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詠艷(葫蘆島市博物館,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博物館的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博物館自誕生以來,在豐富歷史文化滋養、陶冶情操等方面發揮了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博物館文化以其特有的歷史穿透力演繹著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到博物館去”已成為當代社會新風尚,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2020年,我國的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近3萬個,雖受疫情影響,仍接待觀眾5.4億人次。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地博物館建設如火如荼,博物館數量不斷增長,博物館事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截止到2019年年底,我國有備案的博物館已達到5 535家,以地方博物館為代表的中小型博物館就占據2/3,成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基礎單位。與大型博物館“熙來攘往”的繁榮景象相對的是絕大多數地方博物館“形只影單”。客源市場萎縮問題,已然成為地方博物館亟待解決的當務之急。
地方博物館作為非營利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每年政府都下撥一定數額的經費來維持博物館的正常運營。但隨著業務的開展,資金的需求不斷擴大,經費申請困難幾乎是所有地方博物館都要面對的問題。其實隨著國家對文博事業越來越重視,地方政府對博物館的各項工作投入逐年增加。但社會上還是有相當數量的群眾甚至政府領導缺乏博物館發展意識,把博物館視作古董收藏機構,或是當作一般的游覽場所。一方面全社會都在呼吁重視教育,而另一方面作為重要的校外課程資源的博物館卻被冷落。很多地方博物館都是“轟轟烈烈”開館,然后“慘慘淡淡”運營。這種強烈的反差雖有個別人對博物館價值的認識不夠的影響,但地方博物館自身在運營過程中館藏資源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藏品是一個博物館存在的物質基礎,是構成博物館的核心所在,它對于博物館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的意義毋庸多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地方博物館的藏品收集工作困難重重。作為公益性的事業單位,博物館的業務經費要靠地方財政撥款,近些年地方財政確實有困難,面對一些耗資數額較大的收購機會博物館也只能是“望洋興嘆”。接受捐贈是博物館文物藏品的主要收集途徑之一。國內、國外各界人士的無私捐贈為我國許多博物館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如上海博物館館藏的珍貴文物23.6%就來自各界人士的捐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百姓的價值觀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發生了改變,認識到文物不再是過去的“破銅爛鐵”。這樣造成很多珍貴文物流散在民間,老百姓寧可賣給個人或文物市場,也不再愿意送到博物館。一方面國家對文物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博物館的文物征集工作卻越來越艱難。近些年主動走進地方博物館捐贈文物的人越來越少,雖偶有捐獻者,但提出的經濟附加條件離譜到博物館無法接受。這些都造成了地方博物館與許多文物的“失之交臂”,藏品補充緩慢,藏品征集工作停滯不前。
據文化和旅游部《文化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博物館的館藏文物數量3 329.38萬件,僅上海博物館就有102萬余件。與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這些大型博物館苦于布展空間無法滿足館藏文物展出需求相對的是,大多數地方博物館面臨著幾萬余平方米的展館而“無米下鍋”的窘境。藏品不豐富就不足以支撐館內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展覽項目,長此以往,觀眾漸漸沒有了再次參觀的欲望。眾所周知,我國博物館的藏品數量是巨大的。理論上講,大小博物館之間本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把這種“貧”“富”差距縮小,提高藏品的利用率,更好地發揮館藏資源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與制約,大小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并不多。地方博物館受到館藏資源局限性的影響,直接影響了博物館的客源。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最基本的職能之一,代表的是一個博物館藏品收藏的情況及研究水平。與那些大型博物館引進的高新科技、網絡技術等創新展陳方式相比,地方博物館的館藏陳列形式相對單一,內容刻板,仍習慣采用“擺設式”陳列方式,主題不夠深刻,缺乏新意,和當前時代脫節,缺乏新鮮感,對于群眾而言沒有吸引力[1]。雖然在一些如“5·18國際博物館日”的重大節日也會舉辦一些流動圖片展,但多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任務,形式簡單,參觀的觀眾并不多。長此以往,地方博物館客源減少也在情理之中。
雖然我國的博物館事業處于快速上漲的發展期,但中小型的地方博物館在軟硬件方面與國內那些大館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不敢奢望復制他們的輝煌,但他們成功的經驗地方博物館卻是可以借鑒和學習的。擺脫慣性思維的路徑依賴,為地方博物館注入新活力。
藏品是博物館的核心,從某種角度來說,沒有了文物,藏品博物館也就不復存在。地方博物館的藏品征集,不僅要靠政府的財力支持,也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幫助。接受社會捐贈不失為博物館最直接、最實惠的一種藏品征集途徑。據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8.8萬多件來自各界人士的捐贈,其中不乏珍貴文物。當然這些國家級博物館的獲贈是有強大的軟硬件作為后盾和支撐的,中小型地方博物館是不敢奢求的。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質也在不同程度地提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歷史文化資源”。單從文物的保護環境這一點來說,博物館無疑是文物最好的“家”,這對地方博物館來說是“利好”消息。同時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理解文物,不是時代久遠的才是文物,近現代的就不是文物。對文物的概念和范圍理解狹窄,導致在藏品征集過程中忽視對近現代文物的征集,時代越近的文物存世數量越少。
相比較前些年,如今博物館硬件設施建設越來越完善,很多博物館已經引進flash動畫、多媒體等設備,充實了博物館的數字資源。然而在地方博物館中,高新科技的引進略顯不足,影響到館藏陳列方式和效果,間接影響到客源。因此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地方博物館也要積極引進高新技術,借助于科技手段活化館藏資源,創新館藏陳列方式,給群眾帶來視覺、觸覺和聽覺融合的參觀體驗,創造多感官、互動性體驗,不斷增加客源[2]。以上海自然博物館為例,上海自然博物館借助于VR設備開展昆蟲主題活動,群眾通過佩戴VR設備能夠看到活靈活現的昆蟲體及其活動方式,給群眾創建沉浸式體驗。提高群眾和館藏資源的互動性,達到博物館傳統陳列無法實現的參觀感受,為增加博物館客源創造有利條件。
由于地方博物館館藏資源有限,更需要在珍貴館藏資源穩定性上積極開發,借助于趣味性、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活動吸引更多群眾來博物館參觀,參與到博物館活動中。青少年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博物館是青少年了解祖國歷史,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陣地。針對青少年文化教育組織一系列主題活動,讓青少年得到更多的學習機會。以遼寧省葫蘆島市博物館為例,其為青少年舉辦了“創意花燈”“舌尖上的方孔錢”等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小觀眾獲得特殊的博物館體驗。博物館可以和當地教育部門取得聯系,積極爭取組織各個學校到博物館參觀。博物館根據館藏資源、本土文化、歷史文化等選取活動主題,適當結合不同學段的教材知識進行文化教育,讓學生到博物館中參觀[3]。現在的學生家長非常重視對孩子的全方面素質培養,類似這種活動會大大吸引學生及家長的關注和參與,擴大地方博物館的影響力。老年群體也是博物館的寶貴財富,邀請老年人到博物館參觀,結合館藏資源的年代鼓勵老年人回憶文物背后的歷史。老年人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許多館藏文物有著密切的時代聯系,通過老年人的回憶能充實館藏文物的背后故事,讓講解內容更加充實、接地氣。
地方博物館要積極和其他博物館取得合作,讓藏品“動”起來,提高文物的利用率。在實際操作中,地方博物館與兄弟館之間因為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合作交流的機會并不多。立足于現實,地方博物館可以考慮和轄區內的縣(區)文管所進行合作。文管所雖是文博行業的最基礎單位,但我國很多文管所的文物藏品卻非常豐富。以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文管所為例,建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擁有著豐富的出土文物和歷史遺存,“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古墓群”被入選2011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然而受限于文管所的征集管理和保藏的性質,縣(區)文管所大多沒有獨立的館址,藏品全部都沉寂在庫房。“寶藏深山無人知”,市民很難見到它們的“真容”。以地域文化為主題共同舉辦館藏資源展出活動,對地域文化進行更全面的介紹和展示,博物館與文管所的館藏資源可以得到銜接和呼應,讓觀眾受到更全面的地域文化教育,增強群眾對家鄉的認同感、歸屬感。
客源市場萎縮已經是當今大多數地方博物館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嚴重地影響了地方博物館各項職能的實現,限制了博物館的長遠發展。筆者主要從活化博物館的藏品資源方面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給地方博物館一定參考,促進其良性發展,更好地實現新時代博物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