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改枝
(河南省西平縣婦幼保健院中醫婦科,河南 駐馬店 463900)
女性群體患盆腔炎累及部位包括輸卵管和子宮內膜,以及盆腔腹膜等[1]。盆腔炎后遺癥指由于盆腔炎治療的不及時或不徹底而導致病情進展產生的病癥,臨床表現為下腹疼痛、腰骸疼痛、不孕、白帶量多等。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可對女性生殖能力產生嚴重損害[2]。中醫認為,該病主要病機為濕熱內侵,阻滯氣血,常見的證型為濕熱瘀結,治療應以清除濕熱、化瘀止痛為主[3]。本研究用清熱理血湯輔治盆腔炎后遺癥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88例,均為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婦科治療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4例。觀察組平均年齡(40.5±3.4)歲,平均病程(3.5±1.2)年。對照組平均年齡(40.8±3.1)歲,平均病程(3.3±1.3)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參照2007年《臨床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4]中盆腔炎診療方案,即存在既往病史,同時盆腔炎病程大于等于3個月;存在相關癥狀,下腹疼痛和腰骶部酸脹疼痛,可伴白帶量多、乏力、低熱癥狀,以及月經不調、不孕等;子宮的活動度異常,可出現粘連、固定;通過檢查婦科超聲影像,可見盆腔、附件、輸卵管異常,存在積液、包塊等情況;宮頸分泌物經生化檢測,可見致病病原體。中醫診斷參照《中醫婦科常見病臨床指南》對于盆腔炎的診療方案[5]。主癥(濕熱瘀結證)為下腹固定位置脹痛、刺痛,腰骶脹痛,帶下異常(即量多、色黃、味臭、質稠)。次癥為腹痛經期加重,經期延長或月經量增多,口膩或納呆,小便色黃,大便不爽或大便干結,舌苔黃膩、色紅或黯紅,舌邊可伴瘀點、瘀斑,弦數脈和滑數脈。同時具備2項以上主癥和次癥,結合舌脈方可確診。
納入標準:診斷需要同時符合中醫、西醫標準,配合并遵照醫囑完成檢查及治療,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加入,參加臨床研究,且在相關知情同意書上簽字。
排除標準:處于急性發作期,其它病癥(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或腺肌病、盆腔靜脈淤血癥等)所致相關癥狀,消化、泌尿、循環、內分泌系統存在嚴重疾病,乳期及妊娠,意識不清或精神疾病,不接受治療方案。
兩組均用康婦炎膠囊(山東步長神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5634)4粒,每日3次。連續用藥治療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觀察組加用清熱理血湯治療。紅藤30g,敗醬草30g,茯苓20g,炒薏苡仁20g,三棱15g,炒白術15g,墓頭回15g,延胡索15g,澤瀉10g,莪術10g,川楝子10g。熱重加柴胡6g、黃芩6g,陰部瘙癢加藿香6g、蒼術6g,腰骶酸痛加魚腥草6g、半枝蓮6g。水煎煮,取汁400mL,早晚各服1次,連續用藥治療4周為一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如出現指標異常立即停止用藥。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評分,主癥包括:①腹脹痛或刺痛,②腰骶脹痛,③帶下色黃、量多、味臭,質稠,其中第①②項每項評分總分為6分,其中無癥狀計0分,癥狀輕微計2分,癥狀明顯計4分,癥狀持續計6分。第③項評分總分為3分,其中帶下量正常,色質正常計0分,帶下量增加小于1/2,色微黃、質微稠、偶有臭味計2分,帶下量增加1/2~1倍,色黃、質稠、有臭味計2分,帶下量增加大于1倍,色深黃、質黏稠、有臭味計3分。次癥包括:①經期加重腹痛,②經期量多或時長,③口膩或納呆,④小便色黃,⑤大便不爽或干結,每項評分總分為2分,其中無癥狀計0分,有癥狀計2分。中醫證候積分總分為28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癥狀越嚴重。
血流動力學:檢測全血黏度(全血高切、全血中切、全血低切),測定血漿黏度和血沉率。
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痊愈:癥狀加體征積分之和減少大于等于90%,下腹部、腰痛消失,超聲、生化檢查正常,停用藥物治療后1個月內未復發。顯效:癥狀加體征積分之和減少70%~90%,下腹部、腰痛減輕明顯,超聲、生化檢查明顯改善。有效:癥狀加體征積分之和減少30%~69%。無效:癥狀加體征積分之和減少小于30%,下腹部、腰痛加重,超聲、生化檢查無改善或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24.35±2.42 9.41±2.01* 31.501 0.000對照組 24.33±2.44 12.95±2.32*△ 22.420 0.000 t 0.039 7.650 P 0.969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s)
分組 例 全血高切(mpa·s) 全血中切(mpa·s) 全血低切(mpa·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4 5.30±0.55 4.03±0.34* 6.15±0.58 5.01±0.54* 9.20±0.57 8.04±0.59*對照組 44 5.32±0.54 4.51±0.45 6.09±0.55 5.99±0.53 9.21±0.56 8.54±0.58*t 0.172 5.645 0.498 8.591 0.083 4.009 P 0.864 0.000 0.620 0.003 0.934 0.000

續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盆腔炎后遺癥屬中醫“婦人腹痛”、“帶下病”、“不孕”范疇。發病初期,下焦寒、濕、熱、邪蘊結,久之蟲毒之邪內襲,病邪深入血分,形成血痕,胞宮、胞脈阻滯,耗傷氣血,遷延反復,纏綿難愈。胞宮及胞脈濡養失調,不通或不榮則痛。在疾病進展過程中,始終以血瘀為主要病機。外感病邪,損傷脾胃功能,胞宮瘀血阻滯、經絡氣血耗傷,反復出現,遷延不愈。治療應以清熱化濕,活血祛瘀為主。
清熱理血湯具有清熱化濕,活血祛瘀功效。方中紅藤、敗醬草通經活絡、止痛散瘀,薏仁、茯苓、澤瀉利水滲濕,延胡索、莪術、墓頭回、川楝子、三棱活血散瘀、止痛理氣,白術健脾燥濕利水。諸藥合用可達清熱、化濕、活血、祛瘀之功。
清熱理血湯輔治盆腔炎后遺癥能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