,這都體現了先民們的生活模式和聰明智慧。另外,古崖居每個石屋內的門、窗、灶、炕、壁櫥、煙道等也都設計得恰如其分,比例與功能的規劃都非常合乎常理。由此可見,先民們的審美程度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關于古崖居遺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年代和族屬的考證上,目前學術界還沒有定論。從已發表的成果來看,趙其昌認為“洞室中灶臺、火炕等遺存表明是一處人類居住遺址”。他還提出“鑿室而居非漢族居住習慣,火炕起源于東北。古崖居與五代時由東北地區遷居媯州的西奚有聯系,主張古崖居屬于西奚遺址”。黃震云持不同觀點,認為古崖居是契丹燕王家族墓地。專家于德源先生推斷認為古崖居是古代戍所。
酈道元的《水經注》中提道:“關在沮陽城(今河北懷來縣大古城村)東南六十里居庸[縣]界,故關名矣,更始使者入上谷,耿況迎之于居庸關,即是關也.其水導源關山,南流歷故關下,溪之東岸有石室三層,其戶牖扇扉悉石也,蓋故關之候臺矣。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垣,崇墉竣壁,非輕功可舉。”文中描寫的居庸關經考證就在北魏居庸縣界內,即今北京延慶區城北的古城村。他描述的石室正與今天發現的古崖居遺址是同樣形式。這里提到的“候臺”就是古代用于窺探敵人軍情的堡壘,但由于都建在高處,所以當酈道元看到半山腰處的三層石室時,以為是候臺建筑物,便稱之為“候臺”,由此引發了專家對古崖居作用的一些猜測。于德源先生認為,這些分布在長城附近的石室(古崖居)有可能是在長城執勤的駐軍士兵的住所,修建在半山腰的石室不是為了便于觀察,而是為了躲避夏天的山洪。如果我們將發現的古崖居遺址沿山勢連接,作統一考察,可能有助于對東漢時期北京古長城的研究。
1.經濟開發價值
古崖居是延慶地區很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跡,現如今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旅游開發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賞,但宣傳力度還有所欠缺,它的精神價值是無窮的,價值是不斷上漲的。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古崖居的經濟屬性會不斷加強。
2.文化開發價值
古崖居因為其獨特的遺跡形態而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價值,除了可以研究古代人類的活動方式,還可以深層次探討當時的氣候、自然環境、政治、經濟情況等,尤其是它的產生與構成都有利于我們去了解先民的生活,這其中涉及歷史學、考古學等多個領域。
1.政府保護現狀
由于古崖居地質條件比較特殊,屬砂質花崗巖。這種巖石結構有很大的空隙,很容易挖掘,但也很復雜,容易被風化。古建筑研究所工程師胡亦紅教授說,她曾把一塊用于實驗的巖體暴露在室內,沒過多久巖體便風化成了粉末。另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滑坡崩塌。這座山最初呈現的形狀是饅頭樣式,但現在由于自然災害,有些山體已經破裂并殘敗不堪。目前,古崖民居為了最好地還原遺跡面貌,仍在采用一些保守的維護方法,如鋼箍加固、鋼筋水泥墻加固、封閉天窗、噴灑水泥漿密封、加防護罩等。2002年,北京市文物局設立了古崖民居保護項目。目前,古崖居遺址由北京市古建筑研究院和延慶區文物管理研究所共同保護,他們對巖體的結構和材質進行了深入研究。截至目前,專家學者們分別嘗試了國內外(美德和北京第二日用化工廠)的七種試劑。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之下,于2005年10月終于對實體進行了噴涂試驗,其中選擇了三個風化程度相似的巖體作為考察對象,同時在古崖居范圍內進行了人工降水,通過對pH、溫濕度、風速的參數記錄可以觀察到環境細微的變化。在實驗的末尾,古建筑、考古學和化學保護方面的專家展示了結果,最后決定用化學試劑保護整個古崖居洞。
2.民間保護現狀
目前,當地民眾已經充分認識到古崖居的價值,自發組織保護團隊對游客進行監督,及時阻止游客觸摸、踐踏、攀附等可能產生破壞的行為,防止對遺跡的毀壞。
1.政府保護對策
風景名勝資源屬國家所有,必須依法加以保護。各地區、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和形式出讓或變相出讓風景名勝資源及其景區土地。相關部門要加強健全法規體系。風景名勝區的法律和法規是保護、管制和指導風景名勝區工作的根本手段,必須要健全和完善有關保護古崖居的法律法規,并具備很強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構建健全的法律制度框架,才能加快風景名勝區的法制化進程。
2.經濟開發保護對策
作為自然文化遺產,如何保持古崖居的完整性,做到真實還原歷史遺跡并傳給下一代才是當今開展文化保護的最終動力。古崖居資源的特殊性決定了它不同以往的價值意義。政府要深刻認識到古崖居名勝資源是一種保護資源,而不是絕對的開發資源,對于古崖居風景名勝資源的利用必須以保護為前提,要讓古崖居的資源可持續利用,這是風景名勝區開發保護與經濟效益雙贏的最佳方案。
3.學術界保護對策
目前,周國興教授的建議在學術界更具代表性。古崖居的挖掘應十分小心細致。鑒于當下開發的條件還不夠充分,最重要的是采取部分措施保護古崖居,并對游客提出禁止在參觀過程中攀爬和觸摸的要求,防止巖體加速風化。除了對游客進行約束,我們更應該加緊測繪研究,綜合考古、歷史、建筑等學科進行論證,確定古崖居的開鑿時間并給出有效保護方案。
這次考察,讓我們清晰地了解到古崖居遺址的魅力,那里有古人的“別墅”,有他們精湛的修建技術,有優美清新的生態環境,有傳承至今的生存智慧。當我們回歸自然生活,在觸碰歷史塵埃的過程中撥開層層迷霧,感受先民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時,可以喚醒對遠古場景的想象。正是通過對遺跡遺址的真實還原,我們才真切感受到祖先與自然的抗爭,在艱難中如何生存,正所謂“烽煙千古事,崖洞一時迷”,希望我們的考察報告能給以后的解密者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