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星
(江西省吉安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江西 吉安 343000)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圍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性腦缺血性疾病,如不及時治療,持續缺氧會引起氣體交換障礙及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發生發育遲緩等后[1-2]。目前對于HIE多以控制驚厥、吸氧、減輕腦水腫等對癥治療為主,但效果不佳。康復治療是輔助治療手段,通過以被動運動、撫觸等為主的康復訓練,促進功能恢復。本研究用針刺聯合康復治療HIE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54例,均為本院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27例。觀察組男15例,女12例;胎齡37~41周,平均(39.68±0.42)周;體重2.32~3.84kg,平均(3.08±0.23)kg;窒息類型為輕度8例,中度13例,重度6例。對照組男14例,女13例;胎齡38~42周,平均(39.70±0.455)周;體重2.30~3.89kg,平均(3.14±0.22)kg;窒息類型為輕度9例,中度14例,重度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診斷和治療》[4]相關診斷。孕婦存在明確窒息史,1min新生兒評分≤4分,經B超或CT檢查確診,簽訂知情同意書本。
排除標準:伴隨腦代謝疾病,瞳孔大小異常,對光反射消失,存有先天性心臟疾病,對針刺及高壓氧治療不耐受。
兩組均予以康復治療。①被動運動。共包括8個小節(每節2個八拍),分別為雙手胸前交叉、伸屈肘關節、肩關節運動、伸展上肢運動、伸屈踝關節、雙腿輪流屈伸、下肢伸直上舉、轉體與翻身,所有動作完成1遍為1組,每日1組。②撫觸。按照頭部、面部、胸部、腹部、臀部與手臂的順序進行撫觸;撫觸前洗凈雙手,保持手部溫暖,撫觸過程中與患兒進行眼神交流,如出現不適癥狀立即停止;選擇午間、晚間睡前進行,每次20min,每日2次。③感覺刺激。a.視覺刺激:顏色鮮艷的玩具放在患兒眼前25cm處,緩慢移動,確保患兒眼球隨物品移動。b.聽覺刺激:重復播放輕音樂訓練患兒聽力,可輕聲呼喚其姓名。持續康復治療12周。
觀察組加用頭頸穴位針刺治療。選頭針四項,即四神針為主,配合頸夾脊、大椎、風府穴位,選0.30mm×25mm毫針,針尖與皮膚15°夾角刺激帽狀腱膜下,靜留針40min,每日1次,每周2次。持續治療12周。
兩組均隨訪至1歲。
神經發育水平:以新生兒神經行為(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5]評價,包含行為能力、被動肌張力等方面,總計40分,分數越高越好。
發育商:使用格賽爾小兒神經心理發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GDS)[6]評價兩組患兒1歲時的發育商,包括大運動、精細動作、社交行為、適應能力、語言5個方面,每個功能區為100分,評分高表示發育商好。
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發育水平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發育水平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發育水平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27 17.11±3.85 31.14±4.83 11.803 0.000對照組 27 18.02±3.02 24.77±4.22 6.759 0.000 t 0.966 5.161 P 0.338 0.000
兩組治療前后發育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發育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發育商比較 (分,±s)
組別 例 大運動 精細動作 社交行為 適應能力 語言觀察組 27 83.24±5.01 82.07±5.71 86.03±4.64 90.19±4.20 87.23±4.87對照組 27 74.65±4.96 76.31±5.44 80.25±5.33 85.35±4.52 81.22±5.66 t 7.897 4.733 5.301 5.084 5.216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HIE的發生與胎盤異常、妊娠合并癥、宮內窘迫、產婦大出血等密切相關,當缺氧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新生兒腦部神經元變性,造成細胞膜及細胞核溶解,最終發展為不可逆腦損傷[7]。新生兒的腦部耗氧量占全身的一半,腦部組織代謝旺盛,且對缺氧緩解即為敏感,一旦發生缺血缺氧,則影響神經系統代謝,導致神經系統殘疾,甚至造成終身殘疾,嚴重損害患兒身心健康[8]。
有研究指出[9],新生兒出生后的1年內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速度快、代償能力好、可塑性強,如在此期間予以身心良性刺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患兒腦部發育,減輕神經元障礙,避免或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康復治療治療后觀察組NBNA、GDS量表中的大運動、精細動作、社交行為、適應能力、語言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頭頸穴位針刺聯合康復治療用于HIE治療中效果確切,有效改善患兒神經發育水平,利于預后。康復治療是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一系列進行聽覺、感覺、視覺等多方面的良性感知訓練,以促進病變區域神經細胞代償,促進智力發育。被動操能夠促進改善身體血液循環,增強腦部供血供氧,減輕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經功能損傷,可促進大運動發育。撫觸是對皮膚的一種溫和的刺激,皮膚受到刺激后會將信號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經系統處理后下穿至皮膚效應器,進而刺激下丘腦-垂體系統,促腎上腺皮質素、生長激素分泌,加快患兒功能康復。視覺、聽覺刺激是用鮮艷的物品與輕音樂,對患兒進行刺激,有效鍛煉聽覺與視覺發育,進一步促進身心發育,提高神經發育與發育上水平。但HIE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多端,單一治療效果不足,還需輔助其他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HIE病位在腦,應在四肢,并累及神志,且癥狀變化多樣,治療當以健腦益智、醒腦開竅等為主,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為輔。經絡為人體氣血運行、溝通臟腑內外、貫穿上下通路的重要途徑,可通過針刺作用于人體腧穴,從而達到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疏通經絡的作用。研究采取的頭頸穴位針刺根據靳三針療法選擇四神針為主,腦為“元神之府”,腦的一切活動均有賴于氣血精髓充養,四神針乃以顱頂百會穴為中心,前后左右4點各為穴,能夠通陽吸精,發揮醒腦開竅、恢復元神之功;大椎穴位為“諸陽之會”,刺其可促使氣血上充于腦,促使腦部氣血精髓充養,維持腦部正常活動;風府屬督脈,在項部,為祛風之要穴,刺其可清熱散風、通關開竅;頸夾脊穴在頸部督脈經的兩側,刺其可通調督脈,疏通局部經絡、改善腦部供血,增加局部血流。現代醫學研究指出[10],治療腦缺血缺氧性疾病,通過針刺頭頸部穴位,可調節神經體液與血管舒縮功能,增加腦部供血與供氧,減輕缺血缺氧引起的神經損傷程度,有利于患兒身心發育。針刺頭頸穴位與康復治療聯合實施,可互相補充、協同增效,促進神經發育。
頭頸穴位針刺聯合康復治療HIE可提高效果。