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想,趙宇蘭
(上海藍十字腦科醫院中醫科,上海 201101)
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以及混合型。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神經根型,且近幾年來呈低齡化發展趨勢。病因有長期伏案工作、使用手機和電腦,勞累,受涼或外傷等。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因為頸部的神經根受到了壓迫而出現一系列的癥狀,臨床表現為劇烈的頸肩部疼痛,手臂麻木或上肢感覺沉重、酸痛等,該病的臨床表現及其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范圍一致。此外,還會有皮膚干燥、無汗、潮紅以及手臂紅腫等伴隨癥狀,部分患者還會有吞咽困難等,晚期可能會出現肌力減退、肌肉萎縮、握力減退等癥狀。中醫治療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簡單、療效顯著等特點?,F將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應用進展綜述如下。
黃裕成等[1]選用風池、后溪、大椎、京骨、頸部阿是穴、頸部夾脊穴、昆侖、列缺等穴位,使患者的頸部肌肉得到放松,從而改善疼痛。豆運香等[2]主穴取頸百勞(雙側)、天柱、夾脊穴、大椎、風池(雙側),風寒侵襲型加外關、合谷,痰濕閉塞型加脾俞、豐隆,瘀阻脈絡型加手三里、后溪(雙側),氣血不足型加腎俞、脾俞,肝腎虧虛型加太溪(雙側)、懸鐘,采用平補平瀉法,每天1次,留針30分鐘,療程30天,總有效率達97.50%。周向紅[3]選擇患側第5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及患側肩中俞,刺激臂叢神經,其取穴少,療效佳。李金牛等[4]運用手三陽經循經取穴法結合脊神經定位,手太陽經證取雙側頸7夾脊穴,加患側養老、支正、天宗、后溪等穴;手少陽經證取雙側頸6夾脊穴,加患側肩髎、中渚、外關、三陽絡等穴;手陽明經證取頸4、5夾脊穴,加患側曲池、肩髃、合谷、偏歷、三間等穴,采用提插和捻轉瀉法,總有效率達96.70%。李彥龍等[5]在常規針刺療法之外,加用手少陽三焦經根結穴(關沖、絲竹空穴),留針25min,每周治療5次,療程為10次,其療效優于常規針刺療法,兩穴位于手少陽三焦經的兩端,取之更易于快速激發經氣,起到顯著的鎮痛效果。
電針是通過針與電兩種刺激相結合,已成為了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保守療法中的重要方法之一[6]。王嫦娥[7]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穴大椎、頸夾脊、后溪、風池、合谷、外關等,每次選取兩組穴進行電針治療,可顯著減輕患者疼痛。張琴[8]以頸夾脊穴為主穴進行平衡電針治療,輔以大椎、天宗、肩井及風池等配穴,總有效率為83.3%。邱金等[9]采用遠端與局部選穴相結合,電針一組取病變頸椎節段下椎夾脊穴和同側后溪穴,另一組取病變頸椎節段和上椎夾脊穴,總有效率為90.50%,二者合用可以達到通督、扶正祛邪、活血止痛、舒筋通絡的目的。胡追成等[10]選取大椎、大杼、頸夾脊、后溪穴為主穴,經辨證分型分別選取合谷、豐隆、膈俞、三陰交、足三里為配穴,采用不同波形電針治療,發現連續波和疏密波療效優于斷續波,且高頻連續波效最佳。唐流剛等[11]通過對斜角肌間溝進行不同方向、深淺的針刺,結合電針連續波適度刺激,可以松弛鄰近的頸肌筋膜以及斜角肌的板結僵硬,臨床總有效率為97.00%。
謝麗娜等[12]讓患者取坐位,頸椎向前屈,抱臂支撐額部,將刃針經治療點進針至病灶層,做橫行或縱行切刺,總有效率達91.18%。刃針療法雖然是“針”但其具有“手術刀”的作用,通過對頸椎病變部位進行松解剝離,可解除頸部神經、血管的壓迫,通過在穴位上刺激,發揮了針刺治療的效果[13],并可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加速炎癥消退[14]。
曾睿等[15]選取1~2個主要壓痛點,進針點為距離壓痛點5~10cm處,將浮針針尖與皮膚呈15°~35°朝痛點方向刺入,達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后,將針芯退到套管里,手持針柄做青龍擺尾掃散手法3~5分鐘,當患者頸部疼痛消失或減輕以后抽出針芯,留置8小時后拔出,隔日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總有效率達96.67%。浮針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一種物理療法,其真正的特色就是掃散動作[16],能夠減少致痛物質,提高局部血液循環,具有消炎、活血止痛的作用[17],是在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產物,其對軟組織傷痛有很好的療效[18]。
張雪蘭等[19]采用小針刀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刀直達橫突面,并進行縱行切割和橫向剝離,遇硬結或條索狀纖維化組織一并進行縱行切割,可以改善神經的血液供應,減輕周圍神經的壓迫癥狀,從而有利于減輕炎癥反應。頸椎病的病變部位多在頭枕部、枕下三角、頸2~3棘突以及雙側后關節、橫突部位軟組織等,針刀通過切、割、剝、搓等手法松解病變部位,松解頸上部軟組織的粘連,提高代謝物的吸收速度,加速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20]。
溫和灸。楊嬋等[21]采用循經灸法,根據疼痛部位分屬足太陽經筋、手太陰經筋、手陽明經筋、手少陽經筋、手太陽經筋,沿其循行路線,進行長度為10cm的循經往復溫和灸,如有手指麻木、疼痛等遠端癥狀,則將范圍延長至20cm,在阿是穴處則可做懸灸及雀啄灸,每次30min,每日1次,總有效率為97.30%,明顯高于常規腧穴溫和灸法。趙娜等[22]觀察不同組成藥艾條對400例風寒濕證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表明藥艾條即艾絨聯合三種中藥效果最佳,該配方為:按重量取艾絨24份、老鸛草12份、紅花2份、安息香2份,將以上諸藥研成細末和勻,用桑皮紙卷成艾條,灸頸肩部壓痛點、頸夾脊穴、大椎、肩井,每次30min,兩日1次,30天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8%。
熱敏灸。蔡國偉等[23]以大椎穴為中心施回旋灸預熱,再行雀啄灸探明熱敏點,在熱敏點灸至皮膚灼熱,再灸至熱敏點的熱敏現象消失,每日1次,每次灸40min,共治療15天,其效果優于懸灸非熱敏化大椎穴、口服頸痛顆粒。葉雅仙等[24]在頸夾脊穴、風池、肩井、大椎、手三里附近找條索狀部位,尋找熱敏穴,灸至皮膚灼熱,經治療后上肢的疼痛麻木程度和肩頸部的疼痛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孫文善等[25]在超聲引導下測定出多裂肌的體表投影位置,于C5、C6夾脊穴采用埋線進行治療,將直徑0.9mm的埋線針垂直緩慢刺入皮膚,在達到所測定多裂肌的深度時推動針芯將PGLA線體植入(規格2-0,長10mm),敷以埋線醫用膠貼,共治療1次,多裂肌埋線時,男性患者深度控制在2.5~3.5cm,距正中線的距離在1.0~3.0cm,女性患者深度控制在2.0~2.5cm,距正中線的距離在0.8~2.8cm,因PGLA線的組織相容性良好,無明顯的免疫反應,是替代針刺刺激的理想材料,且夾脊穴內有相應的脊神經后支及動脈、靜脈叢分布,該法具有定位準確、療效確切的優點。何賢國[26]采用不同深度穴位埋線進行治療,取患側C5、C6夾脊穴及大椎穴,其中中層組在超聲引導下將PGLA植入頭半棘肌層,深層組則植入多裂肌層,中層組總有效率為78.8%,深層組總有效率為94.2%,表明深層穴位埋線可直達神經根、椎間孔、退行性椎間盤,更能促進頸功能的恢復。
燒山火法。張軼等[27]在C3~C7夾脊穴中選擇明顯壓痛穴位及大椎穴采用燒山火手法治療,并留針30min,每日1次,持續10d,具有攻補兼施、溫通經絡的作用,其療效明顯優于頸椎牽引治療,總有效率為93.48%。
賀氏三通法。彭禮等[28]采用賀氏三通法辨證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風寒痹阻型采用拔罐法、微通法合溫通法,氣滯血瘀采用強通法合微通法,其中微通法為毫針刺法,溫通法用火針針刺法,強通法以刺絡放血拔罐為主,該法療效較單純毫針治療佳,能夠快速有效緩解頸肩部疼痛、僵硬、肢體放射痛、麻木、畏寒肢冷等臨床癥狀。
董氏奇穴。董氏奇穴為臺灣主要的針灸流派之一,因其無經絡理論但有正經概念,所以名為正經奇穴[29]。白鈺如[30]針刺重仙穴、重子采用了倒馬針法和動氣針法,兩種針法均是董氏針灸獨有的特殊針法,倒馬針法是運用兩針或三針并列的方式加強療效的針法,動氣針法是指在手法操作同時讓病人主動活動患肢來治療的一種方法,運用該法臨床總有效率達95.00%。
弩針治療。施研[31]采用“陸氏針灸”(陸瘦燕)弩針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于C4~C7夾脊穴兩側各取1個穴位,取0.30mm×40mm的毫針,用拇指、食指夾持針柄,中指側壓針身使針身彎曲成弩弓之狀,并直刺雙側C7夾脊穴,得氣后,患者自覺有向指尖末端方向的酸脹感,留針20min,每天1次,10次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5.83%,該法具有抗炎、鎮痛、改善微循環等作用。
臟象全息針法治療。閔曉莉等[32]采用“方氏頭針”臟象全息針法,該法共7個全息象,每個全息象都是完整的取穴區。治療主穴為冠矢點(冠狀縫與矢狀縫的交點)、伏象頸肩區(冠矢點線,長3cm,其中頸部2cm,頭部2cm,頭頸部有1cm的重疊,頭頸部寬度為1cm)、書寫(冠矢點為頂點呈45°夾角向左后方、右后方3cm處)、記憶(人字縫間為定點呈60°角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7cm處);配穴為臂痛加患側肘點,上肢麻木加患側翼點;體針取穴為上肢外側前緣疼痛加曲池,外側正中疼痛加肩井、外關,外側后緣疼痛加后溪、天宗。選用0.25mm×13mm毫針,以飛針快速刺入,留針30min,每天1次,每周治療3次,10次為一療程,該法可濡養筋骨,調節頸肩部經氣,其療效優于常規針刺治療。
江崛等[33]采用主穴取頸3~7夾脊穴,配穴取風池、大椎、外關留針30分鐘,同時點燃6根艾條放到灸盒內置于頸夾脊穴上,每次30分鐘,總有效率為92%。張秀琢[34]采用溫針灸刺激3對夾脊穴進行治療,5天為一療程,3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明顯減輕。許建新[35]針刺取中渚、外關、曲池、肩貞、頸夾脊、天宗穴,并于天宗穴行蒼龜探穴手法,得氣后留針30min,針后在曲池、臂臑、頸夾脊、天宗穴使用百笑灸施灸30min,每日1次,10d為一療程,間隔2d,共治療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6.0%。針刺艾灸結合,在穴位周圍產生熱效應,可加速血液流動、擴張血管,消腫止痛,消除痙攣。
伍素科等[36]采用針刺聯合穴位注射治療,取壓痛明顯部位的相關腧穴,如風池、天宗、天柱、曲池、外關、合谷、后溪、肩貞、頸夾脊等,用0.25mm×40mm毫針進針至0.5寸,得氣后留針30min;于頸部夾脊穴、天宗、肩外俞、阿是穴,用丹參注射液2mL或甲鈷胺注射液1mL進行穴位注射,每日治療1次,7次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治愈率為82.0%。該法可發揮腧穴與藥物的雙重作用,從而有效緩解疼痛,改善患者頸部活動度,降低炎性介質水平。
鄭鷗等[37]主穴取C5~T1夾脊穴、頸百勞、大椎、肩井、肩髃、肩髎、列缺、麻木明顯處的阿是穴,留針30min,每日1次,7d為1個療程,間隔1d,共治療2個療程,在此基礎上加井穴放血療法,即拇指麻木取少商、食指麻木取商陽、中指麻木取中沖、無名指麻木取關沖、小指麻木取少沖或少澤,每2d治療1次,4d為一療程,間隔1d,共治療2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5.0%。黃香紅等[38]針刺取穴從6對頸夾脊穴中任取4對及大椎、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列缺、后溪,其中根據患者疼痛部位取一夾脊穴和肩髃、外關和曲池接電針,采用連續波,頻率為2Hz,留針30min,在此基礎上按患經循行選取相應的十宣穴2~3個進行放血,針刺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放血隔日1次,療程為5次。結果顯示該法能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疼痛麻木癥狀并降低血黏度。
曹春磊[39]采用刮痧加針刺療法,取風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侖、膈俞、三陰交及手三陽經循行路線,采用瀉法,其中風池至肩井、膈俞、昆侖、三陰交穴重刮至痧出,兩側天柱穴向大椎穴輕刮,以出痧為度,肩井、大椎可放痧,針刺取C4-C7夾脊穴、風池、天柱、百會、肩髃、手三里、外關、后溪穴,行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TDP照射頭頸部,刮痧每周2次,針刺每周3次,共治療3周,其總有效率明顯高于針刺組。王亮等[40]針刺主穴取穴頸夾脊2~3穴、天柱、風池、阿是穴、肩井,結合刮痧治療,即分別從風池穴至肩髃穴、風府穴至大椎穴、頸部夾脊穴,由上向下、由內向外反復刮拭10~20次,以皮膚出現紅色或暗紅色痧點為度,伴肩背痛者刮拭膀胱經第1側線,伴肩臂痛者刮拭肩髃到曲池穴,伴手麻者刮痧板點揉外關、合谷穴,5d治療1次,治療4次,總有效率為93.3%。刮痧聯合針刺可以緩解頸部肌肉緊張、慢性疼痛,減輕手臂麻木,減輕神經根水腫、炎性反應等。
李階聰等[41]采用四縫穴挑治結合毫針治療,四縫穴采用輸液針垂直入針0.2~0.3mm,刺后擠壓針孔四周,擠出病變組織液,第10天根據患者病情決定四縫穴挑刺是否再次進行,3星期內最多挑治2次;毫針針刺取百勞、風池、風門、合谷、膈俞、風府,留針半個小時,期間用TDP照射患者的頸背部,每日1次,7天為一療程,間隔1天,共治療3個療程,總有效率為94.00%,此為遠近相結合的療法,有利于促進人體的陰陽平衡。
丁玲等[42]采用臍針結合電針法,在常規電針治療基礎上,聯合臍針治療(按照《洛書》全息規律):頸部疼痛伴右上肢疼痛、麻木者,針刺坎、巽、離位,伴左上肢疼痛、麻木者,針刺坎、離、坤位,伴雙上肢癥狀者,針刺坎、巽、離、坤位,用0.25mm×25mm的毫針,以臍蕊為中心,向相應的方位在臍壁上1/3部位平刺,進針10~20mm,進針后保證各針柄相連,可拍打疼痛部位以引導經氣,男性留針30min,女性留針25min,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總有效率為96.67%。臍與全身經絡臟腑聯系密切,為經絡之總樞、經氣之會海,針刺神闕穴可調氣機、平陰陽。
曹興博[43]采用腹針結合電針法,電針頸椎局部夾脊穴、風池、肩中俞,留針30min,腹針取中脘、下腕、關元、氣海、雙側商曲、雙側滑肉門以及下脘上,每日1次,治療10次,總有效率為96.67%,腹針療法屬于微針系統之一,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并對機體進行宏觀調控,起到治病求本的作用。
樓晨等[44]采用麥粒灸聯合項八針進行治療,項八針取頸項部兩側第2、4、6頸椎棘突后正中下旁開2寸的阿是穴,及啞門和大椎穴,針后在此8穴處采用麥粒灸,穴位局部涂少許清水以起黏附作用,放置艾炷并用檀香引燃,當燃至2/3或患者感到灼熱明顯時,立即用鑷子夾去艾炷,此為1壯,每穴灸3壯,隔日1次,每周3次,治療2周,總有效率為66.7%。項八針可松解頸部肌肉,麥粒灸可溫經散寒,共奏止痛之效。
頸椎病屬中醫“痹證”范疇。《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為痹也?!痹摬〔∫蚴怯蓛韧庖蛩亟Y合,風、寒、濕侵入經絡,加上機體過勞、氣血不足,使該部位的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去濡養所致。神經根型頸椎病,其病因與肥大的骨刺向側方突出或頸椎鉤椎關節、關節突關節增生或椎間盤突出,使局部神經根受壓[45],各類生物化學物質或因子浸潤損傷神經根,及神經根對傷害性信息的傳導異常等方面相關[46-47]。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一書將此病辨證分為:肝腎虧虛型、風寒濕痹型、氣血虧虛型、痰瘀阻絡型。對于該病的治療,中醫通常采用經絡辨證、分經論治。如陳建輝等[48]認為和該病關系密切的屬手三陽經,除取主穴大椎、風池,需再通過經絡辨證加減相應經絡的穴位。劉運珠[49]選取肩痛穴、雙側頸痛穴,沿著經脈的循行路線查找疼痛、結節等異常反應點,肺經病變取尺澤,小腸經病變取通里,大腸經病變取合谷,三焦經病變取外關。全身的臟腑經絡、肌肉骨節都由氣血所養,《素問·調經論》中載“人之所有者,氣與血耳”,另有“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理之絡?!贬樉闹委熆梢哉{節氣血運行,從而使全身機體得到濡養,具有改善微循環、減輕疼痛、抑制炎癥的作用,從臨床實踐中可以看出其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有很好的效果[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