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麗
(河南省周口人合醫院婦產科,河南 周口 466000)
先兆流產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妊娠期疾病,臨床主要以孕激素類藥物治療[1]。中醫理論認為先兆流產的發生與腎虛存在密切聯系,腎為先天沖任之本,胞胎系于腎,腎虛則沖任失固,系胞無力,最終致疾病發生,故治當以補腎安胎為原則[2]。本研究自擬益腎安胎湯加減聯合地屈孕酮治療先兆流產腎虛型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84例,均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年齡23~34歲,平均(28.11±3.36)歲;孕周6~10周,平均(8.11±1.58)周;初產婦24例,經產婦18例;病程1~3d,平均(2.04±0.25)d。觀察組年齡21~35歲,平均(28.19±3.45)歲;孕周6~10周,平均(8.15±1.42)周;初產婦22例,經產婦20例;病程1~3d,平均(1.98±0.21)d。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3]關于先兆流產的診斷標準,有性生活史,尿妊娠試驗陽性,婦科檢查可見宮頸口未開,子宮體軟,大小與孕周相符,存在陰道出血、下腹墜痛等癥。②符合《中醫婦科學》[4]關于腎虛型的辨證標準,主癥為陰道出血、色暗淡、質稀薄,小腹墜脹、腰膝酸軟;次癥為頭暈耳鳴、夜尿頻多、神疲肢倦;舌質淡苔白,脈沉滑尺弱,符合主癥加任意1項次癥,配合舌脈可確診。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20~35歲;③孕周小于等于12周;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存在生殖系統疾病或生殖道畸形;②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③過敏性體質;④有家族性遺傳病史及夫妻染色體異常;⑤宮頸或陰道原因導致的陰道出血;⑥凝血功能異常;⑦免疫功能異常;⑧惡性腫瘤;⑨精神障礙;⑩ 不屬于腎虛型。
兩組均給予地屈孕酮(Abbott Biologicals B.V.,國藥準字HJ20170221)10mg,日2次。
觀察組加用自擬益腎安胎湯加減治療。藥用黃芪30g,菟絲子20g,桑寄生、仙鶴草各15g,續斷、白術、白芍各10g。脾虛加黨參、茯苓各15g,血熱加苧麻根、墨旱蓮各10g,出血量多加地榆15g。日1劑,水煎后取汁約200mL,早晚趁熱服用。
兩組均連續用藥2周。
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評估相關癥狀,主癥(陰道流血量、性質、小腹墜脹、腰膝酸軟)無(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次癥(頭暈耳鳴、夜尿頻多、神疲肢倦)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舌、脈異常各計1分。
性激素:使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治療前后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使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兩組不同孕周治療前后β-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
血流動力學:使用多普勒超聲檢測治療前后子宮螺旋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PSV)、舒張期末血流速(EDV)水平。
統計保胎成功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
顯效:陰道出血、下腹墜痛等癥消失,中醫癥候積分下降95%以上,胚胎存活,發育大小與孕周一致。有效:陰道出血、下腹墜痛等癥明顯緩解,中醫癥候積分下降50%~95%,胚胎存活,發育大小與孕周基本一致。無效:癥狀無改善、加重、胚胎不存活。
用SPSS22.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42 19.31±2.08 10.02±1.12 25.485 0.000觀察組 42 19.22±2.14 6.48±0.71 36.619 0.000 t 0.195 17.300 P 0.846 0.000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相關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相關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相關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E2(pg/mL) P(nmol/L) β-HCG(U/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435.77±45.68 583.34±60.36* 21.04±2.25 25.94±2.67* 10835.52±1641.77 16357.44±2012.28*觀察組 42 440.29±47.11 671.63±75.28* 21.19±2.32 31.35±3.04* 10697.93±1822.39 19857.84±2165.04*t 0.446 5.93 0.301 8.665 0.364 7.675 P 0.657 0.000 0.764 0.000 0.717 0.000
兩組不同孕周治療前后β-HCG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孕周治療前后β-HCG水平比較 (U/L,±s)

表3 兩組不同孕周治療前后β-HCG水平比較 (U/L,±s)
孕周 治療前(42例) t P對照組 觀察組6周 8456.78±882.69 8411.32±867.53 0.238 0.812 7周 16163.52±1757.36 16094.78±1801.23 0.177 0.860 8周 35231.44±3862.51 35189.89±3891.48 0.049 0.961 9周 56847.59±5538.24 56791.23±5574.55 0.046 0.963 10周 62377.69±6034.76 62501.43±6112.17 0.093 0.926

續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 (±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PSV(cm/s) EDV(cm/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2 21.98±2.28 25.36±2.57*11.24±1.36 13.46±1.40*觀察組 42 21.12±2.34 28.91±3.06*11.17±1.29 15.64±1.59*t 1.706 5.757 0.242 6.669 P 0.092 0.000 0.809 0.000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保胎成功率比較。觀察組保胎成功率(35/42,83.33%)高于對照組(26/42,61.9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50,P=0.028)。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出現頭暈1例(2.38%),觀察組出現惡心1例(2.38%),兩組比較無差異(χ2=0.000,P=1.000)。
先兆流產發生原因復雜,與高齡、過度肥胖、孕期營養狀況較差、不良孕史、母體代謝異常等多種因素相關[6]。臨床常規治療以提高孕激素水平、改善機體黃體功能為主。地屈孕酮屬口服孕激素類藥物,其藥物結構與內源性孕激素極為相似,可通過與孕激素受體結合改善子宮內膜容受性及子宮機能,還可放松子宮平滑肌,有利于受精卵成功種植,且對改善胎盤血液循環亦有一定幫助,對維持妊娠繼續有積極作用[7]。
先兆流產屬中醫“胎漏”、“胎動不安”等范疇。腎虛為其主要病機,腎氣盛,則胎元固,腎氣不足,則子宮固藏乏力,故治療應補腎固沖[8]。益腎安胎湯主要由補氣固表的黃芪,補益肝腎、固精安胎的菟絲子,補腎安胎的桑寄生,收斂止血的仙鶴草,補肝腎、止崩漏的續斷,補脾健胃、止汗安胎的白術,養血調經,斂陰止汗的白芍配伍而成,并依照中醫辨證施治原則,脾虛者加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的黨參和健脾寧心的茯苓,血熱者加涼血止血、安胎解熱的苧麻根和涼血補腎的墨旱蓮,出血量多者加解毒斂瘡的地榆,補氣健脾的黃芪、白術還可增強機體陽氣,進而提高脾腎生精化血之功效,滋養胎元,促進胚胎發育,諸藥合用可共奏補腎安胎功效?,F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中的黃酮類、皂苷類化合物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有效避免因免疫功能紊亂對妊娠的影響,且可改善子宮平滑肌收縮功能,抑制子宮過度收縮[9];菟絲子可興奮下丘腦 -垂體-性腺軸,增強性激素受體含量和促進性激素與相應受體結合,是固胎的常用藥物之一[10]。
E2水平能有效反應女性卵巢黃體功能,而P則是妊娠過程中的必備活性物質,能有效促進胎兒發育,維持胎盤功能,而β-HCG是評估妊娠結局的重要指標。先兆流產患者E2、P、β-HCG水平相較于正常女性有明顯降低,提高其水平對保障妊娠繼續有重要意義[11]。而子宮螺旋動脈是起于子宮壁肌層的子宮動脈終末支,其主要生理功能為滋養子宮內膜,改善子宮血流灌注,從而促進胚胎發育。與正常孕婦不同,先兆流產患者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動力學呈現“低流高阻”現象,PSV、EDV水平均較低,血流速度較慢會導致胚胎血供不足,從而影響胚胎發育,導致流產發生[12]。觀察組治療后中醫證候、性激素相關指標、血流動力學相關指標及總有效率、保胎成功率均優于對照組,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不明顯,提示中西藥合用治療效果較好。
益腎安胎湯聯合地屈孕酮治療腎虛型先兆流產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提高保胎成功率,改善性激素水平及子宮螺旋動脈血流動力學,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