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琴,周小蘭,王 玥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8)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遠端內外髁上方發生的骨折,多由間接暴力所致,以小兒較為多見。目前,臨床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包括閉合復位外固定、牽引、切開復位內固定等,需根據骨折位移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其中GartlandⅡ、Ⅲ型骨折可能存在各種并發癥,多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集合石膏外固定治療[1-2]。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對軟組織損傷小、術中出血少、固定牢靠,可避免術后關節囊攣縮、關節黏連等并發癥,利于骨折愈合[3]。但患兒年齡小,疼痛耐受能力弱,且自主協作意識較差,功能鍛煉依從性較低,易發生肘關節功能障礙。中藥促進骨折術后康復有重要作用[4]。本研究在肱骨髁上骨折內固定術后用中藥熏洗聯合功能鍛煉并觀察對疼痛及功能康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共92例,均為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14歲,平均(10.47±1.86)歲;受傷至入院時間3~48h,平均(28.16±8.09)h;摔傷18例,交通事故13例,墜落10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27例,女19例;年齡5~15歲,平均(10.26±1.55)歲;受傷至入院時間5~45h,平均(27.64±7.53)h;摔傷20例,交通事故9例,墜落14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單側尺偏型肱骨踝上骨折診斷標準:有明確外傷史,肘部腫脹、劇痛、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X線顯示骨折端有不同程度的旋轉移位。
納入標準:①符合肱骨髁上骨折診斷標準;②Gatland分型Ⅱ、Ⅲ型;③接受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④自愿參與研究。
排除標準:①繼發性骨折;②嚴重內科疾病;③先天性骨骼畸形;④智力障礙、認知缺陷。
兩組均行早期功能鍛煉。術后3~4周,根據X線檢查情況拔除克氏針,拆除石膏,針孔愈合后,教會家屬肘關節功能鍛煉方法,輔助患兒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具體方法:使患兒取平臥位,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屈曲90°,上臂平放于床邊,前臂后旋,輔助患兒進行肘關節屈伸訓練、尺橈關節旋轉訓練;讓患兒坐于床邊,家屬站在患兒面前,使患肢肘關節尺側貼近肋部,進行前臂被動旋前、旋后訓練;每日進行主動拉彈力帶、推磨砂板等活動,牽拉屈、伸肌群。每次30min,每日2~3次,居家鍛煉期間護理人員每周電話或視頻隨訪1次,根據患兒情況逐漸增加訓練強度、項目及時間。
觀察組加用中藥熏洗。①活血散瘀方:白芍、大血藤、合歡皮、紅花、木瓜各30g,香通20g,威靈仙、香附、松節、川芎、生天南星各15g,生川烏、生草烏各10g。加水500 mL浸泡15 min后煮沸。②軟筋化堅方:天南星、川木香、雞血藤、紅花各30g,赤芍、王不留行、川芎、土茯苓、木瓜各20g,白蘞、木鱉子、三棱、莪術、海桐皮、青澤蘭各15g,生川烏、生草烏各10g。加溫水(醋與水的比例為1∶1)500mL浸泡15min后煮沸。先用藥液熏蒸患處,待藥液降低至40℃左右,患處浸入藥液中,同時按摩患處及周圍皮膚。兩種藥方每天各熏洗1次,持續2周。熏洗后進行功能訓練。隨訪3個月。
疼痛評分:用視覺模擬評分(VAS)[6]評估,標尺兩端用面孔圖形表示,0分為微小的面孔,10分為痛苦的面孔,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消腫指數:測量患肢尺骨鷹嘴經肱骨內、外上髁處肘關節周徑,計算減少百分比,判斷消腫效果。
肘關節功能:應用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MEPS)[7]標準,包括疼痛、運動功能、穩定性、日常活動4項,滿分100分,優≥90分,良75~89分,中60~74分,差<60分。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消腫指數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消腫指數比較 (±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疼痛評分、消腫指數比較 (±s)
組別 例 疼痛評分(分) 消腫指數(%)干預前 干預2周后 干預前 干預2周后對照組 46 6.87±1.24 2.73±0.92 6.10±1.24 11.20±1.86觀察組 46 6.99±1.05 1.45±0.34 5.93±1.18 15.53±2.39 t 0.501 8.851 0.674 9.697 P 0.618 0.000 0.502 0.000
兩組干預前后肘關節功能康復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肘關節功能康復情況比較 例(%)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內固定術后的長期制動,易加重肘部血腫機化和軟組織攣縮,影響患肢功能恢復,故合理有效的功能鍛煉對促進骨折治療后的關節功能恢復十分重要。然而小兒自主協作意識較差,往往難以配合康復鍛煉,導致功能鍛煉效果不佳[8]。
中醫認為骨傷后經脈受損、血不循經瘀滯于肌膚腠理,致使氣血不通,不通則痛;重傷可致皮斷、筋傷,影響水液代謝,致使局部水腫引起腫脹。而疼痛、腫脹均會影響患兒治療依從性,從而導致術后康復緩慢。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2周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消腫指數高于對照組,干預后3個月肘關節功能康復情況優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熏洗聯合功能鍛煉應用于肱骨髁上骨折內固定患兒中的效果優于單一功能鍛煉,能夠有效消除患肢腫脹,減輕疼痛,促進關節功能康復。中藥熏洗是中醫特色療法之一,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為整體觀念,通過熏蒸、浸浴、淋浴方法將藥力與熱力相結合,促進藥物的吸收,發揮疏通經脈、調節全身氣血等作用[9-10]。活血散瘀和軟筋化堅兩種熏洗藥方,具有疏風通絡、行氣活血、軟堅散結等作用。方中紅花通經活血、散瘀止痛,生川烏、生草烏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效,赤芍清熱止痛、涼血化瘀,香通活血祛風、通絡理氣,三棱、莪術散血之效尤強又兼行氣止痛之功。中藥熏洗通過熱力及水合作用,可使藥物經皮深入肌理,直達病灶,促進血液循環及致炎、致痛物質代謝,促使患兒肢體腫脹、疼痛緩解,有利于提高患兒功能鍛煉的配合度,增強功能鍛煉的效果,加速關節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中藥熏洗聯合功能鍛煉能夠促進肱骨髁上骨合內固定術后患肢腫痛緩解,增強肘關節功能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