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淵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肝炎科,河南 鄭州 450015)
肝硬化(Liver cirrhosis)通常是各類慢性肝病發(fā)展到后期的表現(xiàn),其病理表現(xiàn)為肝臟彌漫性纖維化或有大量再生結(jié)節(jié)及假小葉的生成[1]。失代償期并腹水通常源于肝功能減退以及門脈高壓聯(lián)合導(dǎo)致。通常早期腹水臨床癥狀不明顯,但隨著腹水進一步增加,患者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腹脹癥狀,腹圍也會隨之增大,嚴重的患者會出現(xiàn)移動性濁音陽性,還有可能抬起膈肌,造成呼吸困難、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腎綜合征等[2-3]。目前常規(guī)的治療方案為服用利尿劑、護肝藥物、抗感染藥物及放腹水治療,同時控鈉控水,雖有效但無法做到根本性治療,如放腹水治療同時會丟失白蛋白,造成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又需要服用相關(guān)藥物進行治療,無法形成良性循環(huán)[4]。本研究用中滿分消丸輔治肝硬化失代償期腹水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112例,均為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6例。研究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55~76歲,平均(65.13±5.03)歲;病程1~13年,平均(9.36±1.14)年。對照組男31例,女25例;年齡55~75歲,平均(64.87±5.12)歲;病程1~13.5年,平均(9.43±1.2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依據(jù)《內(nèi)科學(xué)》[5]關(guān)于肝硬化失代償期腹水相關(guān)診斷,有腹脹、乏力、腹痛腹瀉且反復(fù)出現(xiàn),肝病面容,臉色發(fā)黃,肝區(qū)叩擊痛,脅下可觸及脾大的脾臟,實驗室血常規(guī)檢測異常,影像學(xué)檢查肝臟呈肝硬化改變且體積及形態(tài)異常,伴有脾臟體積增大。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關(guān)于濕熱蘊結(jié)證。主癥為腹脹難忍,口渴少飲;次癥為心緒不寧,面色發(fā)黃,便秘或塘挺,小便短黃;舌干,舌苔呈黃灰色,脈弦滑或數(shù)。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對中滿分消丸無異常反應(yīng),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先天肝臟發(fā)育不全或其他嚴重肝臟類疾病,對中滿分消丸中藥物成分不耐受,存在精神或語言障礙。
兩組均護肝、利尿及放腹水治療。甘草酸苷(上海融禾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06)每次2~3片,每日3次,飯后服用。多稀碟脂酰膽堿膠囊(西安今之方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010)開始時每日3次,每次2粒(456mg)。每日服用量最大不能超過1368mg(6粒)。一段時間后劑量可減至每日3次,每次1粒(228mg)維持劑量。安體舒通(江蘇長江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3416)口服,每次20~40mg,每日3~4次。發(fā)生感染用泮托拉唑(福州閩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169)40mg,每日2次。補充白蛋白、維生素C及維生素B。
治療組加用中滿分消丸。藥用黃芩、白術(shù)、澤瀉、厚樸、枳實、陳皮、姜黃、知母、甘草各10g,黃連5g,茯苓15g。腹脹加香櫞、香附、大腹皮,黃疸加茵陳、梔子,鼻衄、齒衄加三七粉、仙鶴草,口干渴加天花粉、石斛,口苦加龍膽草,小便赤澀加石膏、竹葉,大便溏加馬齒莧,腹氣不通、大便秘結(jié)加瓜蔞、大黃或芒硝。每日1劑,水煎至300mL,早晚飯后溫服。
兩組均15天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控制飲食,限量食用高脂肪類食物,停止用其他相關(guān)類藥物。
記錄腹圍變化(使用量尺定點測量),并記錄24h尿量變化(收集患者尿液測量體積)。
肝功能指標:采用賴氏法(比色法)應(yīng)用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檢測試劑盒(張家港市華昌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45040)檢測ALT。采用定量測定試劑盒(酶聯(lián)免疫法)檢測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北京佳科生物技術(shù)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S10950130)及谷草轉(zhuǎn)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北京利德曼生化技術(shù)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T20020002)。使用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檢測試劑盒(改良JENDRASSIKGROF微板法)(華潤賽科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0714)測定TBIL值。
用SPSS19.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7]。顯效:癥狀及體征有明顯改善,并且肝功能指標下降幅度50%以上但未完全正常,腹水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大于等于70%。有效:癥狀及體征均有好轉(zhuǎn),肝功能指標下降幅度在50%以下,腹水減輕50%以上而未完全消失,證候積分減少31%~69%。無效: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肝功能指標未下降或升高,腹水無明顯減少或增多,證候積分減少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腹圍、24h尿量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腹圍、24h尿量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腹圍、24h尿量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期 腹圍(cm) 24h尿量(mL)研究組 60 治療前 88.23±6.56 951.88±121.87治療后 74.38±5.23*△ 1523.21±305.36*△對照組 60 治療前 88.98±6.42 947.96±110.95治療后 80.10±5.12* 1318.46±394.95*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期 AFP/mg·L-1 AST/U·L-1 ALT/U·L-1 TBIL/μmol·L-1研究組 治療前 377.56±40.36 103.56±16.23 68.65±8.25 21.33±3.90治療后 209.50±22.10*△ 59.33±13.47*△ 49.03±6.52*△ 15.19±2.76*△對照組 治療前 380.63± 41.11 105.25±15.66 66.39±8.14 21.98±4.32治療后 276.29±24.25* 68.69±15.39* 57.25± 6.74* 18.09±1.87*
肝硬化腹水屬中醫(yī)“鼓脹”、“水鼓”范疇。多因疫毒侵襲、嗜酒過度、飲食不節(jié)、情志抑郁所致。多以腹部脹大如蛙腹,其腹壁堅硬,并且青筋暴露,以及臍向外凸起或者身目發(fā)黃為主要表現(xiàn),后期可伴四肢浮腫,重者則出血及昏迷等[8]。分為水濕困脾型、濕熱蘊結(jié)型、瘀結(jié)水留型。《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對鼓脹進行了闡述,提出“有聲且脹如鼓則為熱”[9]。《諸病源候論·水癥候》指出為水氣聚積于腹內(nèi)所致。治當清熱利濕,攻下逐水,滋養(yǎng)肝腎[10]。
中滿分消丸方中黃芩清熱解毒、黃連瀉火,二藥合用以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白術(shù)補氣健脾,茯苓利水消腫,澤瀉消腫瀉熱,厚樸行氣,枳實燥濕,陳皮、姜黃健脾,知母、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全方清熱利濕,行氣利水。
中滿分消丸加減輔治肝硬化失代償期腹水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