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鶯,閆利霞
(1.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凈化科,河南 洛陽 471003;2.河南科技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洛陽東方醫院兒科,河南 洛陽 471003)
新生兒在圍生期因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及失去母親保護,致使機體易受各種病毒感染并累及多系統,易危及新生兒生命,其中人巨細胞病毒(HCMV)感染為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常見致病因素,約占肝炎綜合征患兒的70%[1]。HCMV可損傷機體免疫系統功能,使本就缺乏免疫反應的新生兒臟器受損,據臨床數據證實HCMV極易累及肝臟,導致出現肝炎[2]。臨床多表現為肝功能受損、脾腫大、肝臟腫大或黃疸,病情易呈進行性發展導致膽道梗阻、肝纖維化、膽汁淤積和肝硬化等嚴重病癥。目前,西醫多以對癥給予抗病毒藥物和保護患兒肝臟功能為主,涼血退黃湯輔治新生兒肝炎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68例,均為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我院診治的肝炎綜合征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4例。研究組男24例,女10例;出生天數10~28d,平均(7.83±1.25)d;胎齡29~35周,平均(30.83±3.25)周;體重2500~3800g,平均(2886.9±123.7)g。對照組男25例,女9例;年齡12~28d,平均(7.68±1.31)d;胎齡27~36周,平均(29.78±3.85)周;體重2600~3900g,平均(2931.5±118.3)g。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西醫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感染學組制定的診斷標準[3]:臨床表現為黃疸持續不退,尿色發黃,大便發白或陶土色改變;實驗室檢查總膽紅素大于171μmol/L,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異常升高;影像學檢查顯示肝臟不同程度彌漫性增大,肝區可見細小絮狀光點。②中醫符合《中醫兒科學》中[4]黃疸瘀熱型辨證標準,主癥為面目皮膚發黃,顏色晦滯,腹部脹滿,小便赤黃,大便秘結,唇色暗紅或舌見瘀點,苔黃;次癥為腕腹脹滿,困倦乏力,納差。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小于等于6個月;③家屬知情研究,并通過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遺傳代謝性疾病,膽管閉鎖,膽汁肝硬化;②不屬瘀熱證;③伴有其他臟器功能嚴重障礙;④對實驗藥物過敏。
兩組均給予補液,補充維生素和抗病毒等治療。
對照組給予葡醛內酯片(仁和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2608)50mg,口服,日3次;潑尼松治療(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904021)初始2mg(kg·d),日2次,治療過程中逐漸減少至1mg(kg·d)。
研究組聯合涼血退黃湯治療。藥用雞內金、郁金各5g,金錢草、板藍根、紫草各8g,白芍6g,茵陳蒿、茜草各10g。在院中藥房熬制,首先將藥材置于500mL溫水中浸泡1h,隨后以文火煎制。水煎取汁50mL,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兩組均連續給藥3周。
入院時和治療后清晨抽取外周靜脈血3mL,以低速離心6min,靜置分離上清液后置入冰箱待測。
血清學指標:經ELISA法檢測白細胞介素-33(IL-33)、干擾素-γ(IFN-γ)和白細胞介素-4(IL-4)水平,試劑盒購置于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肝功能指標:經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患兒總膽紅素、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和總膽汁酸水平,儀器購置于南京貝登醫療股份有限公司。
中醫證候積分: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擬定癥狀體征量化表[5],面色暗黃、腹脹腹瀉、大便色澤、困倦乏力等癥狀根據無、輕、中、重分別記0、1、2、3分,總分為癥候積分,積分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行t檢驗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照《嬰兒肝病綜合征中西醫診治修訂方案》相關內容擬定[6]。顯效:黃疸消退,大便顏色正常,肝功能指標恢復正常,影像學檢查顯示肝臟大小正常。有效:黃疸減輕,大便顏色較前變黃,肝功能指標改善,影像學檢查顯示肝臟大小較前縮小。無效:黃疸、大便顏色、肝功能均無改善或者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pg/mL-1,±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較 (pg/mL-1,±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IL-33 IFN-γ IL-4研究組 34 治療前 75.08±5.03 75.83±4.98 32.16±3.87治療后 51.67±4.28*△ 52.76±4.69*△ 16.89±2.97*△對照組 34 治療前 75.21±5.26 76.73±4.75 32.98±3.67治療后 62.87±5.37* 67.83±5.32* 23.75±2.67*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總膽紅素(μmol/L)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U/L) 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U/L) 總膽汁酸(μmol/L)研究組 34 治療前 214.58±45.37 192.87±84.39 188.37±74.82 180.37±82.96治療后 64.78±44.28*△ 61.85±49.76*△ 64.72±55.87*△ 57.96±48.29*△對照組 34 治療前 213.59±46.03 194.06±85.31 185.29±76.12 178.55±82.97治療后 107.54±67.26* 104.21±85.87* 96.07±54.38* 94.28±76.5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面色暗黃 腹部脹滿 大便色澤 困倦乏力研究組 34 治療前 4.58±1.37 4.37±0.62 4.61±0.79 4.75±0.86治療后 2.71±0.38*△ 1.89±0.76*△ 2.38±0.55*△ 2.63±0.55*△對照組 34 治療前 4.01±1.25 4.23±0.79 4.59±0.62 4.55±0.97治療后 3.42±0.81* 3.21±0.66* 3.37±0.58* 3.38±0.5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新生兒圍生期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致使受病毒感染率較成年人普遍較高,HCM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為肝臟新生兒感染HCMV后多表現為肝功能受損或黃疸持續不退等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導致心臟畸形、發育遲緩、智力障礙感覺神經性耳聾等遠期損傷。臨床數據顯示[6],新生兒CMV肝炎病死率可高達20%。患兒感染CMV后病毒可調控庫普弗細胞和單核細胞分泌大量IFN-γ和IL等細胞因子[7],提示新生兒感染CMV病毒過程中體液免疫和細胞均有參與。IL-33是IL-1家族新成員,經臨床證實已于肝竇細胞和肝臟血管內皮細胞檢測到IL-33的存在,當機體各項功能正常時IL-33高水平儲存于細胞核內,當細胞出現壞死或凋亡時IL-33隨之被釋放[8],致使血液中IL-33呈高水平表達,IL-33可通過與其游離形式sST2受體結合通過誘導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轉錄因子表達[9],進而促IL-4轉錄增強。本次實驗結果顯示,研究組IL-33、IFN-γ和IL-4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給予新生兒肝炎綜合征潑尼松治療,可顯著改善疾病相關血清因子水平。分析原因為sST2主要由巨噬細胞合成分泌,潑尼松可通過促進巨噬細胞活性促織機體大量分泌sST2,而sST2產于IL-33負反饋調節機制,即通過捕獲由細胞核中釋放的IL-33,從而使IL-33調節IL-4分泌通路受阻[10],進而降低機體IL-33和IL-4水平,此外潑尼松還可發揮非特異性抗炎功效減少抗原體免疫復合物、保護溶酶體膜和抑制遲發型變態應,進而利于膽退黃和膽紅素代謝。
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屬中醫“胎黃”、“胎疸”范疇[11]。多為濕熱、纏綿難愈、胎稟濕蘊、熏蒸肝膽、濕熱相火、濕與熱結、氣滯血瘀和寒濕所致,膽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膚、肝失疏泄、下注膀胱、上染目睛而表現為黃疸。若未及時給予治療干預濕熱黃疸可進行性發展為瘀熱黃疸使黃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12]。中醫認為治病關鍵在于涼血利膽散瘀。實驗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肝功能水平及中醫證候積分的改善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研究組治愈人數也高于對照組,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炎綜合征改善肝功能效果顯著。涼血退黃湯中板藍根、紫草涼血散瘀、清熱解毒,金錢草清熱解毒、利膽退黃,茵陳蒿清熱利膽退黃,茜草散瘀通經、涼血解毒,白芍柔肝養陰、益肝體,郁金、雞內金涼血疏肝利膽、健脾散瘀消積。全方有利膽散瘀和涼血解毒之效。
綜上所述,涼血退黃湯輔治新生兒肝炎綜合征可調節血清因子水平,保護肝功能,提高療效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