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彬,王 冬,焦曉波,趙 征
(河南省洛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河南 洛陽 471000)
周圍型面癱多為外傷、風寒、病毒感染等因素所致,會導致患兒出現口嘴歪斜、眼睛閉不攏等癥狀,不利于患兒身心健康。周圍型面癱屬中醫“口僻”范疇,多因體弱氣虛、風寒侵入面部所致,氣虛血瘀為主要病機,治療應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為主要原則[1]。針刺療法可通過穴位選擇、調配經絡,減輕患兒面神經障礙癥狀,常用于面癱患兒的臨床治療中。推拿療法通過推拿特定的穴位來緩解面部肌肉痙攣,改善面神經系統。本研究用針刺聯合推拿輔治兒童周圍型面癱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8例,均為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就診于洛陽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4例。對照組男22例,女22例;年齡2~10歲,平均(6.22±1.16)歲;病程1~5天,平均(3.07±0.49)天。觀察組男23例,女21例;年齡2~11歲,平均(6.32±1.21)歲;病程1~6天,平均(3.52±0.51)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兒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神經病學》[2]周圍型面癱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氣虛血瘀證的標準。主癥為驟然起病,肢體軟弱,口眼歪斜,面色淡白;次癥為氣短、心悸;舌暗淡苔薄,脈浮緊。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入院前未接受系統性的中醫療法;③對研究藥物耐受。
排除標準:①皮膚病;②血友病;③伴有肝腎等其他器官病變;④合并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
兩組均服用醋酸潑尼松片、甲鈷胺片等藥物。同時用針刺療法。取穴翳風、地倉、合谷為主穴位,配口禾、髎水溝穴治人中溝歪斜,配陽白穴治額紋變淺,配迎香穴治鼻唇溝變淺;配顴髎、四白、魚腰穴治眼瞼閉合不全,配承漿穴治頦唇溝歪斜,嬰幼兒配足三里、脾俞穴。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單手快速進針,每次留針20min,日1次,共治療4周。
觀察組聯合推拿治療。中指對患兒頰車、人中、地倉穴位點揉50次,力度偏重,以產生強烈的脹痛感為宜,再食指點揉或拿捏翳風、風池穴各20次,以局部有較強的酸脹感為宜;按揉下關、顴髎、四白、大迎、百會、安眠、牽正、夾承漿穴位各50次,力度適中;以輕柔力度按揉首面穴、胃穴、肝穴、脾穴各200次。用拇指橈側緣直推運動區、通頂區、通頂旁區、強壯區各200次;用拇指螺紋面向下直推橋弓,先左后右,每側10次;從印堂開始,以拇、食指相對提捏,自內向外,自下而上,反復數遍;反復提捏患側眼周、沿眼瞼上下;棒揉耳部眼、面頰,棒推耳部口、額各3min,三指拿捏耳垂部3min,雙手搓熱后搓擦患兒面部2min,頻率均為每分鐘90次,力度適中。當感到疼痛時,應降低力度與頻率進行面部推拿,家長與醫生在治療過程中鼓勵患兒,加強患兒自信心。日1次,共治療4周,持續3個月。
面神經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經功能評估量表(House—Brackmann Grading System,HBGS)[5]及多倫多面神經評定系統(Sunnybrook Facial Grading System,SFGS)[6]評分評估面部神經功能,HBGS內容包括對靜態、動態功能以及繼發性損害的全面評估,內容包括動靜態時對面肌張力、額部運動、面部及口角的對稱性作出評定,0分完全麻痹,100分為面肌運動正常,得分越高,病癥越輕;SFGS為面神經功能主觀評定系統,內容包括在靜態對稱性、自主運動對稱性和聯帶運動中,對患兒面部功能進行觀測及評分的標準,總分0~100分,0分面癱嚴重,100分為正常,分值越高代表面神經功能越好。
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4]。顯效:面癱癥狀完全消失,面部動靜狀態時無口歪眼斜,正常睜眼、閉眼,正常飲食。有效:癥狀有改善,靜態時面部正常,動態時雙側額紋不對稱,有輕微口眼歪斜癥狀。無效:面部依然嘴角歪斜,額紋不對稱,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例 SFGS HBGS治療前 觀察組 44 36.52±4.56 40.23±1.56對照組 44 36.49±4.78 40.28±1.78 t 0.030 0.140 P 0.976 0.889治療4周 觀察組 44 78.75±8.91* 85.75±3.91*對照組 44 60.46±6.21* 72.46±3.21*t 11.171 17.426 P<0.001 <0.001
中醫認為,周圍型面癱多因正氣不足、寒邪入侵、體弱氣虛等所致。病機為血行不暢,氣血阻滯,滯于脈絡,筋脈失養,治療應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
翳風為手少陽三焦經的腧穴,可疏調局部經筋氣血,合谷、四白穴可活血調氣、通經活絡,地倉可祛風通絡、調和血氣,針刺諸穴具有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推拿人中穴可醒神開竅、回陽救降,牽正穴可祛風清熱、通經活絡,頰車、顴髎穴可清熱消腫、開關通絡,印堂、百會穴可清頭明目、補益陽氣。推拿與針刺聯合治療周圍型面癱可能具有較好的療效。
推拿療法可刺激面部末梢神經,促進血液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提高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從而使局部炎性水腫消退,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還可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有利于放松可能壓迫神經的肌肉,減輕面部的疼痛,改善機體血液循環,促進康復[7]。針刺可通過刺激穴位來緩解因神經脈絡受阻導致面癱的癥狀,也可改善血液循環,使機體從陰陽失調的情況向平衡狀態轉換,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恢復能力[8]。
推拿聯合針刺輔治兒童周圍型面癱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