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明
(重慶市忠縣中醫院,重慶 忠縣 404300)
痔瘡是肛腸科常見疾病,發生與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密切相關,會引起排便出血、排便困難等,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現階段,對于痔瘡的治療主要采用手術方式,通過手術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病情。但痔瘡位置較為特殊,術后極易發生感染,從而引發術后疼痛、水腫等一系列癥狀,對創面愈合造成影響[1]。近年來,中醫藥在痔瘡術后應用中得到較好的發展,在痔瘡治療中體系完善,包括外敷、內服等多種方法,能夠有效緩解痔瘡術后疼痛感,促進創面愈合[2]。黃連膏始載于《醫宗金鑒》,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效。止痛如神湯是治療痔瘡的傳統中藥方劑,具有潤腸通便、逐瘀祛濕之功,有助于減輕術后疼痛,促進創口愈合[3]。本研究于痔瘡術后給予黃連膏外敷結合止痛如神湯口服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88例,均為2018年6月至2020年7月我院行痔瘡手術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44例。研究組男31例,女13例;年齡28~69歲,平均(48.76±3.80)歲;病程3個月~3年,平均(1.60±0.59)年;痔瘡類型為內痔13例,外痔20例,混合痔11例。對照組男29例,女15例;年齡28~71歲,平均(49.02±3.11)歲;病程4個月~3年,平均(1.57±0.60)年;痔瘡類型為內痔15例,外痔19例,混合痔10例。研究獲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4]相關診斷標準。內痔表現為肛門出血、排便困難、脫出等癥狀;外痔表現為肛門處存在軟組織團塊,并伴有異物感及瘙癢;混合痔則是包括內痔及外痔兩種痔特點。中醫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濕熱下注型診斷標準。肛門腫痛,坐立不安,便血色鮮紅,便血量或多或少,黏性分泌物較多,大便粘滯不爽,大便質干,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已接受手術治療;③病歷資料完整;④患者及家屬均對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肝、腎、心、肺功能異常;②非首次肛門手術;③凝血功能異常;④對研究藥物過敏;⑤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
兩組均行手術治療,并于術后給予止痛、止血、抗感染等常規治療。
于術后1天外敷黃連膏。姜黃10g,黃柏、當歸尾、黃連各12g,地黃25g用香油武火炸枯,去渣后放入黃蠟,轉為小火融化熬制成膏狀裝盒備用。使用時將黃連膏涂抹于無菌紗布上,日2~3次,連續使用3周。
研究組加用止痛如神湯。術后1天,藥用蒼術5g,澤瀉8g,檳榔、防風、桃仁各10g,黃柏12g,皂角刺15g,熟大黃18g,秦艽20g。用水浸泡30~40min,隨后煎取汁400mL于早晚餐后30min服用,連續服用3周。
臨床療效:創面全部愈合,各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全部消失,無疼痛感為治愈。創面偶有滲液,仍存在輕微紅腫、疼痛,癥狀及陽性體征明顯改善為顯效。創面出現少量滲液,中度疼痛及水腫,癥狀及陽性體征好轉為有效。無明顯好轉,未達“有效”標準為無效。
中醫證候積分:評估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肛門腫痛、便血色鮮紅、大便粘滯不爽、大便質干等癥狀改善情況,依據癥狀無、輕度、中度、重度賦予0、2、4、6分,癥狀嚴重程度與評分呈正相關。
創面恢復情況:包括疼痛持續時間、創面愈合時間、住院時間。
血清生化指標:采集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5mL清晨空腹肘靜脈血,3500r/min速度,離心10min,獲得上層血清,采用ELISA法測定血清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及纖維連接蛋白(FN)水平。
用SPSS22.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研究組 44 12.51±3.49 1.12±0.53 21.403 0.000對照組 44 12.60±3.52 2.85±0.64 18.077 0.000 t 0.120 13.810 P 0.904 0.000
兩組創面恢復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創面恢復時間比較 (d,±s)

表3 兩組創面恢復時間比較 (d,±s)
組別 例 疼痛持續時間 創面愈合時間 住院時間研究組 44 7.08±2.14 9.50±1.26 10.18±2.07對照組 44 9.38±2.43 11.38±3.37 13.66±3.59 t 4.712 3.446 5.570 P 0.000 0.001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生化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 VEGF(ng/L) FN(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4 113.19±20.06179.40±18.25 1.92±0.37 3.20±0.54對照組 44 112.97±20.98144.36±17.29 1.96±0.40 2.64±0.41 t 0.050 9.246 0.487 5.479 P 0.960 0.000 0.628 0.000
中醫認為痔瘡的發生與發展與氣血虧虛、濕、熱過剩等因素相關,《外科正宗》記載“夫痔者,乃素積濕熱……以致濁氣淤血流注肛門”,充分說明痔瘡為體內氣血運行不暢、腠理失養導致濕熱積聚。加之痔瘡手術治療造成局部皮膚、筋膜、肌肉損傷,使得經絡運行受阻,局部氣滯血瘀、濕熱加重,導致肛周疼痛及腫脹,故痔瘡術后治療應以清熱化濕、活血化瘀為主。另痔瘡術后護理則需遵循“內外兼治”原則,不僅僅需消炎殺菌、促進創面愈合,同時還需調理血氣、祛瘀逐濕,方可標本兼治,從根本上解除病因[6]。
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具有促進機體血管再生、提高創面血供,加快創面愈合的作用;FN為促生長因子,有助于促進創口部位新生肉芽組織的生長,縮短創面愈合時間。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研究組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疼痛持續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VEGF及FN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采用黃連膏外敷聯合止痛如神湯在痔瘡治療中能夠有效減輕術后疼痛感,加快創面愈合,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改善各臨床癥狀。知黃連膏具有瀉火解毒、清熱燥濕之效,膏方中姜黃通經止痛、破血行氣,黃柏、黃連瀉火解毒、清熱燥濕,當歸尾通經活絡、活血祛瘀,地黃滋陰補血、清熱生津[7]。現代藥理研究表明[8],黃柏中的黃芩甙具有抗氧化應激、抗炎等功能,并可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加速破損皮膚修復;地黃中的氨基酸、甾醇等物質可抗炎、止血。另膏體以香油等為基質,外敷可滋潤皮膚,避免干燥及細菌感染。止痛如神湯組方中蒼術祛風散寒、燥濕健脾,澤瀉利水滲濕,檳榔破積行滯,防風祛風解表,桃仁活血止血,黃柏瀉火解毒,皂角刺活血祛風,熟大黃瀉熱通便,秦艽清熱除痹[9-10]。諸藥合用,共奏潤腸通便、逐瘀祛濕之效。
綜上所述,痔瘡術后予以黃連膏外敷結合止痛如神湯能夠有效緩解疼痛,抑制炎癥,促進創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