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華,饒星明,劉麗芳
(江西省黎川縣中醫醫院門診三樓針灸康復科,江西 黎川 344600)
枕大神經痛作為臨床常見神經疾病,其多因勞損、局部軟組織卡壓枕大神經等導致,容易引發枕頂部疼痛,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調查顯示,枕大神經痛多發于中年女性,且近年來發病率呈年輕化趨勢[1]。報道指出,枕大神經痛治療原則在于接觸神經卡壓,而常規西醫藥物治療雖可減輕臨床癥狀,但治療后易復發,且藥物可能會帶來一定副作用,應用存有局限[2]。枕大神經痛屬中醫“頭痛”范疇。主要病機為太陽、少陽經氣不足,致使氣血不和、脈絡阻滯,氣血不能榮于腦,不通則痛。治療原則為調節太陽、少陽二經之氣[3]。針刺相應穴位可刺激經氣,調和陰陽,且可調節局部血循環,而推拿可疏通脈絡,滑利關節,促使血液流通[4-5]。本研究用針刺聯合推拿治療枕大神經痛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6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21年5月黎川縣中醫醫院就診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8例。對照組男17例,女31例;年齡26~74歲,平均(50.66±3.84)歲;病程2~26個月,平均(14.11±2.85)個月。研究組男18例,女30例;年齡27~76歲,平均(51.02±3.86)歲;病程2~28個月,平均(14.86±2.91)年。兩組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枕大神經痛符合《實用神經病學(第4版)》[6]相關診斷標準,且結合臨床表現、X線與CT等檢查結果確診,年齡≥18歲,重要臟器功能正常,認知功能、精神正常,可配合研究,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
排除標準:合并頸椎結節、頸部腫瘤等疾病,合并感染性疾病,合并偏頭痛或其他頭痛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哺乳或妊娠期,前2周接受相關治療。
兩組均用推拿治療。患者行坐位,先按揉頸部肌肉3~5min,然后掌揉疼痛部位3~5min,掌揉力量逐漸增大,以患者耐受為宜。點揉風池穴、阿是穴、完骨穴、天柱穴,各穴位均點揉1min,然后沿疼痛走向指推肌肉10~20次左右,指推力量以患者耐受為宜,最后用手指輕叩頭皮5min,并拿捏、放松頸部肌肉5min左右,1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研究組加用針刺治療。針刺取天柱穴、風池穴、完骨穴,用一次性毫針(0.3mm×40mm)直刺,得氣后天柱穴以行捻轉法,風池穴、完骨穴行提插法,均運針1min左右,留針10min,再以相同手法施針2次,均留針10min。治療結束后休息10min左右,1日1次,10天為一療程。
兩組均治療3個療程。
依據臨床癥狀、簡化Mcgill疼痛詢問量表[7]疼痛強度(0級無痛,1級輕痛,2級難受,3級痛苦煩躁,4級可怕,5級極度疼痛)改善情況評估療效。顯效:頸部肌肉僵硬癥狀消失,頸部活動自如,疼痛強度改善≥2級。有效:頸部肌肉僵硬癥狀改善,勞累后頸部不適,疼痛強度改善≥1級。無效:頸部肌肉僵硬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疼痛強度未改善或增加。
疼痛程度: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3個療程疼痛程度,量表根據疼痛感計分,分值范圍于0~10分,分值越高提示疼痛感越強。
神經肌電圖參數:用表面肌電分析系統(上海寰熙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SA7550)檢查,檢測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
用SPSS23.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3個療程 t P研究組 48 5.06±0.91 1.25±0.26 43.562 <0.001對照組 48 5.11±0.89 2.17±0.45 52.674 <0.001 t 0.272 12.264 P 0.786 <0.001
兩組神經肌電圖參數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神經肌電圖參數比較 (cm/s,±s)

表3 兩組神經肌電圖參數比較 (cm/s,±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3個療程 t P研究組 48 18.57±2.65 35.62±3.87 98.667 <0.001對照組 48 17.55±2.95 32.55±3.81 124.516 <0.001 t 1.782 3.917 P 0.078 <0.001
枕大神經痛具體病因尚未明確,多認為是風寒、感冒等引起,或腫大淋巴結卡壓神經導致,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枕頂部刀割樣、灼燒樣疼痛,嚴重可能會導致頸部僵硬。目前,治療枕大神經痛多采用藥物、手術兩種方案,其中藥物治療僅可短期減輕疼痛癥狀,而手術存在創傷,患者不易接受[9]。
枕大神經痛屬中醫“頭痛”范疇。外感風寒,阻滯太陽經氣,致使氣血不和,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治療需以調和太陽、少陽經氣,疏通脈絡為原則[10]。針刺特定穴位中激發穴位經氣,從而起到治療目的。研究證實針刺在多種神經痛疾病中均有較好干預效果[11]。在特定穴位以推、拿、捏等手法治療,可疏通經絡,調和陰陽,促進其氣血流通[12]。針刺取天柱穴、風池穴、完骨穴,三者經氣相通,可疏通太陽、少陽二者經氣,從而可使風寒解表,恢復脈絡通暢,加之推拿各穴位,可推行氣血,放松頸部肌肉,解除神經卡壓,從而二者聯合應用可提高整體干預效果[13]。針刺枕大神經分布的相應穴位,可激發神經感受器,增強神經纖維活動,抑制痛覺傳導,且可刺激垂體分泌阿片樣物質,從而可起到鎮痛作用[14]。同時,推拿治療可改善軟組織粘連、神經卡壓癥狀,恢復頸椎移位,調節血循環,從而二者聯合應用可緩解肌肉痙攣,減輕疼痛,改善神經肌電圖參數[15]。
針刺聯合推拿治療枕大神經痛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