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云燕,韋英才,張玉珊,吳海鵬,郭從浩,龐小林
(1.廣西中醫藥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3.廣西中醫藥大學2019級碩士研究生,廣西 南寧 530004)
不寐主要是指長期難以進入睡眠狀態,每日總睡眠時間短,深度淺,睡夢多,容易醒,醒后多感疲勞,專注力不同程度下降,嚴重者甚至會整夜無眠[1]。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及來自各方的壓力,導致很大一部分人出現不寐,如果病情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治療,不寐將會不斷惡化并引發其他疾病,為常見的有內分泌失調、心臟病以及抑郁癥等[2],嚴重影響了日常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本研究用頭頂放血療法聯合龍膽瀉肝湯治療肝火擾心型不寐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40例,均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廣西國際壯醫醫院確診為肝火擾心型不寐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0例。對照組男9例,女11例;年齡23~52歲,平均(39.85±8.04)歲;病程6~24個月,平均(15.32±4.52)個月。研究組男8例,女12例;年齡24~54歲,平均(36.43±7.25)歲;病程3~21個月,平均(14.95±3.83)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西醫稱不寐為“睡眠障礙”,診斷標準參考《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3](第3版)。難以進入睡眠狀態,每日睡眠時間在3h以內,并且在口服鎮靜安眠藥物的前提下仍難以入睡;或者服用藥物后可勉強入睡,但睡眠深度淺,睡夢多,入睡后容易醒,每日睡眠量不超過6小時,且癥狀連續不少于2周。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1994年)中關于肝火擾心型不寐的診斷標準。主要表現為不輕易進入睡眠狀態,同時伴有睡夢多、情緒急躁容易失控、頭暈脹痛、眼紅耳鳴和口中干苦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整夜難以入睡,大便干硬難解,尿黃,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不寐證型屬于肝火擾心型。
排除標準:①患有其他疾病且病情嚴重不能配合治療或不宜進行治療;②對龍膽瀉肝湯中任意一味中藥過敏或者對放血療法有不良反應。
脫落標準:①同時進行其他治療;②因為客觀或者個人原因被迫停止治療。
兩組均用口服龍膽瀉肝湯治療。藥用梔子10g,木通10g,車前子10g,生地黃10g,柴胡15g,當歸15g,生甘草6g,龍膽草10g,澤瀉15g,黃芩10g。為濃縮中藥配方顆粒制劑(廣西國際壯醫醫院中藥房提供),每天1劑,將中藥配方顆粒用300mL溫開水沖兌,分為早中晚共3次服。28d為一療程。
研究組加用頭頂放血療法。①取穴:囑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操作者常規消毒雙手后用拇指在患者雙側頭維至頭臨泣以及百會至前發際線組成的區域之間尋找壓痛點及軟性結節點,即為頭頂放血點。確定放血點后用記號筆依次進行標記。②點刺放血:操作者用75%的醫用酒精對頭皮標記點進行常規消毒,戴上無菌手套,選取合適規格的一次性注射針頭快速點刺頭皮標記點,深度1~2mm,點刺處可見血液溢出,使其自行出盡,再用消毒干棉簽將血漬擦拭干凈,最后再次進行常規消毒,囑咐患者24h內點刺處勿觸碰水、污染物等,多飲溫開水,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7d治療1次,4次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
臨床療效。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1994年)制定。痊愈:每日總的睡眠時長大于6h,睡眠期間不易醒,做夢次數較治療前減少,睡眠質量高,睡醒后精神充沛,狀態良好,無乏力、反應遲鈍等不適。顯效:總的睡眠量較治療前增加2h以上,睡夢多、脾氣急躁、頭暈、眼紅耳鳴和口中干苦等伴隨癥狀較前明顯減少。有效:每日夜晚睡眠量較治療前增加不足2h,相關伴隨癥狀也有一定程度緩解。無效:進行相應干預前后該病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均無明顯變化,甚至較干預之前加重。
PSQI評分。PSQI評分根據不寐患者的最終分值來判定不寐的嚴重程度,評分表的總分值為21分,共分為輕、中、重三個等級。輕度為7、8、9、10、11分;中度為12、13、14、15、16分;重度為17、18、19、20、21分。PSQI評分的總分值與不寐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
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積分是根據肝火擾心型不寐所具有的癥狀,入睡困難且夢多,頭暈脹痛,情緒急躁容易失控,眼紅耳內鳴響,口中干苦,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弦數,然后運用積分法評定,總分共為36分。根據各個癥狀的輕重程度依次評定為0、1、2、3、4分,中醫證候積分總分值與不寐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
用SPSS20.0和GraphPad8.0.2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0 18.23±2.56 8.23±1.32*對照組 20 17.89±2.13 13.23±1.25*t 0.457 12.30 P 0.651 <0.0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20 34.25±4.23 10.23±1.32*對照組 20 33.89±3.99 17.53±1.25*t 0.277 17.96 P 0.783 <0.05
中醫認為“飲食無度、情緒失控、勞累、體虛”等內外病因導致人體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導致不寐。因為頭頂與肝膽經、督脈等經脈密切相關,足厥陰肝經從下肢足大趾出發,越過足背部,從內踝一路上行,抵腹,通橫隔,出額部,與督脈在頭頂部交會,而肝膽二經相為表里經,二者在生理方面密切相關,當病變產生時會發生傳變,但對病變進行治療時也可以相互利用。當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炎,循經上攻頭目,肝火盛煉灼血液黏稠致血瘀,瘀血阻滯頭頂,影響局部肝膽經和督脈的循行,導致陰陽升降失去平衡,陽盛陰衰,陰陽失交,心神不寧而發為不寐,故本研究頭頂行點刺放血療法,祛除頭頂瘀血,調節體內陰陽,心神互養,促進睡眠。
現代醫學多用鎮靜催眠類藥物來治療不寐,但長期服用易產生藥物依賴性,甚至成癮,且復發率高[5]。用摸筋探結法找尋頭頂瘀血阻滯點然后進行點刺放血[6],通過放血調肝膽,讓上炎肝火隨血而瀉,又能疏通局部瘀阻,讓陽氣升,陰氣降,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陰陽升降平衡則臟腑平和,心神安定,從而改善不寐的臨床癥狀,降低PSQI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達到治療不寐的目的。
綜上所述,頭頂放血療法療法聯合龍膽瀉肝湯治療失眠的療效較好,能降低PSQI評分和中醫證候積分,且優于單用龍膽瀉肝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